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尸检报告再次证实我两年前判断:新冠病毒是波及全身的潜伏性病毒
2022/2/28 虹说健康

    

     最新尸检报告证明新冠病毒波及全身各器官

     并在鼻拭子转阴、急性症状消失后,病毒在体内仍然会持续复制

     2021年12月20日,一篇题为SARS-CoV-2 infection and persistence throughout the human body and brain的预印本文章在Research Square上发布。该文章通过对44 名 COVID-19 患者进行了完整的尸检,绘制和量化出从急性感染到症状出现后七个多月的整个人体(包括大脑)的 SARS-CoV-2 分布、复制和细胞类型特异性。该研究发现:

     #1

     即使在死于无症状至轻度 COVID-19 的患者中,新冠病毒(SARS-CoV-2)依然分布广泛,存在于全身多个组织中。

     研究者将44 名 COVID-19 患者按照SARS-CoV-2感染发病日到死亡到的时间(D)分为“早期,≤D14”(n=17)、“中期,D15-D30”(n=13)或“晚期,≥D31”(n=14)。研究者发现在所有 44 个病例和 85 个解剖位置中都检测到了 SARS-CoV-2 RNA。

    

    

     这些数据表明,在感染SARS-CoV-2后,SARS-CoV-2可能会长期并广泛的存在与人体组织中。因此新冠病毒感染,不能单纯定义为“新冠肺炎”,新冠病毒是一个综合性全身感染性病毒,只是感染其他器官不会有危及生命的重症出现。

     #2

     在鼻咽喉拭子阴性的情况下,机体可能依然携带SARS-CoV-2活病毒,是潜在的传染人群。

     目前陕西、浙江、河南都不断的出现本土确诊病例,说明仅靠核酸阴性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传染性,并非100%可靠。但这个工作也是要做的,这可以避免大面积传染,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将疫情控制在医疗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是我们应对新冠的目标,这点中国做的很好。

     #3

     一名患者在COVID-19症状出现长达 230 天后,在多个解剖部位(包括整个大脑区域)依然检测到持续存在的 SARS-CoV-2 RNA。

    

     这个案例提示,新冠病毒很可能是一个潜伏性病毒,长期在人体内,时机成熟时,再大量复制,形成新的传染源。

     2年前我的推测 逐渐被一一证实

     武汉是最先直面新冠病毒的城市,当时病毒的毒力非常强,感染者大多出现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重症,当时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大量重症患者无法入院治疗。

     1月23日封城后,我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救助无法住院的新冠患者,制定了“鸡尾酒疗法的生命救助方案”,给部分无法出门独自隔离的患者送药上门,并将大批患者邀请到DD健康群,为大家提供24小时医学咨询及合理用药服务,前后大约有3000-4000名新冠患者入群,大家在群中互相鼓励,分享经验,我也在与大家朝夕相处中,逐步摸清了新冠病毒的特性,从“未知”到“了然”到“自信”。

    

     我在2020年4月8日发表了一篇“抗疫76天,武汉解封了”的公众号,用三个部分总结了我们“抗疫成功的经验”及我们了解到的“新冠病毒的特点”,以及“如果我不不得不与新冠病毒共享身躯,我们应该如何智慧的与狼共舞”。

     01.

     面对新冠,为什么我采用了防守型战术

     鸡尾酒疗法——生命应急救助方案

     Life-support program

     如果将疾病比作一场战争,我们一定要明确,打一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让自己活下来”,而不一定是将入侵敌人赶尽杀绝。于是就有两种战术可以选择:一种是使用合适的武器(药物)杀灭敌人——进攻型战术;一种是将自己保护起来,闭门休战,让自己活着,然后耗竭敌人——防守型战术

     新冠是病毒,惯性思维是,我们要用药物去杀灭它。但是,有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新冠是一个“新型病毒”,以前抗病毒的药物大概率对新冠无效,生命可能等不到新药研发成功的那一刻。第二个基本常识是,新冠是病毒,我们每年都会遭遇各种病毒的袭击,90%的病毒感染都可以靠我们自身的免疫力“自愈”,就是大多数病毒疾病是“自限性疾病”,不用药物也能好。

     因此,我只要保证新冠患者不向危重症转化,给免疫力留下足够时间战胜病毒就是胜利。导致病症急转直下转为重症的是“炎症风暴、氧自由基风暴”,这些风暴可引起炎性分泌物大量分泌,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导致死亡,风暴还可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阻碍气体交换使呼吸困难,很多危重症患者会咳泡沫痰或粉红色痰,是肺水肿症状。

     我用甘草酸二铵代替“皮质激素”对抗炎症风暴,避免了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的副作用;用VC+芦丁+辅酶Q10抗氧自由基风暴,这是三个日常“膳食营养补充剂”非常安全,同时VC+芦丁是标准的抗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临床方案,可预防肺水肿的发生。

