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想说:“应该冷静的听听张文宏的分析”
2021/8/12 17:12:45 虹说健康

    

    

    张文宏说:新冠病毒

     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

     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当张文宏说

     “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时,我内心是认可的。只是一直没有写点什么表明自己的观点。新冠期间,我发言比较“有话直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觉得“虹说健康”公众号对大家有什么重要性,封号也不可惜。我那时好多文章被封了。但新冠这一仗我打下来后,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个公众号提倡的“精准医疗、温暖医疗”,也确实帮助到了很多人,甚至挽救了一些朋友的生命,虽然我与绝大多数朋友都未成见过面,但大家都成了熟悉的朋友,共同为维护健康、医疗公平做着自己的努力。因此,我开始珍惜“虹说健康”公众号,希望它能一直存在下去,帮助到一些朋友,因此,现在我想说什么,还是会有所考虑。近来新冠疫情有所“变化”,这个变化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但还是有人非常恐惧、焦虑,其实,没有必要,做好合理的防护就可以了,不需要太过极端。

     犹豫一下,还是写点自己的感想吧。这次我是理解张文宏的,因为早在2020年2月、5月份我就多次提出了相似的想法。为什么这次我是理解张文宏的?因为,我曾经2次写文章与张文宏讨论一些问题,与他的观点不一致。关于营养学的问题,他强调“孩子要高蛋白饮食”,我不太同意,我强调“营养均衡”,过度高蛋白摄入,一是对肾脏不利,二是对肠道、肺部等组织器官的健康不利。尤其很多男孩子,基本是“食肉动物”,放屁很臭,这个臭味来自什么呢?来自不消化的蛋白质,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臭粪素”,又名 3-甲基吲哚(3-methylindole),对组织细胞有伤害作用,诱发肺部组织损伤等。因此,高密度蛋白营养并不应大力提倡。

     营养过多、过少对身体都有危害,健康所需要的是“营养平衡木”而不是“营养跷跷板”,所以,在我的优化营养方案中,很少建议大家吃单一营养素,这是为什么我在自己的保健中,很少用胶囊,而是“一袋”的混合营养粉,因为,你不可能一天吃十几粒胶囊,况且胶囊最大也只有1g,有些营养素,比如纤维素基本每日需要补充10-25g。

    

    

     但这次,我比较认同张文宏的理念,或者说,张文宏时隔一年半后,支持了我以前的观点。

     武汉解封时,我已经与几千新冠患者共同面对新冠病毒几个月了,由于我与大家密切联系,时时跟踪患者朋友们的症状,掌握了很多一手信息,包括:症状的多样性、复发率、核酸检测的阳性率、抗体产生及消失的规律等,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我转身离开新冠战场时,希望给大家留下一些思考:新冠很可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病毒,并且有可能像疱疹病毒一样寄存在某些新冠患者体内,不会被彻底从身体内消失,它会长期与人共处,在人抵抗力好的时候,它处于静息状态,与人和平共处,只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苏醒”,产生症状。

     疱疹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潜伏性病毒,人类感染率高达80-90%,人类是这个病毒唯一宿主,它与人类处于动态的平衡共处中。我在2020年5月的《新冠疫情之下解读“疱疹病毒”,也许我们会与病毒一生相伴》这篇公众号中写道:

     有时我们要学会与病毒和平共处,一生相伴,焦虑只会导致病毒更猖狂,疫情之中,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阳光乐观、积极向上”是保持健康的最佳药丸!

    

     疱疹病毒有五种类型,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可以查阅我以前的公众号文章。疱疹病毒大部分时候与人可以和平共处,只是在某些诱因下导致复发,患病期间,抗病疱疹毒抗体会在血液中出现,发病后的14~21天最高,以后抗体的水平会下降直到较低的水平,虽然能保持终生,但不能防止复发。这与新冠病毒也有相似之处。常见诱因包括:辐射、大量激素应用、饮酒、辛辣食物、感冒、紧张、焦虑、疲劳、外伤刺激、免疫低下、年老体弱、肿瘤等。

     因此,理性的研究病毒的发病规律,掌握病毒的生存习性,将病毒的危害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是比较科学、经济的路径之一。

     一些对张文宏的口诛笔伐真的理性吗?

