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科学素养决定孩子是否有健康的六一,聊聊孩子湿疹处理误区
2021/6/1 16:34:37 虹说健康

    

     科学素养不等于科学知识,正确的判断力不一定需要你一开始就具备科学知识,而是遇到问题善于质疑、善于学习,不能将学习知识交给别人替你完成。当今社会什么都可以买到,唯独知识需要你自己去学习。每个人知识都有缺陷,你不可能一开始就拥有全方位的知识,知识是积累的,不是在学校上课可以全部拥有的。比如大部分人是非医学专业的人,面对疾病,如果你一味的将健康交给别人,在当今商业色彩弥漫至社会每个角落的时代下,你可能遭遇的是过度医疗、不合理用药、迷信、巫医、神药等,因此,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健康,你需要建立最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核心是:遇到问题你要有学习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有了批判性思维,你就会去针对性学习,并建立属于自己的思考问题的科学逻辑,拒绝直觉惯性的误导。

     做所谓“品牌”的人,想要低成本获得公众的认可,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搜寻、揣摩消费者的直觉思维”,然后顺势利导消费者的直觉推广产品。当一个说法符合人们的直觉时,很少有人去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这个说法是否合理,于是很容易被“安利”,花钱买了很多对健康并无益处的产品。

     补水是保养皮肤的误区

     比如:用面膜补水,几乎很少人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因为面膜敷在脸上,20分钟内,脸上全是水,直觉认为,它真的很补水,对皮肤有好处。有科学素养的批判性思维是:20分钟补水,这个水能维持多长时间?皮肤细胞真正的生理含水量是多少?实际上,皮肤细胞并非水越多越好,其皮肤细胞含水量需要稳定在30-50%,少了干燥,多了水肿。但大家的直觉只关注干燥,忘了水肿也可以导致皮肤细胞的坏死、加速皮肤衰老。做个小实验你就会发现,传统面膜在敷用的前几分钟,皮肤含水量高达90%以上,皮肤细胞处于水肿状态。取下面膜几小时后,皮肤细胞含水量又低于30%,这种巨浪是护肤:“水肿——干瘪——水肿——干瘪”的循环,其实对皮肤健康不利。

     实际上人的皮肤干燥,不完全是皮肤内含水量少了,而是皮肤屏障损伤,水分散发率高了的原因。因此,干燥肌肤、湿疹、银屑病等表现为皮肤干燥的现象,不是补水少了,是水分丢失多了。

     为了挑战湿疹,解决这个世界难治性疾病,我花了数百万购买相应的仪器设备,其中设备之一是“经皮失水率测定仪”。以皮肤疾病治疗为特色的“武汉市一医院”,他们在做科学研究时,就向我借用了这套设备。说明,专业人员深知皮肤失水率才是皮肤健康的关键因素。

     下面是我们在研制湿疹皮肤营养补充剂的部分实验结果:下图是研究不同营养素对皮肤“经皮失水率”的影响,它是体现皮肤屏障损伤的指标。从实验结果可见,正常皮肤组皮肤失水率仅6.4 g/m2/h,而湿疹皮肤失水率高达41.9 g/m2/h;NMN这个近来被炒的非常火的抗衰老元素,单独应用对恢复皮肤屏障并没有帮助,其他单一营养素也无法改善湿疹皮肤的失水率,但对这些营养因素进行科学的配比,高仿生健康皮肤的营养环境,2周的使用,皮肤失水率下降为17.2 g/m2/h。

     提示:临床常用的单一营养素:尿素乳膏、维生素E乳膏,并不能非常有效的改善皮肤屏障,因为皮肤细胞需要的是均衡营养,跷跷板营养,突击补充某一个单一营养素,反而会导致部分患者细胞营养环境失衡,营养的特点是:少了不行,多了也有害,必需恰到好处。

    

