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糖尿病的认知疏漏:“糖尿病不仅是糖多了,更关键是糖少了”
2022/4/6 14:15:35 虹说健康

    

     4月8日华纳科技日

     大家好,很早我就承诺大家,要做一个糖尿病的科普。迟迟没有推进的原因是,内分泌系统的疾病非常复杂,要做一个硬核科普,而不是东抄抄、西抄抄,就涉及到极其前沿的一些专业问题,对专业人士可能都会一头雾水,怎样让非专业人士看懂,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使用了一些非专业的语言,也希望专业人士不要过于挑剔。我将在4月8日给大家一个视频讲座,由于信息量会很大,因此,提前发个公众号,让有兴趣的朋友先预习下,争取能看懂,4月8日争取能听懂。

     4月8日,是2020年武汉新冠封城的解封之日,我将4月8日定为华纳科技日,是希望记住这个日子,也是希望告诫自己,只有沉稳专注的科学研究,才有能力尊重生命,我用17年的研究在新冠这场考试中,交上了不错的答卷。当国内一些著名医院报道新冠后遗症高达70%,国外报道50%时,我们创造了极低后遗症的好成绩。中国在尼日利亚工程部50%人感染,采用我们的鸡尾酒疗法,创造了零后遗症的记录。新冠也许并没有那么可怕,救助得当,我们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这一切源于“有哲学思考的医疗逻辑的创新”,我们拒绝了“表象医疗”,没有采用抗病毒药、抗菌药,实践了“精准医疗、本质医疗”,用不一样的医疗逻辑解决新冠问题。这个逻辑可以在新冠中创造奇迹,也一定会在未来慢性疾病的治疗中成为患者等待的希望。

    

     解决问题,影响未来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与希望。

     因此,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给大家一个讲座,谈一下我对糖尿病与主流学术不一样的认知及解决方案。当今主流学术认为糖尿病是血糖高了,所以一切努力都围绕“降血糖”,我认为糖尿病真正的健康威胁是组织细胞中糖少了,组织中没有糖就没有能量,就会衰竭退化,因此,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将血中的糖转运到组织中,这就是精准医疗、本质医疗与表象医疗的逻辑差异。

     我想阐述的是,有深度哲学思考的科技与普通技术迭代进步的科技有什么差异,它带给健康的获益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表象医疗”与“精准医疗”、“本质医疗”在对待疾病及治疗的医疗逻辑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不太一样的临床结局,哪种思路更好,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我只是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新的医疗逻辑供大家思考,不一定符合你对“正确”的理解。

    

     华纳的特质是:科学遇到艺术,就有了3D的能力,“想不同、做不同、结果不同”。科学家的严谨与坚守,艺术家的天马行空无边界思维,使我们在健康问题上,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路与方法,针对目前的“表象医疗”,我们提出“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本质医疗(Re. Nature Medicine)”新的医疗逻辑,治疗疾病不应该只是用药物针对症状,更应该思考疾病发生的原因,对因精准用药。比如有些高血压其实是植物神经紊乱所致,这种情况下,采用表象医疗的逻辑用降压药是控制不了血压的,但是,用维生素B+谷维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就可以药到病除,这就是精准医疗与表象医疗因为治疗逻辑的不同,导致的健康获益不同。

     本质医疗是比精准医疗更深一个层次的哲学思考,它关注的是“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有什么生化环境的差异,用优化的营养将不健康的生化环境复原回健康的生化环境,人就可以转归健康,不一定非要药物”。我以前将RE.NATURE Medicine 定义为复原医疗,现在定义为本质医疗,可能更能表达我的理念,我们不应该被疾病的表象困住了,我应该研究“健康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子——健康的本质环境”,让健康本质环境一直保持,人就不会得病,让得病的不健康环境复原回“健康的本质环境”,得病的人就会转归健康。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比如:身体缺少维生素C,人就会得坏血病,多吃点含VC的水果蔬菜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比如身体缺少维生素D,感染新冠及重症的风险比VD水平正常的人高14倍,补充VD也许是疫苗防感染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新冠的预防,表象医疗会关注研发“抗新冠病毒的药物及疫苗”,本质医疗会关注“同在病毒环境下,有50%以上的人不被感染,这些不被感染的人与易被感染人之间有什么差异,将易感人群的生化环境调整与不易感人一致”也许是一个最有效率的预防手段之一。

