生活中太干净反而易生病
2020/6/21 17:06:46丁虹教授 虹说健康

     昨天半夜,在北京的朋友发一条咨询信息:“为了预防新冠病毒,需要对所有蔬菜、水果、豆腐等一切食物进行消毒,用什么消毒呢?”。有朋友回复说:“他们日常食物,都会用臭氧对蔬菜、水果等灭菌……”。对此,我只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不属于“专家之言”:“武汉当初感染的人数远远超过现在北京感染的人数,当初也推测起源于海鲜市场。但武汉的传染途径,主要还是人传人,传染发生率最高的环境是当时的恐慌性就医,在医院有很多人交叉传染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食物传染新冠病毒。当然在我们没有对新冠病毒传染途径了解很清楚的情况下,疫情期间,用臭氧消毒食物也是可以尝试的”。其他的消毒办法包括:84消毒液是能够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的。紫外线和热56度30分钟也可有效杀灭病毒,乙醚、75%的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是有效杀灭病毒的方法。

     但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将“细菌、病毒、寄生虫”都赶尽杀绝吗?今天提供关于“太干净与几个疾病的卫生学研究结果”,给大家日常生活习惯提供另一种思考依据。

     孩子10岁前应该做的事情

     如今的孩子,很多已经成了“电子宝宝”、“遥控专家”,与自然和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可能是当今孩子“湿疹、哮喘”等疾病高发的原因。

     IPA(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向家长推荐了32项孩子10岁前应该做的事情。包括:玩泥巴、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捉蝌蚪、用沙子堆城堡、在院子挖洞穴、捉虫子等这些现代家长们认为脏兮兮的游戏! 家长阻止孩子玩这些游戏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这样的游戏不卫生,担心孩子染上病菌。

     其实在大自然中嬉戏是锻炼免疫力的最好手段。免疫力不是“吃药吃出来的”,也不是“补充高密度营养补出来的”,免疫力是在与“外来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长期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孩子的免疫系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被“侵犯”后才能逐渐完善。家长却有一种误区,总以为越洁净越好。殊不知过犹不及,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经不起风雨,让孩子生活在过度洁净的环境中,反而容易得病。”

     病原体会让人生病,但它同时也能“刺激”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健康发展,打击那些引起感染的有害病原体。提醒家长,“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过分洁净的环境,一出门肯定要生病,因为他的免疫系统根本没启动,一到自然中就不能适应,跟新生儿一样脆弱了。”

     因此,没必要用杀菌皂:健康的孩子如果在游戏中把手弄脏,家长只需为其洗净双手,不必消毒,无需使用那些号称可杀菌的香皂。有些父母一到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就草木皆兵,提心吊胆,使用各种方法给孩子的生活环境和使用物品甚至皮肤消毒,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过度消毒会对肌肤造成伤害,使肌肤变得干燥、敏感,皮肤自身的保护屏障作用也会相应地被破坏。

     孩子使用的护肤品及食品,尽量不要使用含防腐剂的产品:因为皮肤的表面有对皮肤起保护作用的正常菌群,这些正常菌群是“皮肤细菌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它们互相抑制,互相依存。过度消毒或含过量防腐剂,在杀死有害细菌时,也会杀死正常菌群,使霉菌趁虚而入,在皮肤上快速生长,结果适得其反。

     玩泥巴预防过敏:上海曙光医院儿科主任顾明达说,婴幼儿接触大自然还能避免过敏症。顾教授认为,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如玩泥巴时身上被弄脏,这时身体接触了大量外界物质,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统及早地把它们当作“老熟人”,从而不会排斥这些外界物质,避免过敏发生。过去,人们一直与与牲畜接触密切,因而受到各类感染的威胁。随着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这类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少,现在过于干净卫生的环境让人体免疫系统“好坏不分”,反而使人们对很多物质过敏了。西班牙免疫和儿童过敏症研究会得出的结论:近20年来,过敏性疾病一直在逐步增加。除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和人们饮食习惯改变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太追求干净了。

     湿疹病因学说——太干净是原因之一

     湿疹最主要的病因学说包括:遗传学说、卫生学说、屏障学说等。

     1

     遗传学假学说

     湿疹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很多湿疹患者存在与过敏性疾病相关的阳性家族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同卵孪生子中遗传因素引发湿疹的概率在82%,环境只占18%,若双亲中一方患湿疹,后代罹患湿疹概率约为59%,而父母双方皆患有湿疹,其子女患湿疹的风险提升到81%,不仅如此,一般母亲患湿疹比父亲患湿疹的遗传可能性更高,这些均显示遗传因素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