     下图是皮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结果可见,随着皮肤屏障的恢复,皮肤含水量自然稳定在健康的水平上。正常肌肤由于没有仿生营养素的保护,含水量在25%左右,没有达到最完美的健康状态。仿生皮肤营养补充剂,由于改善了皮肤屏障,水分丢失少,同时给皮肤外覆盖了“高度相容性的皮脂膜”因此,皮肤含水量保持在37%,不低于30%,也不高于50%。

    

     下面是皮肤白皙度及皮肤弹性指数的测定结果,可见仿生皮肤营养补充剂皮肤白皙度及皮肤弹性指数都优于其他组别。

    

    

     因此,优化的营养是保证皮肤健康,转归皮肤疾病最终的出路。

     不用化工原料做护肤品,将是我一直要致力于的事业:因为化工原料不是皮肤内有的营养素,而且污染环境,危害子孙后代的健康;

     不用药物治疗慢性皮肤类疾病,也将是我一直要致力于的事业:因为药物只能暂时改善症状,但药物在治疗皮肤疾病的同时也“摧毁了皮肤屏障”,导致湿疹等疾病,反复复发,循环加重,甚至伴随患者终身。

     优化营养是两届诺贝尔奖获得者莱纳斯的预测,我和我的团队将用自己的科学研究努力实践这个梦想,用兵不血刃的优化营养转归疾病,而不是不断研发威力更强大的药物,治标不治本。

    

     婴儿湿疹与湿疹治疗误区

     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率较高,3岁以内发病率占35%左右,其中6个月以下占69%,6个月~1岁占15.6%,2~3 岁占15.4%。且湿疹往往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婴儿湿疹是指主要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过敏性皮肤病,俗称“奶癣”,临床可分为两型,渗出型和干燥型。早的1个月内就可发生,重则多发生在6个月~1岁,一般1岁后好转。开始时,孩子面颊部有小红疹子,很快可波及额头、颈部、胸部,之后,小红疹子可变成小水泡,破溃后流水,然后结痂。湿疹的发生、发展与各种因素有关。

     婴幼儿湿疹发生的原因较复杂,其中与饮食、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而食物过敏原是婴幼儿湿疹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奶制品,禽蛋类,海产品及水产品,黄豆及豆制品,某些粮食,坚果类,水果,某些肉类及其肉制品,还有防腐剂、调味品、色素添加剂等。汤建萍等检测138例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 IgE升高者67例,他们主要是鸡蛋白45.2%、牛奶35.5%、鸡蛋黄 25.0%。何玉华等调查479名湿疹患儿发现其父嗜烟酒辛辣者发病率为48.5%,母孕期及哺乳期食辛辣海鲜者占71.10%。陈国桃[8]调查纯母乳喂养儿328名,患湿疹105例;人工喂养儿66名,患湿疹25例。提示人工喂养患病率高于母乳喂养。提倡母亲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采用纯母乳喂养,在婴儿湿疹急性期,尽量避免吃虾、蟹、鸡蛋等含高蛋白质食物,将能减轻或阻止婴幼儿湿疹的发生。

     如果对母乳、奶粉均过敏,应采用“深度水解奶粉”,然后实行“脱敏”,既从极小量开始给母乳或奶粉,逐渐提高母乳及全蛋白奶粉的比例,让孩子逐步适应,增强身体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如果完全不进行“脱敏”干预,孩子会成为“温室的花朵”,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生病。

     保持婴儿室内环境卫生,避免让婴儿接触化学纤维、毛织品、动物羽毛、羊毛类衣服等,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婴儿湿疹发生。

     误区1:太干净——有限度的“脏”可能是过敏性疾病的保护因素

     关于湿疹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母亲文化程度越高,湿疹发生率越高,城市湿疹发生率高于农村,独生子女湿疹发生率高于多孩子家庭,因为,大孩子容易将“脏”东西带给小婴儿。儿童早期接触少量寄生虫、细胞病毒,是预防湿疹发病的保护因素。因此,家长可以检测湿疹孩子的过敏源,但不需要绝对隔离过敏源,否则孩子长到后完全没有抵抗力,抵抗力是“战斗出来的”,不是药物给的。