     本质医疗的原理是研究人类天然抗病力的规律,将这个规律用于易感人群的调节;研究年轻的本质环境与老年本质环境的差异,用优化的营养弥补差异,就可能延缓衰老。而不是用医美的方式,打“肉毒杆菌素”用松弛肌肉的方式消除皱纹,这个消除的是表象,本质医疗的目标是,回归真正年轻的本质。这个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但哲学思维需要先行,否则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湿疹所以成为难治性疾病,就是表象医疗逻辑短板的证明,它只看到湿疹是一个炎症表象,因此不断研究迭代更强的抗炎药,结果导致“与健康的本质环境更严重的偏离”,使得湿疹反复发作,循环加重,几十年绵延不愈。精准医疗思考的是炎症产生的原因,就是皮肤屏障、黏膜屏障有缺陷,导致感染源、过敏源易进入体内引发炎症反应,因此,精准医疗的目标不是抗炎而是修复屏障。那么如何修复屏障呢?不是现在很多产品中用的“植物提取物”,本质医疗研究的是健康屏障的生化环境是怎样的,将这个健康环境仿生出来,给健康皮肤用,保持健康,给不健康皮肤用转归健康,这就是我在2019年1月,蛋糕店的灵光一现完成的“仿生膏”,突破了十年来一直没有突破的技术瓶颈,2年多的实践表明,仿生膏(仿生脂溶性环境)配合懒人露(仿生水溶性环境),在湿疹的转归上取得了比“生物制剂达必妥”更有价值的健康获益,有些患者彻底摆脱了反复发作的阴影,回归正常生活。下面这个案例就是表象医疗与本质医疗的结果差异,用表象医疗,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他克莫司,反复发作一停药就复发,且每次比前一次更严重,采用本质医疗方案,用仿生膏,护着肤解决了十几年湿疹的烦扰。

    

    

     对于糖尿病的认知,表象医疗与精准医疗及本质医疗也有非常大的逻辑差异,在应对方法上也有很多不同,下面的阐述将表明我们对糖尿病的理解,不一定符合你的理解,仅供讨论。

     为什么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疾病?1型为什么瘦?2型为什么胖?

     01

     糖尿病发病机制

    

    内分泌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定义:

     由内分泌器官产生的化学物质——激素(荷尔蒙)分泌到血液,通过血液的传导,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激素紊乱导致的疾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比如内分泌器官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多了,是“甲亢”,少了是“甲减”;性激素多了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生殖道肿瘤”,性激素少了可能导致“生育障碍或更年期综合征”等。人体内有很多种激素,这些激素由不同的轴线进行调控,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

    

     内分泌系统有很多种激素,不同种类激素的调控中心是下丘脑、垂体,分泌不同的调控激素,沿不同的轴线调控生理功能。比如HPP轴的调控就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促生长激素,作用于肝脏,肝脏通过分泌IGF-1调控胰腺,促进或减少胰岛素的分泌;IGF-1适度剂量可以促进能量代谢,但持续高剂量作用就有肿瘤风险。喂食类固醇激素饲料,可使牛奶中的IGF-1含量高于普通牛奶,适当的IGF-1补充可能是有益的,但如果过高就值得思考了。特仑苏专利:5.65-16.8mg/100g IGF-1是普通牛奶的数万倍,需要计算一下它的健康获益及长期饮用后的安全性。

     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不是一个随便可以乱调节、乱补充、乱保健的系统,它有自己精准的平衡准则,少了有害,多了也有害。

    

     HPP轴是血糖控制的主要轴线,下丘脑是核心器官,可以受情绪等因素的调控,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用无能量甜味剂、好吃的高脂饮食,而不是“有卡路里能量的糖”,也可以引起2型糖尿病的原因。果糖、无能量甜味剂(甜菊糖苷、三氯蔗糖等)曾经都认为是糖尿病人的“健康糖”,但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给大鼠食用两个月的“健康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餐后血糖也明显高于正常组。虽然高脂饮食没有吃“糖”,但与吃甜味剂组有相似的结果,表明舌头上的味蕾细胞接触好吃的食物后,产生愉悦感,传递到大脑中枢,激活下丘脑启动HPP轴,HPP轴的超强持续激活,可促进胰岛素持续分泌,持续胰岛素高水平,导致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这就是2型糖尿病的原因。

    

    

     调控激素分泌也可以由大脑以外的外周直接启动,比如肠道细胞感觉有葡萄糖了,会分泌一种物质GLP-1,刺激内分泌器官胰腺分泌胰岛素,50%-70%的胰岛素是由这个物质启动的分泌的。

