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康复,谈我与当今主流医学救治新冠在医疗策略上的异同点
2023/1/10 16:10:56 虹说健康

    

     ※:虹说健康公众号终于解封了,又可以与大家见面了

     感谢朋友的鼓励,我们会努力,让星星之火温暖更多的生命。我们知道路有多难,我们会尽我们所能促成“精准医疗、本质医疗、温暖医疗”

    

    

     EFFORT“湿疹1群”见证了我与1例新冠危重症患者为生命做出的努力

     祝贺2023年1月5日星期四下午14:07分,忙到还没有吃午饭的我,打开微信群,看到湿疹1群被刷屏的“祝贺”,真的非常开心,就像朋友说的:“现在听到被医治好的消息是多么可贵,到处都是听到老人因新冠走了”,虽然大家都在感谢我,其实我要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没有这份信任,也不可能不听医生的,而不断请求医生听我的方案,最后让科室主任极其不耐烦的说:“你说吧,那个教授让上什么药就上什么药吧…..”,应该在12月31日,启用我的方案——减药、换药。这是对我职业最好的嘉奖,是我收到的最好新年礼物,2023继续努力,让更多生命岁月静好。

    

     患者是我湿疹1群里一个朋友的爸爸,爸爸73岁,12月17日感染新冠,发烧38℃左右,有肺气肿等呼吸道系统疾病,吸氧,氧饱和度96%左右,不吸氧88%左右。感染后一直在吃VC+芦丁+甘草酸二铵,到24日还是发烧,肺部检查CT,无肺部感染。鸡尾酒疗法成功的预防了“白肺”。由于不是肺炎,因此,医院拒绝收治入院,26日还是住进了医院,发烧近10天,肺部检查依旧没有感染,血项呈现典型的病毒感染特征。

     住院后情况发生改变:当天上了一些药物“4瓶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长效强激素);甲泼尼松龙(中效激素);阿奇霉素(广谱抗菌药,且可抗支原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广谱抗菌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来几天,每天上十多种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多索茶碱”等不良反应很大,但并没有什么作用的药物,住院5天,下了2次病危通知,出现心衰,肺部出现细菌感染性炎症,住院前一直没有出现的肺炎出现了,只是不是病毒性肺炎,而是细菌性肺炎。因此,群友咨询我怎么办,医生已经说了“只能听天命了”。

     我对她分析的是,心衰其实是输液过度引起的,细菌感染其实是大量用激素引起的,免疫球蛋白、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导致口干、反胃等虚弱的问题。

     所以,我的建议是“减药”:最好是全停掉,因为没有一个药是有用的,实在不能全停,减到医生可以接受为止;

     换药:将不良反应大的“广谱抗菌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换成不良反应小点的“阿莫西林”,由于已经有细菌感染了,所以抗菌药是必须的;救命的换药是,将“免疫球蛋白”换成了“人血白蛋白”;重启鸡尾酒方案(VC+芦丁+甘草酸二铵)。

    

    

     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结果。我的群友选择了相信我,并勇敢的与医生进行了沟通,因此,获得了正确的治疗,她爸爸在1月5号被要求出院,因为各项指标很好,医生也很奇怪,那么危重是怎么好的,他们至今都无法解释。而同病房的另一个患者,进医院时比她爸爸症状轻,可以自由走动,可是在医院“针一上就越来越坏,最后心衰,1月3日走了”。

    

    

     EFFORT我想向医生朋友们解释下 这例被2次下病危通知患者的救治逻辑

     01病程因人而异这个患者是因为病毒感染发烧的,但氧饱和度不佳,不是新冠所致,鸡尾酒疗法,完美的保护了他的肺没有遭遇“病毒性肺炎”,为什么近十天没有退烧呢?一般小孩1-3天就好了;年轻人3-5天好了;身体差的可能5-7天,因为,病毒是自限性疾病。但部分老人可能要持续到14-21天,2020年疫情期间,很多人的病程都是14-21天。我妈妈,88岁,这次感染新冠,也用了近14天才完全退烧。如果这个爸爸不去住院,他不会有后面的病危,只是家人非常焦虑,9天还在发烧,似乎不能接受,因此,去住院了。其实,新冠病毒最终是她爸爸自己战胜的,鸡尾酒疗法只是保证他不被炎症风暴变成病毒性肺炎。鸡尾酒疗法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比病毒活的久点,然后等待病毒自己衰退;

     02失误医疗住院后,医生并没有很好的思考患者氧饱和度不好的原因,尽管CT结果没有肺炎,还是按照标准的“新冠肺炎临床治疗方案”给药了,丙种球蛋白+2种激素+2个广谱抗生素。实际上,她爸爸的氧饱和度不好是原有的基础病及发烧导致的应激所致,与病毒性肺炎无关,但治疗方案采用了2个激素,激素的不良反应之一是“免疫抑制”,导致后来细菌感染,或院内感染。由于医院病毒、细菌载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住院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能够在家处理的,就在家,不要轻易住院;

