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给孩子用的每片药都要深思熟虑
2020/11/15 17:18:48 虹说健康

    

     用两个孩子的治疗案例

     聊聊“构建精准医疗”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前两天及今天在我不同的DD群里出现了2例孩子不精准医疗的情况,我一直在强调“精准医疗”,但不合理的医疗、过度医疗依旧在发生,也只能不断的写文章提醒大家,要保护自己与孩子的健康,一定要建立起“精准医疗的思维习惯”,也许你不懂医学、药学,但如果你有“精准医疗的思维习惯”,很多问题,百度可以告诉你,就怕你没有问题,按医疗惯性过度检查或乱用药。请大家一定要对药物“心存敬畏”,因为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导致疾病。

     并非一定要很强的医学知识、药学知识才能合理的治疗疾病,下面这段话是DD群友之间的讨论,当事情发生时,我将道理给大家将清楚了,大家都可以理解和接受,就怕完全没有“保护意识”,就怕大家总认为,得病一定要吃药,吃药是对自己好、对孩子好。

    

     案例1

     得病不一定要吃药,过度检查正考验着当今医学的诊疗水平

     2020年11月12日,来自DD健康2群的咨询。“@丁虹?丁老师:你好!请教一下,我孙子2岁零五个月,昨天昨晚6点半左右吃的晚饭,量是近两三个月来最多的一次,虾仁、胡萝卜炒饭,9点半过睡的觉。睡前精神很好,午夜1点半左右由咳嗽引起呕吐,喂妈咪爱、四磨汤后又吐了,直至今天14点吐了至少有6次,基本是吃什么吐什么,精神状况不好,下午到县人民医院就诊,脑部CT无出血,血常规正常,腹部彩超右肠腹肠管局限性扩张,医生不明白什么原因就喊输液,由于孩子不配合,让医生开了”口服补液盐散Ⅲ”、乐尔康颗粒、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我想请教①肠扩张严重吗,这些药物对它有没有用;②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呕吐,应该用什么药?拜托了丁教授, 下面是小孩所做的检查”。

    

     给孩子做了脑部CT、腹部彩超、血常规。实际上,根据孩子的症状,脑部CT、腹部彩超是完全不需要做的。因为孩子大概率不可能是“脑炎”,脑炎虽然会呕吐,但同时伴随全身症状,“头痛、发烧等等”,虽然“脑卒中”也可能会呕吐,但2岁多的孩子,基本不可能脑卒中,所以这个检查没有意义;腹部彩超也没有必要做,他仅仅表现为腹泻,没有腹部剧烈疼痛,因此,不可能是“结石、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等;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没有升高、仅仅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局部细菌感染,但没有全身细菌感染。所以,用不着在医院输液,幸好孩子不配合,没有输成液。

     因此,我的诊断是:“孩子吃饱了撑的,导致消化不良”。我建议的方法是:“饥饿疗法,只给糖盐水喝,避免脱水”。没有给任何药物,孩子就不再吐了。当今孩子很多健康问题,不是营养不良,而是“吃饱了撑的”。当我建议用“饥饿疗法”时,这个群里的另一个群友说:以前她孩子呕吐,丁教授也是建议饥饿疗法,也是没有吃药就好了。

    

     水样便拉稀,是比较典型的细菌感染症状,结合血常规检查很容易判断是“肠道局部致病菌感染”而不是全身细菌感染,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肠道局部杀菌,而不要让药物吸收入血”,对全身进行“杀伤性治疗”,符合这个要求的药物是“庆大霉素”。所以我建议“口服庆大霉素”,因为,庆大霉素在肠道不吸收,不会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不良反应。这个朋友说“药店认为庆大霉素对孩子听力有影响”是对的,但前提是,“庆大霉素要注射给药”,注射给药的庆大霉素,才会随血液到达耳部,损坏“听神经”。

     当做到治疗精准时,就可以做到“药到病除”,这个孩子口服庆大霉素,当天晚上就好了。对于这个病例,我采用了“三维维度和四维维度的精准治疗逻辑”。

     什么是精准治疗?

     什么是三维维度精准治疗?

     什么是四维维度精准治疗?

     目前临床采用的治疗逻辑大多是“二维维度的泛概念治疗”,我在高血压的精准用药中也介绍过。二维维度就是对疾病没有精准分型,比如,高血压应该分为:血管源性、心脏源性、肾源性、紧张性、肥胖性等亚型,每一种类型用药完全不一样,选择不对,可导致高血压长期无法控制。但现在的高血压诊疗指南,是二维维度的泛概念医疗,只将高血压分为“轻症和重症”,于是,无论哪一类高血压,都变成了统一用药,明明是血管源性,却用上了利尿剂,导致患者血压控制不好,还有巨大的副作用,包括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伤等。

    

