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鲨烯真的可以提升氧饱和度吗?解读来自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的视频
2023/1/10 16:10:56 虹说健康

    

     DD健康群群友转发给我一个来自“李小萌”的视频

     咨询这个视频是否可信,合理?01

     下面是李小萌的视频文字版。

     真是万幸啊,因为我的一拍脑门,也因为我的举一反三,我真的实实在在的救了,或者说帮了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我20年前去珠穆朗玛峰直播说起,那个时候,因为知道我们要在海拔5千米以上工作40天,所以之前在北京,提前一个月,中国登山队就建议我们,为了减缓高原反应,增加血液当中的氧的饱和度,建议我们去吃角鲨烯,当时吃了之后确实上高原这种缺氧的高原反应就会弱一些。

     当然这个事也就慢慢在我记忆当中淡化了,这段时间随着感染的朋友越来越多,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提起血氧仪,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低于93就要去医院这些话题,我那天一拍脑门一想,血液当中的载氧量,血氧饱和度要想提升,那当年的角鲨烯就是这个原理啊,很多人当呼吸不畅的时候,感到胸闷气短,头晕头疼,那不就是缺氧状态吗?这么推理来说的话,角鲨烯应当是可以帮我们很快有效的提升血液当中血氧饱和度。我正说着呢,我的同事执行力特别强,马上就默默下了单,结果就当这一单角鲨烯寄到他家,同时血氧仪也寄到家的时候,他给自己爸爸测了一下,爸爸的血氧居然低到了88,他赶紧给爸爸吃上两粒,半小时之后再测血氧,已经上到了93以上,他赶紧把这个消息,分享给我们的工作群,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为自己家人去买一瓶角鲨烯,然后就不断的有信息反馈过来说,小萌我爸爸90吃完了之后95了,包括我自己父母他们都80岁了,吃了角鲨烯,血氧饱和度从95都涨到了96或者97,这一下子我就知道我的推理是对的。

     那么你说角鲨烯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再详细讲一下,最近,很多地方陆陆续续迎来了感染的高峰,感染高峰之后,7-10天就会迎来重症的高峰,是对很多老年人和身体脆弱人群的一次很大的考验,之前有些视频当中我也曾经说过,包括很多专家也反复强调,就是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家人一定要注意,一个隐形杀手就是沉默性缺氧症。有的老年人感染之后,并不像很多年轻人那样发高烧,咳嗽没有那么剧烈的反应,但是作为家人一定要观察,如果你发现这段时间老人说话少了,食欲下降,嗜睡不爱动,甚至说头晕,说话有点颠三倒四,走路有点走不稳,那么如果家里有血氧仪的话,一定要注意监测,如果发现血氧低于93,就要及时去医院看看,是不是肺部有感染,影响了呼吸,除了检测去医院之外,怎么样能够有效快速的提升血氧饱和度呢?那么家里有些营养素是可以帮上忙,就是我刚才说的角鲨烯。角鲨烯呢,其实是我们身体当中本身自我能合成的,它是一种独特的活性营养物质叫做三十碳六烯,具有增强血液载氧量,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能力,角鲨烯最主要就有这么4大作用,我给你详细说说,需要的朋友赶紧点赞收藏并且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看看,有条件的提前准备。

     第一鲨烯可以活化细胞,供给氧气;增进体力还可以改善细胞缺氧状态,活化身体机能有助于消除疲劳;

     第二角鲨烯可以净化血液,促进循环改善酸性体质有利于预防或者治疗因为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的病变,如老年人的基础问题,心、脑、血管等等;

     第三角鲨烯可以强化肝脏,增加肝脏功能和胆汁分泌,促进代谢,增进食欲;

     第四角鲨烯可以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显著升高强氧化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减轻造血组织损伤,加速造血细胞生成,防止细胞过多的破坏,还有一条呢,其实啊角鲨烯对我们的皮肤,也有很好的抗氧化的作用。

     很多化妆品当中使用的角鲨烷,是角鲨烯浓缩提取出来的。

     当然最后还要提醒一下,如果血氧低于93即便通过吸氧,吃了一些营养素有了改善,也还是要及早的查明原因,或者去医院或者自己好好的仔细监测,希望我们都能够平稳过关。

     点击可查看视频内容,原视频来自李小萌

     如果身处主流医学的人群也有李小萌那样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患者将是幸运的,这个视频可信、合理

     我非常兴奋的看到,一个不是医学专业的人,提出了比“一些专家”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案。我最欣赏李小萌的是,她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洞察力和思考力。她由“减轻高原反应的方案”,合理的推理出,这个方案实际就是提升“血液的载氧能力,减轻机体的缺氧反应”,当她思考到这个逻辑时,她就举一反三了,提出,角鲨烯同样可以解决因病毒性肺炎导致的缺氧,朋友们的试用,证明了她的推理是对的。

     为什么说,如果我们的医生具有这样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患者将是幸运的呢?由于医生很忙,确实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不多,有些医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机械的做着重复的工作,很少思考,就不可能实现我们老祖宗的先进医学理念“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等。就只能机械的按照“惯性用药”,将抗菌药当“消炎药”,大量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性肺炎”。新冠是“病毒”不是“细菌”,采用“抗菌药治疗病毒感染”,无效还有副作用,导致一些患者越治越重。