     03输液-愚昧的医疗习惯住院一定要“吊针”,这是极其愚昧的医疗习惯,这个习惯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比如群友同病房的那个患者,应该是输液过度,导致心衰而离世的。正确的治疗方案应该是,能口服的不要注射,非要注射,要严格控制每天输入体内的液体量,否则,健康人输液一周,也会有濒死的感觉。希望医生朋友们能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自己的尊严与生命相比,应该还是生命为大;

     04抗菌药不需要联用抗菌药不需要联合应用,只要你能正确诊断是什么病原体感染,一个抗菌药足够,因为,现在的抗菌药足够广谱,足够强大。联合应用抗菌药,不会增加效果,只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处方中用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导致反胃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医生,那么就挑战一下自己的医疗技能,争取用一个药治好病,尽量杜绝联合用药的欲望,除非你能说出道理;

     05免疫球蛋白?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将“免疫球蛋白”当做治疗“新冠重症的标准方案”。免疫球蛋白是用健康人血清做的,含有健康人群血清的各种抗体,主要治疗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和免疫缺陷病。实际上,感染新冠的人,并非免疫缺陷,有症状、无症状取决于“免疫系统是否稳定”,而不是要提升免疫力。重症就是因为免疫过激,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所致,这个时候注射免疫球蛋白,很可能火上浇油了,至少部分人会导致更坏的结果。

     《柳叶刀-呼吸病学》杂志2022年2月发表研究结果,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给新冠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并没有改善28天后的临床结果,且与严重疾病发生频率增加有关。

    

    

     有人说,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提到的是“COVID-19免疫球蛋白”而不是普通的“免疫球蛋白”,其实,如果做严谨的临床试验“COVID-19免疫球蛋白”,同样不会有明显疗效,因为,理论上都无法说通。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冠,只是一种简单的“医疗直觉”思维,对免疫学有极深度了解,对重症发病机制有研究,就不会采用这种方法治疗新冠重症。

     2020年武汉疫情时,有很多康复后的患者主动捐献“血清”,他们的血清就应该含有“COVID-19免疫球蛋白”,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且我们有一个群友的妹妹,上午捐献血清,下午自己又阳了,且出现症状。

    

     06过度医疗我为什么能将患者从危重症救回来,其实,并没有对抗他的“新冠病毒”,而是在抢救“过度医疗”导致的危重症。大量液体的输入,导致心衰,多种中药注射剂、激素、抗生素的联用,导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因此,我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减药”;然后启用了“白蛋白”。大量输液导致心脏、肾脏、肺组织水肿,面临衰竭,白蛋白大家认为是一个营养物质,其实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形成“胶体渗透压”,帮助水肿的组织脱水,如果买不到“白蛋白”,可以使用中分子量的右旋糖酐,提升胶体渗透压,同时我启用了利尿药,将过多输入的液体排出去,心、肺、肾不水肿了,人就恢复了;

     07吸氧机+呼吸机为什么新冠患者即使是肺炎也无需住院呢?通过上面的分析,你会发现,医院并没有很好的抗新冠肺炎的方法,它与家里的区别就是一个“呼吸机”的差别,如果你家有吸氧机或吸氧机+呼吸机,患者只要能口服药物,就无需住院。上面的爸爸,如果他不去住院,继续在家用“鸡尾酒疗法”,最终会好,他自始至终并没有“病毒性肺炎”,病毒自限需要时间,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痊愈的速度就不同;

     08合理用药这个案例我最想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药物可以治疗疾病,药物也可以导致疾病;能用1个药治好的病,不用2个药;能口服的,不要注射”;我最希望大家记住的一个数据是“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住院死亡人数的53%,占总死亡人数的30%左右”,就是30%的人不是病死的,是不合理用药死亡的。

     EFFORT谈谈我在抗击新冠中 对《孙子兵法》战争艺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为什么在国外被翻译成《The Art Of War》《战争的艺术》? 人才的本领叫做技术,天才的创意叫做艺术。这个应该表明了世人对中国古代军事智慧最高的赞誉和膜拜了。

     一说到艺术,人们可能就会想到美丽的绘画、雕塑、建筑,花花草草,仿佛艺术是和理工科、医科完全无关的东西。然而,ART这个词,其实比技术高级。Art,源于拉丁语 Ars,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解体,慢慢演变为Art,随着后来文化的进步,艺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代表着技术高到一定程度就出神入化了,艺术这个词代表着完美、顶级、优越、神性等含义。《孙子兵法》很显然就是中国古人对战争感知和认识的沉淀和表达。

     战争的艺术

     战争的

     “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等境界是自己以最小的伤亡代价和物质成本换取胜利”;

