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来自DD群肿瘤解决方案引发的医学哲学思考
2021/11/14 14:48:55 虹说健康

    

    

    一例来自DD群肿瘤解决方案引发的医学哲学思考

     DD10群一个朋友反馈说:丁教授治好了她的鼻炎、妹妹的激素脸、弟弟的痘痘脸。尤其是她90岁奶奶患了肺癌,按照传统的化疗方案,副作用很大,医生也断言,只能活几天或3个月。我只是站在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做了一个“顺势而为”的医学建议,建议不做化疗,当我们的身体“对抗不了化疗的副作用时”,当化疗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时,我认为,让生命有尊严的离开,是我们对生命最好的关怀。

     朋友采纳了我的建议,同时使用了我为我父亲研发的“沙棘植物蛋白粉”,我并没有推荐这个营养补充剂,是朋友自己找到的。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我不会推荐自己的产品,我也不知道她是如何找到的。她奶奶食用2-3个月后,身体也不痛了,精神状态也逐渐变好,现在一年了,奶奶能吃能跑。

    

    

     我想强调的是,这可能是个“个例”,它并不适用于所有肿瘤患者,但这个“个例”,引发的是一个“医学思维”的思考。

     凌锋,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她与我有相同的医学思维模式——提出系统医学。她举过一个案例:“我曾经会诊过一个食道癌的病人,当地医院技术水平很好,给病人精心设计了先做化疗,后做放疗,接着手术的方案。手术是在颈、胸、腹三个地方开刀,彻底切除了肿瘤,重建了消化道,治疗方案每一步都很完美,技术很先进,医生很精心,但手术后病人却永远没醒过来”。为什么按照寻找病因、切除肿瘤的因果关系的处理原则却事与愿违?

     我们天天也都会碰到病人体检查出脑血管狭窄但又没有症状,老是问要不要放支架?我常碰到一些生活质量不错,能吃、能睡、能干活的人来咨询,他们的体检总会有一些指标不正常,为此吃了很多药也不见好转,但飘红的指标放在那儿又很有心理压力。于是,我们常常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病?我们是着重于血管狭窄这个影像显出来的病呢?还是病人实际的症状?这需要去治吗?

     有一个事实,但只有很少的医生愿意当着病人的面承认,那就是:很多病情的好转靠的是病人自己。

     医学要做的是:“顺势而为”。肿瘤是一个消耗性疾病,最终是多器官耗竭导致生命逝去。一方面我们要强化营养,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给肿瘤细胞提供过度的营养。我父亲当时是食道癌晚期,也是被认为活不过一年,我在果断做了手术后,采用了“限制性营养补充的方案”,限制过度碳水化合物摄入,因为“糖”是肿瘤的能量来源;限制“过度动物蛋白”的摄入,这类对普通人来说有着“理想氨基酸模式的优质蛋白”,对肿瘤患者可能是不利的,我限制了“蛋氨酸”等能促进肿瘤生长的营养素,在保证基本营养的前提下,降低肿瘤复发、增殖的速度。

    

    关于肿瘤化疗现状

     当一个个抗肿瘤神药不断出现时,我们应该理性的判断下,这些是商业的驱动,还是真正的科学突破?

     下面这段报道,让人看到的是“血淋淋的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是“科学之于生命的保卫战”。

     中国是PD-1产品开发竞争最为激烈的国家之一,截止2021年4月18日,已有约72个相关品种在中国处于研发/获批阶段。那些已获批的PD-1产品,是否真的有良好的市场表现?是否能总结出值得借鉴的适应症布局和准入经验,帮助还处于研发赛道中“残酷厮杀”的后继者们?

     从这篇报道中,你能读出的是“人性的残酷”,PD-1与“市场”两个字紧密相关,而与“生命”两个字无关。众多研发者利用PD-1这个故事,想到的是如何争夺市场,而不是如何挽救生命。

    

    

    

    实际上,当今的抗癌神药治疗效果并不令人乐观

     《柳叶刀》发布的PD-1针对肝癌的有效率仅为15-20%,9个月的生存率虽然很高“74%”,但注意那仅仅是“9个月”而已。为了9个月,我们一定要让生命与药物打一场“惨烈的战斗”吗?由于研发PD-1的企业众多,大家为了利益,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让不该使用这个药物的患者也使用了。PD-1是肿瘤治疗史上的一个新思路,但我们面对的是生命,生命与市场是不能等价的,是否使用PD-1、是否采用“化疗”,必需要“计算利弊”。医学需要科学,也需要人文。没有科学的医学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医学是冰冷的。

     其他的抗癌神药,同样会用一些“数字游戏”引导人们的非理性判断。哪些人可以尝试化疗?哪些人应该放弃,这是一个人文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是需要进行严谨研究的。但商业常常扭曲了一些科学的研究和医学的治疗方案。

    

    

     北大张医生曝光肿瘤治疗黑幕,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在巨大的利益之下,科学有时变得“不堪一击”,人性的阴暗面也暴露无遗。肿瘤患者原本已经很不幸了,却在生命的危难时刻,变成了“市场”、“生意”。

    

    

    

    哲学对于科学研究及医学治疗逻辑的重要性

     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决定研究的思考逻辑。任何文明、文化以及各个具体学科,甚至经验,事物的概念及定义,均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缺少哲学的科学会在泛滥的数据中举步维艰。

     和几千年的传统医学相比,现代医学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大量疾病可以被轻松治愈,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医生对患者的了解更加微观,直到到基因、分子。但是,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与“现代经典医学”不相符合的案例。

     对于湿疹的治疗

     对于湿疹的治疗,现代医学看到的是“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炎症”,因此,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导致患者反复发作,循环加重,并没有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现代医学看到的是“血压升高”,因此,研发了不同作用机制的扩张血管的药物,结果并发症依旧存在,患者终身服药,因为没有解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血压升高,没有对因治疗;