    

    

     由此可见,调控血糖的关键物质是内分泌器官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它受一些列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控,因此,糖尿病属于内分泌性疾病。

     糖尿病诊断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糖尿病分为四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WHO(1999)诊断标准

     1. 空腹血糖 ≧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2、空腹血糖 ≧6.1mmol/L,但<7.0mmol/L,可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需进行糖耐量试验:口服75%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 口服75%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可诊断为糖耐量受损。

     01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特征是由于胰腺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高血糖。多见于青少年,其它年龄段也可见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激活或病毒感染相关,目前无法治愈,终身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或有机会进行胰腺移植手术。

    

     1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吃的多、喝得多、尿的多,体重少。

     02什么是2型糖尿病?

     什么是2型糖尿病?目前对2型糖尿病标准的解释是:2型糖尿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特征为高血糖、相对缺乏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我对这个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应该将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糖尿病人定义为轻度的1型糖尿病,这样分类有利于治疗的精准性,对于胰岛素缺乏的患者,很多时候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效果不佳,1型糖尿病的基础药物是胰岛素,也可以配合降糖药,但2型糖尿病,定义清楚后,合理的运动、科学调节饮食,也许能转归疾病,降糖药是基础药而不是胰岛素。虽然轻症的1型糖尿病也可以通过降糖药控制血糖,但将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都归于1型糖尿病,更有利于精准用药。因此,我对2型糖尿病的定义是

     2型糖尿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既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将糖运送到组织器官的功能,糖被滞留在血液中,导致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肥胖而不是消瘦。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人中有约三分之二患者为超重或肥胖,其实当我将分子机制告诉给大家后,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要将胰岛素相对缺乏的患者定义为轻度的1型糖尿病,因为胰岛素体内的水平高低可以体现在体重上,这样我们可以通过体重,预估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再通过精准的测定胰岛素,就可以精准的了解,这个患者降糖药的可能的疗效及是否需要用胰岛素。

     1型多发生在青少年,有遗传及疾病等不可控因素,但占糖尿病90%的2型糖尿病主要与后天的饮食、情绪及生活习惯相关,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它可能是可预防、可控制的。因此,本文重点关注的是2型糖尿病。

    

     02

     胰岛素是如何调控血糖的,为什么糖尿病不是糖多了,而是糖少了?

    

    

     上面的图表述的是:血糖的来源及去路。

     当我们吃了主食或糖(碳水化合物-淀粉)后,会在a-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肠细胞感觉到有“糖”后,会分泌GLP-1,告诉胰腺,糖来了,要开始分泌胰岛素准备将糖运到需要的组织器官中去。与很多营养素不同,葡萄糖是个特殊的物质,它不会被直接吸收,而是需要“乘坐车子”,我们称为“葡萄糖转运体”,肠道通过葡萄糖转运体将糖运到血管,血糖就高了,也会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通过血管与葡萄糖一起到达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肝、肌肉、心、肾、脑、血管内皮细胞等……就与这些器官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启动这些组织中的“葡萄糖转运体”将葡萄糖从血液转运到组织器官中,葡萄糖就可以在这些组织细胞中,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生产“能量货币ATP及生理活动必需的营养素”,提供细胞能量及营养,保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胰岛素相当于“一把钥匙”,胰岛素受体相当于“门上的锁”,只有用钥匙将锁打开,开门后,葡萄糖才能被“转运车”运送到组织器官内,有了葡萄糖,组织器官才有能量,才有活下去的必需营养素。

     葡萄糖是人体第一大营养素,没有葡萄糖,人是活不下去的。胰岛素的作用就是打开门,让葡萄糖进去,为组织器官提供能量和营养。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腺损伤,分泌不了胰岛素,吃饭后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因为没有胰岛素去开门,就运不到组织中去,只能滞留在血液中,因此,表现为血糖高了。

     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就是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胰腺是可以正常分泌胰岛素的,但胰岛素受体对这把钥匙不敏感,不开锁,门打不开,葡萄糖依旧转运不到组织细胞中,葡萄糖同样被滞留在血液中,表现为血糖升高。