     大多数人习惯用进攻型打法,采用抗病毒药、抗菌药,希望将这些外来侵略者赶尽杀绝,如果能做到当然很好,但当我们没有有效武器时,胡乱用多种药物进行“地毯式轰炸”,侵略者没杀死,我们的身体一片废墟,肝坏了、肾坏了、心坏了、脑袋坏了…..。采用防守型打法,虽然被动,但至少可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我比较喜欢采用“防守型打法”。好比意大利足球的链式防守,有时也可以获得一个世界杯冠军。比如治疗高血压,目前进攻型打法是:不管什么原因,强行扩张血管,血压降下来就行。我的打法是恢复血管弹性,虽然血压稳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但对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更好点;治疗痤疮,目前进攻型打法是,用毒性极大的四环素类药物杀灭痤疮杆菌,我的防守型打法是,恢复皮肤正常的油脂比例,让痤疮杆菌安静下来,痤疮杆菌其实是我们皮肤内的正常益生菌,它大量繁殖是为了保护皮肤的健康,我们当今医学将它当敌人去杀灭;治疗湿疹,目前进攻型打法是,用激素强行压制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皮肤屏障,我的打法是,重建皮肤屏障,安抚免疫系统。

     当然,精准的防守反击是需要的。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我成功的排查出一些非病毒感染性肺炎,比如军团菌肺炎,这个是必须打进攻的,因为防不住,它的致死率高达45%,远远高于病毒肺炎。我成功的用一个药物,实现精准打击,成功挽回5个生命。

    

     所以,我的逻辑是:不做无效治疗,不做过度治疗,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守住。

     用科学的力量帮助患者,睁开眼睛迎接第二天的黎明。用不对的药物盲目治疗,无异于打了一场“唐吉坷德式”的战斗,自己消耗殆尽,敌人依旧故我。

     · DEFENSIVE ·

     2020年1月至2月,我不断呼吁合理用药,避免雪上加霜误伤生命,我反对使用“奥司他韦、阿比朵尔”这类抗流感病毒的药,用于抗新冠病毒,它们无效,但它们会产生不良反应;我反对使用“莫西沙星”这个抗菌药,它也无效,但它有心脏毒性,而新冠病毒也有心脏毒性,叠加之后可能危及生命。

     我早于政府10天发出了新冠病毒心脏毒性可能是患者死亡的预警,并在DD群立即展开了针对心脏保护的护理方案,这是我们群新冠患者后遗症、并发症较少的原因。但我写的这些文章被删掉了,我还是继续写,冒着封号的危险,冒着被约谈的可能,因为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多一些人看到就多一些生命的留下,能救一个算一个。

     数月以后,官方也承认了抗病毒药无效,建议临床不要滥用抗菌药物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然而,该发生的发生了,有文章报道,新冠后遗症发生率高达70%,但DD健康群里的新冠患者是幸运的,我们群里后遗症比较轻,发生率也非常低。

     这就是我将努力一辈子的目标:倡导精准医疗,努力科普,让更多的人接受“用精准医疗的逻辑治疗疾病”,能用1个药解决的问题,不用2个药,没药可用的时候,不做无谓的治疗,防守也是活下去的一种方法,很可能是更高级的方法,追根溯源,这个方法的哲学逻辑就是我们祖先说的“扶正固本”。将“本”固住,就是活着的资本。

    

     VC+芦丁+甘草酸盐这套鸡尾酒方案,是一套生命应急救助方案,适用于大部分“未知传染性疾病的紧急救助”,因此,当我们没有合适的进攻型药物时,采用这个应急方案,守住生命就守住了希望。

     02.

     70余天正面交锋,

     我们对新冠病毒更熟悉了

     Life-support program

     1

     首先我们发现了,不是所有新冠感染者都可以当“肺炎”治疗,很多新冠感染者没有明显呼吸道症状,肺部无感染或轻度感染,主要以神经功能异常为主,所以,我们及时提供了新的营养神经的支持方案,我将这些症状定义为“新冠综合征”

     当这个“新冠综合征”定义发布后,很多新冠患者对我表示了感谢,因为他们一直不被承认,一直被当作焦虑在治疗,我在精神上给了他们归属感,在护理策略上,提供了一个安全而行之有效的方案,给了大家很好的保护。

     时隔2年发表的尸检报告,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我当时提出“新冠综合征”是正确的,新冠感染者除了肺部感染,其他部位均有感染,只是每个人反应的症状不一样。我在2020年3月30日发布的“新鸡尾酒营养支持疗法解决新冠肺炎后遗症及新冠综合征”公众号中完整的阐明了新冠肺炎与新冠综合征的区别,详细的描述了新冠综合征可能出现的症状。并给出了营养鸡尾酒疗法的护理方案。