    

     误区2:无条件相信现代医疗或植物药治疗

     湿疹所以成为世界难治疾病,世界著名药企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然而湿疹依旧难治,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可能错了,我们治病的逻辑可能错了。因为,现在治疗湿疹的逻辑是“针对表象——炎症”抗炎治疗,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更强的抗炎药,不解决为什么湿疹会产生炎症?生物制剂数万元一疗程,有效率50-80%,但这是指的“止痒有效率”,并非治愈湿疹,停用还是会有相当的反弹,再次应用,许多患者就无效了。下面是2017版儿童湿疹治疗指南,可以看见,激素是一线治疗药物,并无其他药物可代替,因此,你无论去哪个医院,开的药是类似的,只是“激素的名字不一样”,结果是差不多的。湿疹孩子的家长,奔走于各大医院,总是期盼有奇迹发生,但“指南”表明,我们现代医学其实并没有更多的方法。儿童湿疹指南,只是强调了“先用弱激素”,但激素的风险及副作用基本一致,临床治疗结果也基本一致:反弹、不断加重,久治不愈。

    

     下面是我们健康群一个朋友不断奔走于各大医院看病开的药物,最近一次开了很多药,其实能看懂药名就知道,其中有两个激素类药物,治疗方法除了药名不一样,没有太多差异。因此,如果你是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你一定要好好阅读说明书,而不是“开什么药,用什么药”,更高级点,就去查阅文献,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再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权衡用药的“药物经济学”,药物都有副作用,你用药的前提是,治疗获得的收益大于药物不良反应。

    

     那么植物药、中药一定有效吗?一定安全吗?

     “老爸评测”团队对一些宝宝面霜进行了检测,表示,这大头娃娃孩子使用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和同厂家的“开心森林”面霜,均检测出了 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 超标30多倍。而翻开这两款儿童面霜的使用说明书,均显示“可以用来日常护理”。因此,不要轻易相信“宝宝霜”。

     由于商业的目的,很多打着纯中药制剂的产品,也添加了激素,因为要想有效,只有激素,立竿见影。国外著名杂志《柳叶刀》调研过中药治疗湿疹的制剂,因为,全世界都关心湿疹的治疗,如果真的有植物药能治疗湿疹,对人类是好消息,但研究的结果表明,那些可以治疗湿疹的中药制剂,实际添加了激素。

     因此,治疗逻辑不改变,湿疹的治疗局面不可能彻底改变。

    

     误区3:以为精准诊断是什么皮肤病,就有精准的药物对应治疗

     看看下图的银屑病与湿疹的治疗指南,你会发现,无论是银屑病、还是湿疹,症状不同,但治疗药物基本一致,一线药物就是“激素”。实际上皮肤淀粉样病变,也是用激素治疗。这就表明,我们的治疗逻辑还是针对了疾病的共同特点“炎症”,在做抗炎处理,而炎症只是结果或表象,并非导致疾病的病因。这是很多皮肤疾病无法治愈的原因。

    

     糖皮质激素——皮肤的鸦片

     激素所以能经久不衰的应用于临床,是由于它有立竿见影改善症状的效果,如同吸鸦片,有立竿见影的欣快感一样,因此,激素与鸦片一样会让人产生依赖感。湿疹的瘙痒令人难以忍受,因此,患者都有用激素或其他含激素制品的愿望;鸦片有可怕的戒断症状,毒瘾发作,如果不补吸毒品,就有生不如死的感觉,因此,戒毒的复吸率高达60—70%,除非意志力极其坚强。

     我们用实验告诉大家,激素如果皮肤鸦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摧毁皮肤的健康,使皮肤失去屏障能力。我们给小鼠背部涂抹市售糖皮质激素乳膏7天,结果可见小鼠皮肤变薄,出现皱纹,皮肤下血管清晰可见,皮肤失去角质保护层,对外界刺激逐步失去抵抗力。

    