     因此,血糖升高并非是糖尿病致命的问题,它只是在预警,组织器官缺糖了,没有足够的糖,组织器官就会逐渐的衰退,比如肾功能损伤、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脑病等,这就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危及糖尿病患者生命的原因,而不是高血糖。高血糖只是一个预警敌情的烽火台,预警组织器官缺糖了,需要及时补充糖。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同样表现为高血糖,为什么1型主要表现为消瘦,2型主要表现为肥胖?这是因为胰岛素除了转运葡萄糖外,还有其他的作用。

    

     胰岛素除了为葡萄糖转运开门外,还有第2个作用,这个作用不依赖胰岛素受体,就是不需要开锁,自己能进去。胰岛素进到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是:抑制脂肪的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很多中年发福者很可能与胰岛素持续高水平有关,高水平胰岛素进入身体各器官,抑制脂肪的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因此,中年人常常红光满面,但油腻可见。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不能抑制脂肪分解(就是脂肪分解很快),不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因此表现为消瘦;2型糖尿患者,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只是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转运糖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但胰岛素本身不需要受体就可以进到各组织器官,依旧可以抑制脂肪的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且2型肥胖型糖尿病,大多空腹胰岛素高于正常水平,因此,比普通人更肥胖。

     下面是我们刚完成的研究结果之一:

     在每组动物卡路里摄入量相等的情况下,有能量的果糖,零卡路里的甜味剂及高脂饮食,都可以导致体重显著增加,表明卡路里不是肥胖的唯一因素。胰岛素持续高水平是诱因之一。

    

     因此,指望喝零度可乐预防肥胖或预防糖尿病是不现实的。

    

     我们的研究发现,甜味食品的摄入及高脂食品的摄入,可导致胰岛素持续高分泌,一方面胰岛素可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引起肥胖,另一方面胰岛素受体被持续分泌的胰岛素长期作用,产生了“抵抗情绪”,要么“锁不开了”、要么“将锁变少”,这样胰岛素数量即使正常,门打不开,葡萄糖也只能被滞留在血管中导致高血糖。

     为什么“长期过量”吃有甜味的东西,无论是否有卡路里,都能导致胰岛素持续高分泌,这可能是我们舌头上的味蕾、小肠细胞上有甜味受体,当有甜味的东西与受体结合后,启动HPP轴,刺激胰岛素分泌,这里指的是长期过量吃甜味的东西,一天少量是有利的,HPP轴需要适度激活,太过安静或过度激活都不利于健康。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2个推理:

     1. 如果你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如果你是消瘦的,可以预估,你的胰岛素可能缺乏或相对不足,可以根据血糖的水平,症状的轻重,按1型糖尿病精准用药,即,胰岛素可能是基础用药;

     2. 如果你是肥胖的,可以预估,你的胰岛素水平可能不缺乏,甚至空腹胰岛素水平是升高的,那么就是你的“胰岛素受体累了”,你要让它休息会,逐渐恢复活力。

     90%的糖尿病患者是2型,如果知道2型糖尿病患者只是“胰岛素受体累了”,大家是否想到,也许不用药物,我们也有可能让“胰岛素受体恢复活力”。

     03

     怎样才能让胰岛素受体休息?不被胰岛素过度打扰呢?

    

     胰岛素主要在感觉到有糖的时候才释放,如果我们一天吃很多餐饭或零食,胰岛素就要不断的释放,去打扰胰岛素受体, 因此,间断性禁食也许是一个让胰岛素受体休息的办法。

     Rafael de Cabo博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它将292只鼠分成2组,一组给低糖的健康饮食,一组给不健康的高脂肪、高糖饮食。2个大组又分成3种不同的方式进食,一种是自由进食,想吃就吃,不限时间;一种是给同样卡路里的食物,但一天只在下午3点的时候给一餐饭,其余时间禁食;一种是给70%卡路里食物(相当于吃7成饱),也是一天只吃一餐。

     结果,一天只吃一餐的鼠,体重较轻,血糖更健康,寿命比一天随意吃多餐的延长寿命11%;一天吃一餐,吃7成饱的鼠,寿命延长了28%。有趣的是,健康饮食与不健康饮食没有显著差异,就是你只要一天吃一餐,哪怕吃了我们现在认为很不健康的饮食,也不影响血糖及寿命。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提示是:让胰岛素充分休息,让胰岛素受体不被持续打扰,胰岛素受体就可能恢复活力,敞开大门,让“宝贵的葡萄糖”运输到组织器官中,细胞就有了可燃烧的能量及充足的营养。

     当血糖降下来的时候,你欣慰的不是“血糖降了”,而是你的组织器官不缺糖了,并发症不会有了。

     但如果你是通过药物将血糖降下来,你真的能100%放心,并发症不会发生吗?下面我们了解下当今八大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你会发现,血糖稳定,并不能给你100%放心,因为它有可能是一个“掩耳盗铃”的故事,血糖降了,但组织器官依旧缺糖。

     04

     八大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

    

     下面这张图描述了进食后,葡萄糖是如何生成、吸收、运输、排泄的全过程,八大类降糖药物在哪些环节上调节血糖。

     八大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

     1.