    

    2

     新冠病毒潜伏期并非14天,我们最长的观察到,55天完全隔离的状态下,鼻拭子、咽拭子、肛拭子核酸检测一直阴性,第55天才查出核酸阳性,同时我们的观察对象中,有20%新冠患者会复阳,就是呼吸道再次出现病毒,提示病毒可能长期存在于我们体内,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大量复制,并途径呼吸道,再次成为传染源。也提示我们,现在执行的“14天、21天、28天的隔离期”,只是一个相对控制急性期传播的策略,并不能完全消除隐患。

     新近发表的这份尸检报告再次证明了我们2年前的发现,鼻拭子核酸转阴后、症状消除后数月,甚至接近1年,都可发现各脏器组织仍然有“新冠病毒”在复制。

    

    3

     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是“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尸检报告也证实了我的判断,无症状感染者体内病毒依旧在复制中。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也发表了题为: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 的报告,指出30%-60%的新冠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他们传播病毒的能力并不低,这些隐性感染者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大爆发。

    

     同处于新冠病毒弥漫的环境中

     我将人群分为4大类

     -

     1.第一类人群是天生具有“肺炎体质”的人群,病毒感染后,主要侵入肺部,肺部适合病毒大量繁殖,呼吸道出现病毒的概率(阳性率)较高,可成为危重症患者,也是超级传染者人群;

     2.第二类人群是“综合征体质”的人群,病毒感染后,不以肺部为主要入侵组织,而是潜伏于神经等其他组织部位,导致综合征症状,很少危及生命,呼吸道出现病毒的概率(阳性率)较低,属于随机传染者人群;

     3.第三类人群是“无症状体质”的人群,病毒感染后,有可能在肺部定植,也可能潜伏于他组织部位,无症状感染者常常肺部的病变大于综合征患者,只是体温中枢等中枢感知部位不敏感,对体内环境变化无明显反应,表现为无症状,这类人群呼吸道出现病毒的概率(阳性率)很低,也属于随机传染者人群;

     4.第四类人群是“无感染或不被感染”的人群,许多儿童在新冠病毒环境下,不被感染,目前原因不明。

    

     有这样一个报道可以证明:“浙江确诊235例,一超市关联8000人密接和次密接”。如果说大家接触了新冠病毒都会被感染,那么8000人的密接,不会只有235人确诊。一定有很多人即使在病毒环境也是不被感染的,只是我们现在没有找到规律,哪些人不被感染。

     尸检报告再次证明我的推测

     新冠病毒可能是个潜伏性病毒,

     我们需要做好与狼共舞的准备

     张文宏曾经发表自己的看法:“人类要学会与病毒和平共处”,因此遭遇了一场文革式批斗。其实它可能就是一个客观存在,人们只有冷静、科学的看清病毒的本质,才能做出更好的应对方案,文革式的人定胜天并非是一个理性的做法。

     接受与病毒和平共处的事实,我们在防治方面会多出更多的途径,为什么不试试呢?我们与病毒交锋的终极目的就是:好好活着,只要找到好好活着的办法,病毒你想繁殖就繁殖好了,于是,我们对付新冠的方法可能就不仅仅只是“注射疫苗”及“隔离清零模式”。

     新冠病毒康复患者症状复发、核酸复阳,以及“猫”可能也是新冠宿主的现象,提示它可能不会像SARS一样完全消失,我们将可能经常与之遭遇,我们一定要恐惧吗?

     如果新冠病毒像流感病毒,流感每年如期来袭,由于它的重症率、死亡率很低,所以大家对流感并没有太多恐惧,从目前来看,新冠的毒力在下降,与武汉初期相比,重症率及死亡率已经很低了。病毒要想永远寄存于人体内,它也必需要改变自己,降低毒力,是它可以繁衍长存的方法之一,大多数病毒传播都会遵循“毒力递减原则”,一个病毒如果毒力太强,如SARS等,就会完全消失,只有毒力适宜的病毒才能留存下来。

    

     如果新冠病毒像疱疹病毒,具有“潜伏感染”特征,那么我们机体的免疫力和内环境的稳定就是最好的对抗药物,其次是加快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新冠病毒综合征患者或肺炎患者康复后出现症状复发,核酸复阳,可能是潜伏在其他部位的病毒因身体机能的变化,被激活,从潜伏部位游走到呼吸道。

     就像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伏于三叉神经节,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也无病毒排出。当机体免疫力底下、劳累、环境、内分泌和辐射等因素影响,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和粘膜,引起口唇单纯疱疹。这些“路过病毒”是潜在的传染风险。提示,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后,如果再次出现综合征症状,即使症状轻微,也应主动隔离。

