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允许科学质疑,如果医疗有第三方监督,安徽女主持人不会逝去
2022/6/10 15:19:58 虹说健康

    

     为什么可以允许网暴、谩骂的声音肆意泛滥

     为什么科学的质疑要被无情删帖

    

     ▲愿逝去的生命能唤醒医学回归医学

     这篇文章我依旧准备被删帖,但我必须要说说话,因为忍无可忍,因为忍了太久,又一个生命无辜失去,过度医疗、无知医疗、无效医疗正在让生命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两天“女主持人因感冒住院治疗死亡”的事件在大量被转发,尸检报告显示系“莫西沙星致心源性猝死”。

    

     回看2020年

     回看2020年武汉疫情初期的文章,大家看标题就发现,我不断在发文提醒临床医疗,应该重视合理用药,不要过度医疗、不要无知医疗、不要无效医疗。但文章被大量删帖。我当时明确提出,武汉新冠疫情中使用的一组用药方案是错误的,它不仅对新冠症状无效,反而因药物副作用导致病症加重,或后遗症高发。后来,事实证明,我初期所有的质疑都是对的,看到我的文章,并做出理性选择的人获得了健康收益。

    

     武汉疫情常用的一组方案是:奥司他韦+阿比朵尔+莫西沙星+连花清瘟。在抗疫仅仅开始16天时,我早于官方发现了新冠另一个死亡原因是“心脏毒性”,通过公众号向民众发出了警示,并紧急在我的肺炎群里在VC+芦丁+甘草酸二铵的基础上,增补了辅酶Q10。同时发文告知大家,武汉当时的临床治疗方案有底层逻辑上的错误,不仅无效而且有害。结果被删帖了,后来换了温和一点的方式,于是《抗疫18天:真的被删帖了,我坚持要说一句真话,再发一次》的文章发出来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话是:

     “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务必重视合理用药,让临床药师参与用药方案的决策。生命不是儿戏,不可以“一笔带过”,每一张处方都应该“深思熟虑”,都应该“科学严谨”,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安徽主持人不幸离世,就是一张没有深思熟虑的处方,将“生命一笔带过”。

    

    

    

     这篇文章中我连续质疑了3个问题:后来证明,这三个质疑是对的,如果当时重视了,有多少生命可能还与我们在一起。

    

    

    

    

    

    

     我在《抗疫20天:治病要讲道理,按道理治病命就保住了》(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原文),一再强调,每一个处方都要深思熟虑,药物有利有弊,选择用不用药需要计算“利弊平衡点”,这就是讲道理。

    

    

     我在《抗疫27天:药物不只是治病还可导致疾病——药害事件》(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原文)文章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莫西沙星的特点,警示大家不要乱用此药。下面是文章中的一段话:

     此次新冠的临床常规用药,在我看来,可以用野蛮暴戾来形容,过度不讲道理的药物滥用,中国民众医药知识极其贫乏,慷慨试药无所畏惧。有些完全可以自愈的疾病会用一堆无效药自杀式治疗。很多家长对婴幼儿也是痛下杀手,从来不手下留情。一个普通的感冒,38度左右的低烧,居然可以联用酚胺黄那敏和美林。对药物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让非典后遗症的悲剧重演。

     新冠疫情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越来越多肺部已经康复的患者出现不同的后遗症:胸闷胸痛、心率加快、肝区疼痛、失眠等,虽然不能排除这是新冠病毒所致的后遗症,但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疫情期间,民众的用药达到了空前混乱、毫无理性的地步,有些患者一天的用药多达10余种,奥司他韦、阿比多尔、拜复乐(莫西沙星)、连花清瘟,甚至配合注射用抗病毒药、抗菌药物、激素长达10-30多天。而拜复乐这类抗菌药(不是抗病毒药)由于有严重的副作用,在国际上是被严格限制使用的,在这次疫情中却成为了明星药物。

    

     上面那段话都是在2年多前写的,我悲愤的是2年多前新冠中发生的不合理用药事件,2年后依旧没有任何改观,愈演愈烈,无数生命的逝去并没有唤醒医疗的清醒,是利益?还是无知?如果医疗一直处于一种没有监督的垄断地位,过度医疗、无知用药依旧会发生,而且这个发生率极其的高,至少在我的DD健康群里,患者提交的处方,很难找到一张有“精准医疗思维”的处方,一个药可以治好的病,开了一堆药;无须用药的病毒性感冒被要求住院输液,注射抗菌药;西医开中药,当一个医生不理解药物作用机制时,根据药盒上的“中文字臆断药物的作用”,算不算“无证行医”?

     我在这篇文章里对莫西沙星进行了详细介绍,如有兴趣了解,可以回看这篇文章【《抗疫27天:药物不只是治病还可导致疾病——药害事件》(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原文)】。为什么要提醒大家重视,因为这个在国外被限制的用药,在中国基本是“一线用药”,感冒、肺炎、肠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等等,很多都被第一时刻用了“莫西沙星”。

     我创办DD健康群只是在极其无奈的情况下,让极少数人享受“精准医疗思维”的获益。科学质疑的文章被删帖,科学质疑的声音无法传导到上级,我们根本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让科学的声音获得重视,DD群只是无奈之下的一个弥补。

     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是,疫情初期,一个官员也是认可我的观点的,他说,我能帮你的就是在自己的私信里转发下我的文章,但他不敢向上呈报,正是他的一次转发,救下了2条生命。一对夫妻感染新冠,高烧持续不退,他们将孩子送走,准备面对死亡了,他们看到了这个官员转发的文章,幸亏截图了,因为文章很快被删了,凭着这张截图他们加了我的微信,采用了“新冠鸡尾酒疗法”,很快恢复了健康。