     张文宏在微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智利灭活疫苗上市后的数据说明:“我们未来哪怕每个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会流行,不过流行的程度会降低,病死率会降低。开放后还会有人感染,未来各国均要面对疾病的传播,加强国民的防控意识,提升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最终达到与病毒和谐共处”,他还说: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保证与世界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

     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我们现在对病毒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控制力,重症已经比较少,死亡率也非常明显下降,此次新冠疫情,并没有发生不可控的情况,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武汉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如何看待病毒。

     我在去年新冠告一段落后,曾经有过一些讲座,当时就担心会有人对病毒过度追求绞杀、表现为极端和不理智,导致恐慌,所以,我在PPT结束页,留下一句话:

     “科学的明智之处在于它敢于说“我们还不知道;科学的力量在于它会不懈的追求答案”。

    

     我想表达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豪情壮志,不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是,遵循自然规律,我们来自自然,要符合自然。我们科学要做的是“探寻自然”,了解其规律,以便更好的符合规律。

     实际上,谁都希望将病毒赶尽杀绝,但现实是: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能不能”的问题。

     邓建国的一段话,还是非常有哲理和值得理性思考的:回答“能不能”这个问题时,应该考虑的是“应该付出多大代价”和“谁付出代价”的问题;如果国家经济能承受这个代价,而这个代价的分布是公平的,那就尽量去围剿病毒,如果不能,那就学会与病毒共存。因不同意见对对方上纲上线,满口文攻武斗,将医学问题政治化,不利于抗疫。

    

     仅以此文告诉大家,科学正在掌握越来越多新冠病毒的规律,它对人类的危害一定会越来越小。理性分析,不要盲目恐慌,不惜代价,清零病毒的模式,是否一定能清零病毒?还难以断定。

     共存需要理性、科学、勇气和智慧。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长期与疾病共存的历史。我们不喜欢肿瘤,但我们一味的用药物和射线绞杀肿瘤时,真的能挽救生命吗?钱先走,人后走的困境是否困惑了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我们是否明智的敢于说:“我们还不了解肿瘤,化疗真的能帮助到肿瘤患者吗?”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我们就不可能不懈的追求真相和答案,肿瘤治疗永远陷于泥潭之中。

    

    

     面对湿疹这个全世界难以治愈的疾病,我也是鼓起了全部的勇气,挑战全世界都在执行的“抗炎治疗逻辑”,我想说,这个逻辑是错的,它铸造了湿疹患者停药反弹、循环加重、很难治愈的困境。我清楚的知道,我可能被口诛笔伐,但必须要有人坚持,有人逆行,科学的明智就是敢于说“不”,只有说“不”,才会不懈的追求真相。

     谢谢大家的支持,如同现在国家和世界各国对新冠掌控越来越从容一样,我们对湿疹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浪尖上的从容起舞,源于对每个浪花的彻悟。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每个浪花起舞的规律。

    

    

     一个小冷知识:史上最黑暗的香味:臭粪素

     人类对于食物风味的喜好千奇百怪,其中最黑暗的,莫过于对臭味的追逐。中国有王致和臭豆腐、火宫殿臭干子、黄山臭桂鱼,榴莲、外国有纳豆、臭芝士,还有堪比化学武器的鲱鱼罐头、腌海雀。

    

    

     臭粪素稀释到0.3%以下的浓度,就具有了愉悦的茉莉花香味,吲哚在自然界天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白色的花朵中,比如茉莉花、栀子花、橙子花、水仙花、荷花、白兰花等,“臭粪素(吲哚)”其实是花香的灵幻,因此臭粪素是食品添加剂,也是制备香水的原料。

     泡杯茉莉花茶,喝下去的也许有“臭粪素”……..不过它是香的。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小小

     图片视频 / 来源网络与微信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