     上海的精准防控值得借鉴

     既然我们对新冠的特性已经有所了解,大面积的“清零模式”是否应该调整?武汉在新冠后期已经非常从容应对了,但时隔近2年,西安并不严重的疫情,应对的并不好,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科学理性的去研究病毒的发病规律及科学的防控措施,全部是“大而化一的清零模式”,一次次的疫情爆发,没有人抓住每一次积累经验的机会,研究病毒的规律,改进防控措施。到目前为止,只有上海,报道了确诊新冠患者是否注射过疫苗,其他地区均没有如实报道,当科学看不到真相或线索时,就无法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上海精准的防控及如实的报道有利于科学应对新冠。

     我曾经在在朋友圈

     就上海发现的新冠案例

     写下下面一段话

     上海新增3例新冠确诊患者,均注射过二剂疫苗。如果我继续研究新冠,我不会一味发力疫苗的研究,而会研究同在病毒环境中,有一大半人其实是不会被感染的,我们经常遇到同一家人有人感染有人不感染,历史上十次大的瘟疫,有很多人活下来了,并非医疗的因素,而是天生的免疫。如果我们能快速探索出那些不感染者,在生物化学水平与感染者有什么不同,也许我们可以用更安全的方式让人们不再感染,这就是第一性原理思考传染性疾病的元问题以及解决思路。现在要求打第三针,是否真的能增强人体的保护性抗体呢?科学防疫应该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如果疫苗不解决传染的问题,那疫苗的定义是什么?与这三个人接触的家人,肯定有人不被感染,如果检查这些不被感染者的抗体,没准也没抗体,那么他们对抗新冠一定有除疫苗以外的方式,弄清这个原理有可能产生新的更安全的防疫方法。

     新冠病毒有一个最麻烦的特点是变异性很大,2021年5月,世卫就开始用希腊字母为新冠毒株命名,到目前已命名11种变异毒株,包括阿尔法、贝塔、德尔塔等。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警告称,可能存在疫苗也无法抵御的新变异毒株,这些毒株是“真正的威胁”。

     但大家也无须过度恐慌,多项最新研究显示,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虽然像野火般在全球扩散,但似乎远不如起初担心的严重,它可能遵循了毒力递减原则,传染性强,但毒性不大,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增加,奥密克戎毒株的这一特性在过去一周发表的五项不同研究结果中得到佐证。其中,南非一项研究发现,相比德尔塔毒株在南非引发的第三波疫情,奥密克戎引发第四波疫情后,因出现重症而须入院治疗的可能性降低73%。开普敦大学免疫学家温迪·伯格斯说:“数据现在非常有说服力,入院和确诊病例数正在‘脱钩’。”

     但科学必需提前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因为新的变异毒株还在不断产生,最近法国发现新的变异新冠病毒有46处突变,突变数多过奥密克戎毒株,这意味着它可能对疫苗的抗药性更强。所以当我们在努力研发疫苗,普及疫苗接种时,一定要考虑,万一疫苗无效后,人类该怎样应对,应抓紧时间提前研发除疫苗以外的新的防控措施。

     面对新冠大家不用过度焦虑,做好自我保护,配合政府的防控措施,保证医疗资源不过载,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即使感染了新冠,也没有生命危险,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如同遭遇流感一样,新冠病毒也是一个自限性疾病,只是流感的病程约为5-7天,新冠肺炎的病程较长,按以往经验,大约为14-28天不等,新冠综合征的病程可能会更长点,但没有生命危险,正确认识新冠病毒,就可以降低焦虑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最后再次强调精准医疗的重要性,不要为无意义治疗买单。每天DD健康群都在出现不合理处方:病毒感染非要吊水2周广谱抗生素,结果导致二重感染,严重腹泻;泌尿道感染用2周氧氟沙星不好,还出现跟腱疼痛等副作用……这些对精准医疗来说都是不合理处方,患者付出的是健康的伤害和金钱的损失。

     国家现在努力的在降低药价,但民众目前依旧感到医疗费用昂贵,因为,不该用的药用了,可以用一个药治好的病,用了5-6种药,不合理处方直接抵消了降低药价带给民众的获益。控制处方的合理性,降低的医疗费用可以用百倍和千倍计算。

     比如,一个间质性肺炎咳血,花了2.9万住院10天,没有止住咳血,我用100多元钱一周解决问题,如果处方合理了,医疗费用会降低到大家无法想象的程度。

    

    

    创办一个“非盈利医院”只是我的梦想,因为,按精准医疗的方法办医院,医院就是一个烧钱的机器,不可能自负盈亏,所以我必须要像马云那样有钱才可能创办这样的医院,因此,它可能只能是一个梦想,希望有人代替我实现这个梦想。

    

    

    

    “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