     对于肿瘤的治疗

     对于肿瘤的治疗,现代医学看到的是“肿瘤细胞”,因此,不断研发杀伤力更强的“杀肿瘤细胞的药物”,常常出现“钱先走,人后走”的结局……

     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世界难治性疾病,目前都深陷困局。这与当代医学、药学在治疗逻辑和研发逻辑上的哲学维度有关。当代医学、药学关注的是“表象”,于是研发出数以万计针对不同症状的药物,其实,如果用“第一性原理”的哲学思想思考问题,就是一层层拨开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元问题”,就会发现,种类繁多的症状之下,是某个“根”出了问题,解决“根”的问题,不同的症状可能都随之解决了。

     中医药的哲学思想是很高级的,它强调“扶正固本”,只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对如何“扶正”?“本”的实质是什么,尚不能清楚的认知,主要依靠经验“神农尝百草”。我们对中医药真正的继承与发展,不应该是一味的照搬老祖宗留下的经验,而是依据中医药留下的经验及其高级哲学思维,结合现代科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正固本”。一些所谓的“中医铁粉”,不允许对原有的中医药进行深度的研究或质疑,强调照搬,对错的东西不允许更改,稍有质疑就被扣上反中医的大帽子,口诛笔伐,这实际上不是在保护中医药,而是在摧毁中医药。毕竟人们需要实际的效果,需要真正的健康。

     我治好了那个DD10群朋友的鼻炎,她妹妹的激素脸,她弟弟的痘痘脸,都没有采用药物,而是用了“优化的营养”扶正固本。

    

    “复原性医疗”与“系统医学”与“扶正固本”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历史和哲学的认识,能够给大多数正受到当代偏颇观念所左右的科学家们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性。这种由哲学的洞察力所创造的独立性,依我看来,正是一个工匠或专家,与一个真正的真理追求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复原性医疗

     复原性医疗,是我提出的一种新的医学思维,它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一层层拨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鼻炎、哮喘、湿疹的表象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本质是“皮肤屏障、黏膜屏障更新出错,形成漏洞,易受外界刺激”,而屏障出错的“根”在于“血管”,因为血管是运输“营养和氧”的重要管道,因此,给血管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就可能从“根”,解决不同的症状。因此,VC+芦丁+莓樱茶,这几个营养补充剂,兵不血刃,转归了很多人的鼻炎、哮喘、皮炎问题,让他们不再依赖激素。激素治疗这几类疾病,是“现代经典医学”在“医学思维”上,缺乏哲学思考的表现。

     复原性医疗,不是要替代“现代经典医学”,它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它一定是未来预防、治疗疾病的新思路、新出路,帮助人类走出疾病治疗的困境。

    

    

     系统医学

     系统医学,是一个崭新的医学思维,它是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和思考医学问题,凌锋教授等,组成了医学哲学小组,依据系统论原理提出了“系统医学”的医学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系统论建立一个将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统一在一个框架内的理论体系,把这知识体系叫做:系统医学。他们还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写出了一本《系统医学原理》,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这标志着一套崭新的医学思想诞生。

     从1857年的克洛德贝尔纳,第一次提出了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概念到托姆发现结构稳定性,美国医学和生理学家坎农1932年正式确立了“内环境稳定”这个概念,说明机体有自动的纠偏机制,人不会因为多喝了醋就酸中毒。美国哈佛大学的维纳发表的控制论,明确了坎农说的这种微妙的躯体智慧其实就是“负反馈”。反馈就是用结果来控制过程;使偏离放大的反馈叫正反馈,就像多米诺骨牌。使偏离减小的反馈叫负反馈,就是让偏差回到原点。

     系统论的建立让我们摆脱了“机械因果论”的束缚,有了“整体”看问题的视角。

     现代经典医疗最大的缺陷就是“局部性”,只看树木不看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系统论在医学的应用就是,将机体看成一个整体,治疗疾病要关注“整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医的“扶正固本”就是要将“紊乱的内环境扶正过来,稳定整体内环境”。

     系统论或系统医学,给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治疗疾病或研发新药应该选择什么方向?确定了“战略层面”的逻辑路线,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

     中医的“扶正固本”采用中药,具体的对某些疾病进行 “内环境稳定”的调节,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什么才是“健康稳定的机体内环境”研究不够精细,因此,在实现“扶正固本”的治疗梦想时,可能还有许多需要更新的地方。

     “复原性医疗”实际上是在系统论的战略层面上,从战术层面上,解决疾病治疗问题,它不再是一个“方针”,而是实实在在的与疾病“短兵相接”,直接交锋。

     复原性医疗就是利用现代科技,从化学分子水平,绘制出“健康稳定的内环境的指纹图谱”,发现,不同疾病,内环境那些化学分子出现紊乱,用优化的营养纠正紊乱(扶正),恢复健康稳定的内环境(固本),帮助人体的自愈力(人体的负反馈及正反馈)恢复健康。

     我们团队现在对皮肤的“稳定内环境”、血管的“稳定内环境”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对湿疹、痤疮、泛血管疾病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治疗策略。感谢我们DD健康群、湿疹群、皮肤群的朋友们,用他们朴实的选择,支持了“复原性医疗”的医学思维。我们会继续努力,在更多疾病治疗上做出我们的贡献,重新定义疾病治疗逻辑,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

     没有所谓的命运,只有不同的选择。选择比努力重要。我们正在让一些难治性疾病获得转归的希望。

    

    

     分享凌锋教授关于系统医学的视频。“系统医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现代经典医学的困境吗”?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小小

     图片视频 / 来源网络与微信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