     2

     卫生学说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为:大家庭儿童发病率低。兄弟姐妹越多的家庭,过敏危险性越小,其中长子危险性最高,小点的孩子风险低,是因为大孩子常常会将“脏东西”带给小点的孩子,小点的孩子在这些“脏东西”的刺激下长大,对外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因此过敏、湿疹的风险较小;而改善卫生条件、增加抗生素的使用或消毒过度都会增加过敏风险。2012年美国城市成人湿疹发病率为7-10%,但农村发病低;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湿疹发病率越高。儿童早期接触少量寄生虫、细菌、病毒,是预防湿疹发病的保护因素。

     其机制为:儿童早期缺乏接触微生物,会使免疫系统缺乏感染的刺激而发育异常,从而使机体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性上升。病原体可刺激免疫Th1功能正常,不向Th2方向偏移。早期接触大量抗生素和疫苗,Th1↓、Th2↑,过敏发生率↑。

    

     糖尿病病因学说——太干净是病因之一

     糖尿病病因学机制包括:遗传学说、卫生学说、维生素D缺乏学说、肠道菌群异常学说等。

     1

     遗传学说

     I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遗传易感性扮演重要“角色”。一般人群的1型糖尿病终生风险通常被引证为0.4%,Warram JH等人研究发现:如果母亲患有I型糖尿病,则其子女的发病率将会增加至1%;而如果孩子的父亲携带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那么他们的发病率将上调至3%。通过比较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之间疾病的发病率差异是探索特定基因在疾病中发挥作用的经典指标。Hyttinen V等人对芬兰1958年至1986年出生的双胞胎进行了1型糖尿病随访研究发现:双胞胎中一个的发病年龄越早,另一个的发病风险就越大,这些数据也证实了糖尿病的高遗传倾向。

     2

     卫生学假说

     斯特拉坎(Strachan)1989年提出的卫生学假说是糖尿病发病机制中最受信任的理论之一。卫生学假说认为:早期并发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早期暴露于各种感染因子环境可能对许多疾病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包括哮喘、糖尿病等。

     除此之外,对比一些独立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一方面,全球范围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一些诸如结核、腮腺炎、麻疹、甲型肝炎和肠病毒感染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却逐步减少。同时,针对糖尿病研究的动物模型,有遗传倾向的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ice, NOD mice)在无致病性微生物感染的环境中饲养,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40~80%。

     3

     维生素D缺乏假说

     流行病学研究评估维生素D与I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维生素D缺乏症显然与罹患I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度密切相关。

     I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地理格局明显相关,低日光照射可能会造成高的患病率,患病率通常随着距赤道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暴露于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UVR)和适度补充维生素D可能延缓或抑制糖尿病的发生。芬兰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如果给儿童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他们的I型糖尿病发病率会下降。

     4

     肠道菌群异常假说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展有关。在一项包括16名糖尿病儿童和16名健康儿童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健康儿童和糖尿病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有显著差异,糖尿病儿童肠道内的梭菌、拟杆菌和细孔菌数量较多,而健康儿童肠道内的乳酸菌、双歧杆菌、小球藻/真杆菌群和普氏杆菌数量较多;在一项四对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健康儿童的微生物群落比糖尿病儿童更加多样化和稳定。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或食用含防腐剂的加工食品,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是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

     综上所述:

     1. 免疫力是在与外界环境对抗中训练出来的,不是吃药或营养品补出来的。太干净反而容易生病。免疫系统能对传染病原形成免疫记忆,如果再次遇上,可以很快将其消灭。如果“太干净”,人体没有机会通过感染产生抗体,抵抗力反而减弱,并可能导致过敏和自体免疫失调;

     2. 不要滥用抗生素,你有可能将身体内的“好菌群”杀灭了。比如,生病就滥用抗菌药,可杀灭体内的正常菌群,不仅可以导致急性的“真菌性肺炎、伪膜性肠炎”,还有可能增加慢性病的风险,比如糖尿病、哮喘、湿疹等;

     3. 不要过度对皮肤消毒灭菌,大量使用抗菌洗手液、香皂,含防腐剂的洗发水、沐浴露等,可能杀灭皮肤的“好细菌”,导致致病菌没有限制的过度生长。有一种“头皮屑”的发病原因就是与洗发水中的过量防腐剂有关,过量防腐剂可破坏头皮正常菌群,使致病菌过度生长,产生头皮屑。

     适度“干净”,不要“草木皆兵”,不要“太干净”。

     机体的免疫力如同“沙丁鱼”,要让沙丁鱼活跃起来,就要在沙丁鱼中投放点“鲶鱼”,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就是通过异种的“中途介入”,对本体起到激活作用。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咩挤

     封面 / https://dribbble.com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