     我们湿疹群的宝妈们深有感触,看到孩子痒的不行,就有冲动要给孩子用激素,她们称为“心魔”。

     戒断激素如同戒断毒品一样,艰难又煎熬。

    

     我们在优化营养转归湿疹中遇到的困难

     1. 起效缓慢,患者依从性比较差

     得过湿疹的朋友都深有体会,瘙痒是一个让人生无可恋的症状,只要有一点办法,大家都希望能尽快消除“痒”这个恶魔。为了研究湿疹,我在2019年7月9日成功让自己变成了湿疹患者,忍受了长达4个月的瘙痒,因为,我也没有办法改善我的湿疹。直到10月21日子母屏障精华研究出来、11月2日抗渗出凝胶研究出来,迅速出现转机,一个月就不再瘙痒,由于我很清楚激素的危害,因此我没有用激素治疗,因此,一旦研究出“优化营养”,治疗速度相对较快,一般一个月可以改善。

    

     但我遇到的大多数湿疹患者都用过激素,甚至常年使用激素,导致治疗周期长达6-12个月。我帮助的第一个湿疹男孩十几年的湿疹,四处求医无法治愈,用优化营养的方式,整个康复过程用了半年。一开始起效甚微,只是因为该看的地方都去看了,只能试一试,所以坚持下来了,实现了人生转折。但我给这个男孩用的方法,我自己是无效的,所以后来又优化了一些营养素。

    

     很多患者坚持不了,下面这些朋友有些用了皮肤营养补充剂有改善了,希望快点好,又用了激素或“苗药”,结果前期治疗前功尽弃,从头再来,导致治疗周期延长,但最终还是好了。没有用过激素的患者,康复速度会快点,但也需要1-6个月,根据病症的严重程度。

    

     2. 耐药细菌的感染是我目前遭遇的最大困难

     湿疹患者由于皮肤屏障损伤,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极易导致细菌感染,导致炎症。对抗细菌不是皮肤营养补充剂可以解决的,长期抗生素的应用,让细菌对大多数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我们现在的观察发现:常用的抗菌剂“夫西地酸、多黏菌素B、红霉素…..”等,大约有50%以上的耐药性产生,因此,很多患者用抗菌药无效,无法对抗渗出、感染。我们现在只能通过不断的让患者尝试换药,调整治疗策略。这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方法,但目前也没有好的方法。

     这个月的6月5日,我将与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合作临床基础研究,我希望能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判断患者感染的菌种及耐药情况,希望能改进这个极其不负责任的现状。

     我们正努力“让优化的营养”成为现在的药物而不是未来的药物

     我们对湿疹有一定的与众不同的研究,可能突破现有湿疹治疗僵局,成为患者等待的希望。但我们还有很多真相没有探寻到,因此,我们还不能让患者满意,希望大家理解,科学的进步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行,我们不是“科幻作家”,我们不能一日千里,请大家给我们时间。

     下面这个ppt是我给药学院学生上课的一张ppt,药学之重,生命之托。这幅画面来自美国电影“午夜阳光”。午夜阳光中的女孩得了一种“x病”,见到阳光就会皮肤溃烂,器官衰竭死亡。他爸爸一直耐心的陪伴女儿,让她呆在房间里,不见阳光,因为,他心中有希望,他知道有一个研究小组在公关“X病”。一天这个美丽的女孩一时大意,见到了阳光,他爸爸打电话给公关小组,结果被告知,这个小组因为经费原因,撤销了研究工作,爸爸悲伤的放下电话,开始准备女孩的后事。这部电影极大的触碰了我,只要有人在研究,患者就有希望,如果没人研究,患者只能绝望。我们想告诉湿疹患者、痤疮患者,有人在努力,虽然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存在希望。

    

     我不打算走常规路线,研发更强的抗炎药物,抗炎药治疗湿疹,这么年走不通,意味着这条路可能是错的。我希望诺贝尔获得者莱纳斯的预测在我和我团队的努力下成为现实。湿疹的真相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激素是皮肤鸦片,请谨慎使用。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小小

     图片 / 来源网络与微信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