     “最差境界是绞肉机”。

     很显然,如果战略战术好,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无异于创造蕴含美的事物,如果最后血流成河,无异很丑,很不艺术。

     历史上,《孙子兵法》由于异常经典,很早就被翻译成外语,影响了多个国家。美国将军塞缪尔.B.格里菲思(Samuel B. Griffith)翻译的版本最受欢迎,据说成为西点军校的必备教材。最经典的是由汉学家翟林奈(Lionel Giles)翻译的版本。很显然,西方人把中国古人的战争哲学奉为像艺术一样高雅的东西。

    

    

     孙子兵法·谋攻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复原医疗

     如果将治疗疾病比作一场战争,我希望将这场战争打得艺术点——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知道自己具有一定的天赋“科学遇到艺术”,这是我赋予“华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疾病问题”的技能,我定义为“精准医疗、本质医疗(或复原医疗)”。

    

     //《科学遇到艺术》

     《科学遇到艺术》就是拥有了3D的能力(Different Thinking,Different Doing,Different Results——想不同、做不同、结果不同),就可能打一场“兵不血刃”充满艺术感的医疗战争。

     下面是我在2022年4月8日华纳科技日中,给大家做的科普讲座《糖尿病不是糖多了,而是糖少了》,明确指出当今“降糖的医疗逻辑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用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看到糖尿病的发病本质,而不是“血糖升高的表象”,穷尽一切手段“降糖”,是战争的最差境界“绞肉机式战术”。

    

     糖尿病防治下面的案例就是我们在糖尿病防治中,因为深度思考到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后遗症产生的原因,采用饮食调节及“膳食营养补充剂——a-硫辛酸”,将用降糖药控制不好的血糖,成功稳定了,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这样的案例在DD健康数据库中还很多。

    

    

    

    

     EFFORT在抗击新冠中 我的鸡尾酒疗法与当今临床治疗方案的战术异同点

     由于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是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因此,我将不用专业语言而是形象的比喻给大家描述:“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体内的?机体免疫力是如何反击的?因为免疫系统反击不当,是如何导致重症及危重症的?当今临床标准的应对方案是什么?因此,请专业人士不要过于“咬文嚼字”,而只是去感悟其中的逻辑及道理。

     新冠综合征

     首先,我们重温一下德国科学家对新冠病症的病理学研究结果,他们认为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呼吸道疾病”,而是“泛血管疾病”,血管的损伤、扭曲是导致新冠重症及并发症(我提出的新冠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点击可查看视频内容,原视频来自b站up主山东省花

     如果我们将病毒比作白蚁(对堤坝危害最大的因素之一),将血管比作堤坝,将肺、肝、肾、肠道、神经、大脑比作堤坝外的千顷良田、万间广厦,那么,如果我们的堤坝(血管)足够坚固,堤坝外的组织器官就可以“既获得生命之水(血液-营养+氧气(氧饱和度))的滋养,又可以安居乐业”。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堤坝不坚固,河道里的水大量外泄,形成洪灾,生命就会遭遇生死之灾——重症或死亡。

    

    

     病毒(白蚁)通过我们边防的长城(呼吸道黏膜)入侵堤坝(血管),在堤坝内,随血液循环带到全身各部位,病毒(白蚁)会从薄弱环节找到突破口,进入堤坝外不同的区域(比如肺、心、外周神经、肠道——不同人,入侵部位不同),于是出现各类症状:外周神经受损——导致味觉、嗅觉异常;运动神经受损——导致肌肉游走性疼痛;潜伏在心脏——导致胸闷、乏力、静态心率升高、易疲劳等;进入肠道——导致腹泻…..;

     由于新冠病毒(白蚁)是血管(堤坝)最大的威胁者,可导致堤坝松散、易溃塌,因此,新冠病毒最强烈的症状是——血管高度水肿,出现“水泥封鼻、刀片嗓子、电锯开颅”等症状。

     导致“白肺”出现,并非是“病毒(白蚁)”的直接贡献。病毒进入体内后,我们的免疫系统,相当于“具有蓄水控制洪峰功能的水库”,察觉到“敌人(病毒——白蚁)入侵了”,它的反抗措施是“开闸放水”,希望冲走入侵之敌,但如果开闸的力度没有掌握好,形成了堤坝(血管)无法阻挡的“洪峰——炎症风暴”,洪峰就会漫过堤坝,或冲破堤坝,导致水灾。新冠病毒主要的突破口是“肺”,当肺泡被漫过的洪峰浸满水时,CT下由于液体反光,看到的就是白色,我们称为“白肺”。白肺不是真的肺变白了,而是告诉你,你的肺被“炎性渗出液充满了”,肺泡中少了空气,因此,氧饱和度下降。因此,要想不产生“白肺”,关闭闸门,降低洪峰——抗击炎症风暴,是救命的措施。