     我将高血压分型后,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做到“药到病除”,就是三维维度治疗。三维维度治疗就是根据病因,精准的选择药物,也就是“正确的选择药物”,而不是撞大运。四维维度治疗,就是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在“选对药物的基础上,正确的使用药物”,比如,一个药物,可以一天吃一次,一次吃一片,也可以一天吃二次,一次吃半片,这要根据每个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调节。再比如,同样是抗菌药,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还可以局部外用。上面的案例,我采用的就是“四维维度治疗”,就是正确的选择了药物,我还要正确的使用药物。庆大霉素我采用的是口服的方法,而不是注射的方法,好处是,肠道局部的浓度高了,疗效好了,不吸收到血液,没有全身的副作用。

    

     下面这个案例也是四维维度治疗案例。我的一个研究生,脚部感染,医院开了口服的头孢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按这个口服的方案治疗脚部感染,幸运的话,估计也需要2周左右。因为口服抗菌药,需要吸收到血液,由血液带到脚部的药物浓度非常非常少了,大部分药物都分布到心、肝、肾等不需要抗菌的地方,不仅脚部的治疗效果不好,心、肝、肾也遭遇了一次次“地毯式轰炸”,伤害极大。

     我让学生将这药放在自己的桌上,永远警示自己,作为一个药学的研究生,连自己的病都无法掌控,你的学习到底价值何在?然后让她在实验室配了一个外用的抗感染药,48小时基本结束战斗,我成功的赢了一场“兵不血刃”的战斗。

    

     案例2

     抗菌药不是消炎药,这个极其顽固且恶劣的医疗误区,不仅在普通民众中存在,在医生中也存在

     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12:12分,DD健康4群的一个咨询,迫使我还是要写一篇公众号,提醒家长们,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要给孩子乱用药物。现在是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15:02分。一个4岁10个月的男孩,常常胸闷,需要深呼吸,提示心肌受损或肺部功能紊乱。肺部CT其实并没有提示肺部有明显炎症,血常规也显示,C反应蛋白正常,不处于炎症状态,且白细胞正常,提示没有细菌感染。心肌酶学检查,提示心脏受损。我的建议是“休息,不要剧烈运动,补充心肌营养素:VC+辅酶Q10(口服)”,一般3-6个月。但是,看到给孩子开的药,还是非常非常担心,处方单上写的是“心肌损害、肺炎”,就算是肺炎或心肌炎,这也是个“二维维度的泛概念”,就是肺炎有不同的类型: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支原体性、军团菌性、无菌性等等。其中,只有细菌性肺炎可以使用处方中开的“头孢他定”,而这个孩子的心肌损伤,更大概率是病毒性,细菌性心肌炎的比例比较小,更何况这个孩子目前完完全全不处于细菌感染状态,他的心肌损伤可能是几个月前病毒性感冒所导致的。

    

     处方中还使用了“炎琥宁注射剂”,这是一个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上有极大的风险,请家长们注意,尽量不要给孩子使用“中药注射剂”,效果不明确,安全风险高。

     炎琥宁注射液的适应症为“上呼吸道感染”。而处方上诊断为“肺炎”,属于下呼吸道感染,并不符合“炎琥宁注射剂”的适应症。上呼吸道包括:口、咽、鼻、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内分枝支气管。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分为病毒性(70-80%)、细菌性(占20-25%)。普通感冒(俗称伤风)通常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咽痛,少数有乏力、低热等症状。而流行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有小流行或爆发,高热、全身肌肉酸痛、结膜炎等症状。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这个案例的问题在于:

     1. 没有根据检查结果,正确判断孩子目前的身体状况。血常规明明提示孩子目前不处于炎症状态,也没有细菌感染,但还是用了“头孢他啶抗细菌”;用了“炎琥宁注射剂抗病毒”,而这个孩子目前既没有细菌感染,也没有病毒感染;

     2. 没有选对给药方式,VC是一种营养心肌的维生素之一,但这个过程需要持续3-6个月,甚至更长,采用输液的方式补充维生素C,就是大炮打蚊子,不仅疗效不好,伤害也非常大。大量外源性液体直接输注到血管中,对心脏和肾脏的压力和伤害非常大。“打针比吃药效果快”,是中国人医疗惯性中的另一大肿瘤,无论如何科普,都无法阻止它,疯狂的蔓延,比肿瘤生长还顽强。

     3. 没有构建“精准医疗的思维逻辑”。处方中的“肺炎”是一个泛概念,等同于说:“你有病”,但没有告诉你,“你得的是什么病”。

     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当你在给孩子吃每一片药物时,一定要心存敬畏,要在自己的思维逻辑中植入“精准医疗”的概念。它不一定需要你特别专业,它只需要你多问几个问题:肺炎是什么原因的肺炎?感冒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感冒?孩子发烧一定要吃退烧药吗?它是对症治疗还是对因治疗?你可能自己没有答案,但你有疑问了,你会去求助,求助专家,当然,因为精力的原因,我们可以帮助到的人是有限的。那就可以求助“百度”,百度很多知识都具备了,你有问题,你就有关键词,你就能在百度上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我再次强烈呼吁,我们用的每一个临床方案,每一片药物都需要有逻辑。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每一片药物。不合理用药层出不穷,过度检查,大考着我们当今医学的诊疗能力,我们真的应该实施分级诊疗了,真的应该实施诊疗预约制,限制医生每天看病人数,让医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和深度思考的时间。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咩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