     主食中的淀粉需要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因此,就有了第一大类降糖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让吃进去的淀粉变为葡萄糖,血糖就不会升高了。代表药物是阿卡波糖。我不太赞成这类药物,因为它只是安慰你,血糖稳定了,但不解决组织缺糖的问题,并发症的风险依旧存在;你花钱吃饭的目的是需要营养,但你花钱吃药的目的是不让营养吸收,这个合理吗?

     2.

     当淀粉在肠道变成葡萄糖后,肠细胞感觉有糖了,会分泌一种肽类物质——GLP-1,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让胰岛素打开运输糖的大门,将糖运到组织中,降低血糖,因此,有了第二大类降糖药——GLP-1类似物,典型代表药物是利拉鲁肽。如果你是一个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缺陷,那么这个药物是无效的,如果你是一个2型糖尿病患者,你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只是胰岛素受体抵抗了,那么这个药物作用不大。由于这个药是新药,大多是进口的,因此,不管机制如何,它目前在临床很受宠爱;

     3.

     GLP-1分泌后,会被一个DPP4的酶迅速分解掉,为了延长GLP-1的作用,人们发明了第三大类降糖药——DPP4抑制剂,代表药物是西格列汀。它的作用与GLP-1一致,它也是一类较新的药物,相对受宠爱,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有很好作用机制的药物;

     4.

     当胰腺感受到GLP-1的作用及血糖升高的信息时,胰腺会分泌胰岛素开始转运血中的葡萄糖,但当胰腺受损时,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时(1型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是最基本的用药,除非我们能够找到修复胰腺功能的办法。目前在没有恢复胰腺功能的情况下,精准的根据个体状态和胰岛素的基线水平使用胰岛素,应该是一线治疗方法。第四大类降糖药——胰岛素。胰岛素分为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有动物来源的普通胰岛素,也有人重组胰岛素,具体使用方法在此不详细介绍;

     5.

     胰岛素分泌后要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胰岛素受体如果敏感,就会开门让血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器官,如果抵抗了,葡萄糖就只能滞留在血液中,成高血糖状态。第五大类降糖药——磺酰脲类药物,具有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亲和力)或受体数目的作用,代表药物是甲苯磺丁脲等。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也有利于改善组织器官缺糖的状况;

     6.

     第六大类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强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将血糖运输到组织中,代表药物,罗格列酮,与甲苯磺丁脲有类似临床用途;

     7.

     第七大类药物——双胍类药物,是目前糖尿病的一线用药,既有减少葡萄糖吸收的作用,也有增强组织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因此,有人会用双胍类药物减肥,目的是,减少吃进去食物的吸收。代表药物,二甲双胍;

     8.

     不能利用的糖会随尿液排除体外,但人体有一个“节约型机制”,将有用的东西在排出前,重吸收回来。葡萄糖通过肾脏排出时,部分葡萄糖会被SGLT-2转运体重吸收入血液,因此,就有了第八类降糖药——SGLT-2抑制剂,让糖尽可能多的排出,发挥降血糖作用。这类药与第一类药物类似,属于减少葡萄糖吸收类药物,可以降低血糖,但并不改善组织器官缺糖的情况。代表药物,达格列净。

    

     综上所述,目前能改善组织缺糖状况的药物是最早期上市的老药:第五、六、七类的降糖药,新近上市的新药可能能控制好血糖,但不一定能解决组织器官缺糖、延缓组织器官因缺糖导致功能退变的问题,其临床远期效果有待思考。

     用一个案例表明,新药不一定更好,用精准医疗的思维明确病因,根据药物作用机制精准用药,才可能做到“药到病除”。

     2019年8月,一个老人空腹血糖>20mmol/L,在大城市看了著名的专家,没有检测胰岛素,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我问为什么不检查胰岛素,他说,医生说现在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不会是1型糖尿病,但我看他表现消瘦,有胰岛素缺乏的指征,质疑了这个判断,只是医生已经开了药,那就服用试试。