     《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发病机制》

     点击可查看视频内容

     //糖皮质激素

     下面这张图是世卫组织提供的《新冠治疗药物指南》,其中“重症”首选药物是“糖皮质激素”,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对抗炎症风暴——关闭闸门,降低洪峰。但激素的副作用是,它在关闭上游闸门的过程中,也同时损伤了堤坝(血管)的结构及重要脏器的结构,虽然让人活下来了,但因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导致了众多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不一定是“新冠病毒”所致,而可能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

    

     //鸡尾酒疗法中的“甘草酸”

     我的鸡尾酒疗法中的“甘草酸”,具有与激素类似的化学结构,具备与激素同样的“关闭闸门——抗炎症风暴”的作用,但较少产生激素样广泛的副作用,因此,我与主流医学抢救重症的思路是一样的——“抗炎症风暴”,只是我们采取的药物不一样,主流医学用的是“激素”,我使用的是提取于甘草的“甘草酸”。下面这个朋友的反馈是:“爸爸用了甘草酸二铵,恢复良好,妈妈因为高血压没有用甘草酸二铵,导致肺部病毒性炎症”。说明,用药得当,即使是“中等境界的战术”,我们也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

    

     抗炎症风暴这个策略属于孙子兵法中的“中等境界是自己以最小的伤亡代价和物质成本换取胜利”。我非常不赞成世卫组织提倡的三药联用“糖皮质激素+IL6受体拮抗剂+巴瑞替尼”,这些都是抗炎症风暴的药物,不良反应极其巨大,属于孙子兵法中的“最差境界,绞肉机式战术”,杀敌1000,自伤800,甚至可能杀敌800,自伤1000。据统计,全世界医院死亡人数,53%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绞肉机战术是当今临床一些医生比较喜欢采用的技术,因为不需要有“精准医疗的艺术”,一般医疗,有行医执照,有基本技术就可以,精准医疗需要的是更高级别的“艺术”,不是所有人可以理解与欣赏的。

    

     文章开头的案例,患者一天被使用了十多种药物,就是打了一场典型的“最差境界的绞肉机战术”,更可悲的是,没有找到敌人,打得是一个假想敌。就是打了一场“唐吉坷德与风车的战争”,自己精疲力竭,却不知道为什么。

    

    

     世卫组织提供的《新冠治疗药物指南》,对“非重症”的用药指导是“抗新冠病毒的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莫努匹韦、瑞德西韦”,国内还有“阿兹夫定、拉米夫定”,其实这些药并不是抗新冠的特效药,主要用于抗“RNA病毒,如艾滋病等”。用抗病毒的药物,相当于在我们的堤坝(血管)河道内,猛撒了一把“杀白蚁的药物”,它们可能杀死病毒(白蚁),但我们的河流和身体同样遭遇了巨大的毒性。

     孙子兵法·谋攻篇: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抗病毒药抗击新冠,是“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从目前的临床观察看,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疗效有限,还不能做到“百战百胜”,更不可能做到善之善者也。

    

    

     我的鸡尾酒疗法,采用了“膳食营养补充剂:维生素C+水果蔬菜中的黄酮类物质——芦丁”,主要目的是加强血管最外层结缔组织的强度,其分子机制我已经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了,相当于给堤坝(血管)最外层,砌了一层钢筋混凝土墙,血管强大了,就不容易充血水肿,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血管坚固了,洪峰(炎症风暴)就不容易破堤而出,形成水灾(白肺),因此,可以降低重症率。至于新冠病毒,由于它们具有自限特点,就是自己会衰老逝去,因此,我们只要堤坝坚固,不引发“水灾”,让自己活的比“病毒久点”,我们就不战而屈人之兵。我后来建议增加“维生素D”作为血管内皮营养补充剂,就是用营养的方法从内部营养血管,进一步加强血管的健康。

    

     孙子兵法·谋攻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因此,新冠鸡尾酒疗法中的“VC+芦丁+维生素D”的兵法是“十则围之”,战争结果是“全国为上”。目前主流医学的兵法是用抗病毒药物杀病毒,属于“五则攻之”,战争结果是“破国次之”。

     我将继续努力,用“科学遇到艺术”的能力,遵循《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打一场“艺术的医疗战争”,实现我们老祖宗的医疗梦想,用优化的营养“扶正固本”,挑战新冠、挑战世界难治性疾病。

    

    

    

     注:文章发表前刚刚收到的群友关于鸡尾酒的反馈

     我知道逆光而行必然遭遇阻击,但这就是我的职业。

     最后感谢与我一起逆光而行的患者朋友们,是你们的支持让我们坚定前行,我们正在改变疾病转归逻辑,我们希望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小小图片视频 / 来源网络与微信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