     医疗必需有公益性,当医疗成为商业时

     生命就变成了商品

    

     ▲愿逝去的生命能唤醒医学回归医学

     安徽主持人,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莫名其妙被要求做支气管镜,3500元微信转账,实在太过莫名,肿瘤的基因检测也常常是私信转账。支气管镜是一种经口或鼻置入患者下呼吸道,用于做肺叶、段及亚段支气管病变的观察、活检采样、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只有在长期原因不明的咳嗽、咳血情况下,怀疑有肿瘤恶变,需要活检时采用,或者“拿取气管内异物、抽取气管内分泌物及血块、配合雷射装置切除支气管内肿瘤或肉芽组织、气管狭窄病患可施行扩张术或放置气管内支架”。对于一个普通感冒,实在没有必要采用支气管镜的检查。

     由于全国范围内药物集采,药价下降导致医疗利润下降,于是“过度检查”成为常态。我在2020年11月5日发文《请放过新冠患者,聊聊血管造影、干细胞治疗乱象》(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原文),由于新冠后遗症的原因,很多新冠患者表现出焦虑、心慌等症状,这些患者常常被建议吃2-3种抗抑郁、抗精神病的药物,且让他们组团做“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本应在极少情况下才需要使用的检测方法,现在变成了临床常规。

     我的一个同事最近出现头晕、胃部不适、心慌的问题,实际上我的第一判断是“颈椎压迫神经”导致的症状,但她去医院检查时,呼吸、心脏、脑部全都检查了一遍,由于心电图是正常的,被要求继续做“食道心电图”,这种没必要且痛苦型的检查,被我同事拒绝了,她按我的提示,自己要求做了颈椎检查,结果是“颈椎反弓,椎间盘突出”,如果针对症状有第一时刻的正确判断,一个几十元的简单检查就可以获得正确的结论,结果用了好几天,检查了一堆项目,没有找到病因。如果我的同事没有我的提示,结局会怎样?可能还在检查的道路上奔走,而无法进入正确的治疗阶段。

     昨天晚上的一个病案也让我深感无助,一个白细胞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的血象,其实就是病毒感染的普通表象,结果被要求做骨穿检查, 如果这种现象来自于“常识出错”,那我们的医疗水平实在堪忧,如果出于利益,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整顿医风,在医者的态度里,重建“医学的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的医学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医学是冰冷的。安徽女主持人的感冒治疗过程,既缺乏科学,又缺乏人文,愚昧的冰冷带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医疗垄断导致了医疗无知

     无逻辑的处方被大量开出来,缺乏知识性、合理性

     安徽主持人只是一个支原体感染,头孢、青霉素类药物对支原体无效,但我经常看到它们出现在支原体感染的处方中。安徽主持人的支原体感染采用了对支原体有效的莫西沙星,这个没有问题,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如果不采用输液的方式,即使莫西沙星有心脏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会导致死亡。

     能口服不要输液这是最基本的医疗常识,但输液却成了中国医院的标配,甚至是感冒治疗的标配。我在《无意义的输液正在成为危及生命的杀手——死亡突如其来》(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原文)一文中,讲述了,一个3岁疱疹咽峡炎的孩子,明明是病毒感染性疾病,被输液抗菌药及中药注射液,不幸遭遇输液反应死亡,而同时,我学生的3岁孩子也患了疱疹咽峡炎,儿童医院要求住院输液,也是输注头孢类抗菌药,我让她带孩子出院回家,不用药物,3天后自然康复。

     目前,我没法撼动医疗的改革,写这篇文章只是让普通的民众逐步积累一些医学判断能力,不要用自己的轻率,毁了孩子、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再读一下我的另一篇文章《不要用同归于尽的勇气治疗感冒》(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原文),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必需自己要有些医学知识,保持学习的习惯,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

     央媒:不要把伟大的批评者,当成国家的敌人

     合格的批评者

     美国重量级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如果说乔姆斯基为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关于批评者的态度。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合格的批评者,以及对待批评者的宽容态度,是我们社会当下亟需拥有的资源。在目前这个变化急剧、事端丛生的发展阶段,缺少合格的批评者,或者缺少对于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将会带来无穷恶果。

     保持怀疑和批判的姿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因为知识分子享有知识的“特权”,并有专业能力对事物进行深刻剖析。在乔姆斯基看来,知识分子永远面临着两种选择:做一个向权威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或做一个独立的批评者。他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可能在当下遭遇烦恼,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

     古今的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一个批评者,对于一个公民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如今,尽管批评声存在于我们社会的诸多领域,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批评者的角色却愈发稀缺——有品质的批评者更是稀少。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批评者,但我认同乔姆斯基的观点:“一个人肯付出一生来对一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也许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

     我在2020年2月26日发布的文章《对“尴尬:200多项新冠临床试验终将一地鸡毛”文章的赞同与思考》(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原文),提到了“SARS的错误为什么新冠还再犯?决策者的科学逻辑很重要”,而决策者的逻辑常常来自有“知识特权”的知识分子,如果提供建议的知识分子是“向权威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那么决策者的逻辑就会被带偏。因此,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呼吁“请静下心来听听不同的声音”,知识分子也是有2大类的,也有独立的批评者,只是要给这些批评者宽容的态度。

     一个人肯付出一生来对一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也许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

    

    

     一个批评者,对于一个公民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

    

    

    药学之重,生命之托

     最后我为药学招生做个广告:如果你是优秀的,如果你有梦想、有情怀,选择药学吧,药学之重,生命之托。

     ▲点击查看视频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小小

     图片视频 / 来源网络与微信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