    

    

     开的药物是第二类GLP-1类似物,就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还有SGLT-2抑制剂,就是减少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药物,我当时非常反对,虽然这是新药,可是从作用机制来说基本不可能对这么严重的高血糖有作用,2周后血糖完全无法控制,医生让他不吃饭,只吃蔬菜,一个月后血糖虽然降低了到13mmol/L,仍然没有到正常水平,人由于长期不吃饭,几乎虚脱了,试想想,一个月不吃主食,没有葡萄糖给组织器官提供能量,人还能有活力吗?这时我将他儿子叫到我家里,给他讲了葡萄糖的作用及吸收、运输、排泄的过程,也解释了他父亲吃的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且分析了病情,应该是胰岛素严重缺乏,没有“钥匙开门”导致葡萄糖运输不到组织中,出现高血糖。于是他带父亲去查了胰岛素及C肽,果真严重缺乏,因此,使用了重组人胰岛素,仅仅用重组人胰岛素血糖依旧不稳定,我建议配合二甲双胍,一周后血糖稳定了,由于正常吃饭了,人也精神了,于是随儿子去旅游了。

    

    

     这就是精准医疗与表象医疗的区别。表象医疗看到的是大概念“血糖高”,因此,任何一个降糖药都可以被尝试,精准医疗会将高血糖细分成不同类型,根据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精准用药,而不是没有依据的使用“任意一种降糖药”。

     05

     控制好血糖就一定能控制好糖尿病并发症吗?

     答案并不乐观

    

     目前主流学术认为糖尿病并发症是“高血糖所致”,高血糖会激活“醛糖还原酶”,使葡萄糖变成“山梨醇”,山梨醇会在细胞内形成高渗透压导致细胞水肿,因此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肾病、脑病、眼病、糖尿病足等。因此有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用于糖尿病并发症。

     但我认为这是表象医疗思维导致的“误区或疏漏”,我们各组织器官不是糖多了,而是糖少了,这些组织细胞真的会山梨醇积累而水肿吗?事实上依帕司他目前仅用于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对其他并发症并没有显著的获益。

    

    

     我从精准医疗的角度思考,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源于组织器官中葡萄糖供给不足,导致能量ATP生成不足,细胞所需的必需营养素——如核糖、NADPH等不足所致,因此,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重点应该从增强有益因素着手,而不是仅关注降低“山梨醇”有害因素。

     在现有医药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让葡萄糖按健康人的水平进入组织器官,那么我们可以尝试让这些有限进入的葡萄糖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葡萄糖的利用效率。让葡萄糖更多的进入细胞线粒体中产生能量ATP,而不是停留在胞浆里产生能量ATP。线粒体中1个葡萄糖可以生成36个ATP,而在胞浆中,一个葡萄糖只能净生成2个ATP。我们要想让线粒体能更高效率的完成1个葡萄糖生成36个ATP的工作,有2个线粒体素是关键——硫辛酸、辅酶Q10。下面这张线粒体中ATP生成路线大家看不懂没关系,只是告诉你,硫辛酸、辅酶Q10发挥作用的位置,它们还可以解决“漏电问题”,减少有害物质“氧自由基”对组织细胞的损伤。我认为这两个身体内存在的营养素,应该比药物——依帕司他更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一个案例也能说明,a-硫辛酸对并发症是有益的。很多年前一个老人,他有糖尿病,脚趾发黑了,我说,服用a-硫辛酸吧,配合梅芹茶或莓樱茶,他的脚趾很快恢复正常了,肾功能也没有出现问题,不幸的是,近期我才知道,他有弟弟妹妹,也有糖尿病,但他们没有吃硫辛酸及其他膳食营养补充剂,因此,肾功能衰竭,只能靠透析维持。这是我交流不够的问题,如果及时知道有家族性糖尿病,均告知他们要预防,也许不会出现不可逆的结果。

    

    

     为什么我会建议喝梅芹茶或莓樱茶呢?葡萄糖进入细胞会有两种生产ATP的方式,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进入线粒体,1个糖产生36个ATP,在“氧”供应不充足的情况下,只能在胞浆里反应,1个糖产生2个ATP,氧是由血管中的血液携带进入细胞的,末梢毛细血管萎缩,氧供应不充分,葡萄糖就不能进入线粒体,而停留在胞浆中,1个葡萄糖就只能低效率生成2个ATP,组织会出现严重的能量不足、营养不足。

     看看糖尿病足的表现,你就会意识到,这是末端血管闭塞导致的组织坏死的典型症状,绝对不可以用“山梨醇导致细胞水肿”来解释。因此,促进血管新生,保持微血管健康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另一个思考方案。

    

    

    

    滑动查看糖尿病足照片

     衰老也表现为毛细血管萎缩,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不能正常的进入血管内皮细胞,会加速血管萎缩,甚至闭塞。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年幼时,末端毛细血管分枝较多,循环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毛细血管分枝逐渐减少,剩下的血管变粗变硬。这就导致很多部位缺少血供,因此,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用老年人的手与年轻的手做个比较,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机制。

    

    

     这是为什么我会建议梅芹茶、莓樱茶这类膳食营养补充剂,增强血管的营养,因为并没有药物可以推荐。

     下面是梅芹茶的研究结果,对血管内皮及弹性纤维的营养作用还是非常有益的。

    

    

     下面是莓樱茶的研究结果,对增加微血管的分枝也是有益的。这就是本质医疗的思维模式,用优化的营养,将衰老的变化相对恢复到年轻的状态,将病理的变化复原回正常的状态。

    

    

     此外,从这个实验结果也可以发现,长期焦虑也可以导致血管分枝迅速减少,这可能与内分泌系统的HPA轴激活相关,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释放会导致末梢血管收缩,糖皮质激素的持续释放也会导致血管萎缩,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缓解糖尿病并发症的方案之一,也是预防快速衰老的方案之一。

     最后提一下糖尿病脑病可能的原因,同样与脑部微血管闭塞有关。

     随着检测设备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有“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与脑梗的区别在于,脑梗是较大血管形成血栓,导致大脑大面积缺血,引起偏瘫,并会危及生命,发病较急;腔隙性脑梗是微小血管闭塞,是在无声无息中缓慢进行的,大多数人没有症状,日积月累后,最终导致脑萎缩,是记忆力下降,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供给血管不足,加速了血管的萎缩,脑病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老人。

    

     总结:

     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知差异及解决方案差异

     表象医疗:看到的是血糖升高,因此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阻断糖的吸收,也配合促进糖转运的药物,主要关注点,控制血糖;对并发症的理解是,血糖高了,导致山梨醇高,引起细胞水肿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因此,采用抑制山梨醇生成的药物——依帕司他预防并发症,但效果不理想;

     精准医疗:看到的是组织缺糖,因此,注重判断病因,如果是1型糖尿病,会选择以胰岛素为基础药物,如果是2型糖尿病会选择以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的药物,主要原则是帮助葡萄糖运输到组织中,因此,不建议选择“抑制糖吸收的药物”,因为糖是人类最宝贵的第一大营养素,没有糖,就没有能量,新陈代谢就会停止;

     本质医疗:思考的是为什么“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因此,会提出,让“胰岛素受体休息”的非药物干预方案——减少一天内的进餐次数,不吃零食,当然无需极端的一天只吃一餐。此外,肌肉是葡萄糖最大的供应部位,通过体育锻炼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及葡萄糖转运体的数目,也可能是解决2型糖尿病的好方案。本质医疗同时思考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本质是什么?是微血管闭塞、糖供给不足,因此,提出营养血管,改善微循环,并配合线粒体素——a-硫辛酸、辅酶Q10提高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

    

     谢谢大家的阅读。其实还有很多要讲解的,但这篇文章已经超过一万字了,对非生物医学专业的朋友来说,读下来是个考验。可能大家还有很多问题,我会在4月8日华纳科技日晚上8点到9点给大家一个视频讲座。由于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因此,先发个公众号,有兴趣的朋友先预习下,这样可能对讲座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讲座不做答疑,因为每个人糖尿病的病因非常复杂,我刚刚收到一个朋友的检查单,很多张,需要仔细分析,才能给出比较合理的判断,因此,大家有问题,可以扫码,通过我的助理,进群,群有一个好处,就是,其他人的病情和经验同样是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我们很多群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开始学会从病因自己解决问题,生命最好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吃的任何一个药物,自己要有所判断,不能盲目听从安排,群里可能会帮助大家建立这样的判断能力。我希望给大家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获得能力比获得一个药方重要。

     这是为什么我要强调终身学习,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无论你学历怎样,爱学习,你就会成为智者。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小小

     图片视频 / 来源网络与微信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