     “鸡尾酒疗法”努力与坚持是值得的1

     我上篇文章提到的那个案例,73岁的患者,由于发病初期使用了“鸡尾酒疗法”,虽然一直发烧,新冠阳性,但并没有出现“病毒性肺炎”。发烧只是老人恢复速度慢而已。但医生没有针对这个情况实施“个体化用药”,而是采用了“卫健委救治新冠病毒肺炎的标准方案”——“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结果导致各项指标日益严重。12月17日患者感染新冠,一直用我的“鸡尾酒疗法”到12月24日,因没有退烧,患者去医院检测,血液结果其实非常理想,尤其是“D-二聚体”指标,稳稳的在正常范围内,肺部也没有感染。

    

     2

     入院后开始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患者身体状况和血液指标开始日趋严重,12月29日D-二聚体开始超过正常,由239μg/L,上升到746μg/L(正常范围< 500μg/L);1月4日,上升到1027μg/L,期间下了两次病危通知。

    

    

     3

     如果医生有洞察力,如果他是负责任的,如此明显的指标改变,就应该思考,这组用药方案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调整用药?同时利用自己正在治疗的患者用药情况及指标改变,进行一个临床对照观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对某些患者,“免疫球蛋白”可能不是“救命药”而是“催命药”,糖皮质激素很可能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发挥“抗炎作用”,反而让炎症更严重。

     4

     我非常感恩,我遇到了宝藏朋友,她居然将检测单收集的如此完整,并且敢于与医生进行交涉,要求“停药、换药”,停药、换药,重启鸡尾酒方案,患者迅速好转。但不是所有患者都很幸运,可以遇到给他们提供合理用药建议的人。我的精力有限,我没有时间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的思考,所以,我一直非常希望医生朋友们不要做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我们需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个生命,每一份检测单,每一个异常现象。

     我爸爸曾经住在一个看上去很厉害的医院,医生用纤支镜吸取痰液,花了很多钱做微生物谱基因检测,呼吸科医生一直按惯性使用非常贵的抗菌药,且是2个药联合应用,我知道很不合理,但照顾医生的面子,忍让了几天,几天过后,我实在忍不住了,要求看基因检测结果,其实结果早就出来了,他们根本没看,依旧按照惯性用药,检测结果是“真菌”感染,不是“细菌”感染,而我们已经被用了好几天“抗细菌的药”。我当时愤怒到想要揍人,但我将牙咬出血,没有吭气,转身走开了,我决定出院自己处理。他们当然也知道了错误,问我要不要换药,我说不用,从此,谁要再在我面前提这个医院,我就同他急。

     这是为什么,我要努力科普,尽量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我当时求助医院,主要卡住 “血钾”测定上,我必须根据“血钾”调整我的方案,其他都还好办,呼吸机我可以买。

     责任心与洞察力

     如果医生有责任心,有洞察力,他就不会无视“检测指标的变化”,如果我们能重视每一个现象的改变,我们可能能救更多的人,那么患者就幸运了。

     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医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会死搬硬套“指南”,我上篇文章已经提到了“免疫球蛋白与激素联用”的问题,有点免疫学知识,稍稍思考下,根本就不会采用这样的方案。激素发挥的是免疫抑制作用抗炎,免疫球蛋白类似免疫激活作用,这样用,想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听激素的免疫抑制的安排”还是听“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增强的安排”?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案例,证明这组方案并不好,至少有些人使用后,会导致更危重的结果。

     《柳叶刀》在2022年2月发表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也表明,注射免疫球蛋白没有获得更好的临床解决,反而增加了很多严重疾病发病的频率。

     喜欢珍惜自己的职业

     如果医生喜欢自己的职业,珍惜自己的职业,就不会放过任何异常现象,经过积累就会具备《孙子兵法》的最高战争境界的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小萌一个非医学专业的人士都会举一反三,采用了一个“优化的营养”,解决症状问题。医生每天会遇到很多病人,会有很多线索让我们积累“高级的医疗技能”,日积月累的经验,患者就可能因此收益。如果我们将自己当产业工人,用固化的机械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就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医者。我们不会是万能的,一开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我们能专注自己的工作,不放过任何线索,一些棘手的问题,可能在某些时刻就解决了。

     //“频繁咳嗽”

     比如,此次新冠毒株导致比较常见的“频繁咳嗽”。以前“秋冬季咳嗽”,我建议大家用VC预防,咳嗽了口服“右美沙芬或苯丙哌林”基本都能好。但此次新冠的咳嗽,右美沙芬、苯丙哌林无效。不过通过我先生的咳嗽症状,我在一天睡梦中,觉得应该与“缓激肽相关”,半夜三点爬起来将整个过程推导了一遍,因此就开始建议大家吃“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原来的老药“酮替芬”,因为它在呼吸道的浓度比较高,会更有效。但以前我推荐过,患者对我说买不到酮替芬,我猜想它很便宜,所以没货也很正常,就没有提“酮替芬”了。用一个抗组胺药(抗过敏药)治疗咳嗽,这就需要思考力和对职业的责任心。

     我建议后,反馈的结果是,有50%以上的人是有效的,但也有很多人无效。我依旧在思考解决的方案。

     下面是关于氯雷他定,酮替芬改善咳嗽的反馈。

    

    

    

     前天儿子与朋友去农村聚会,迎接新年,放了烟花,他对我说,放了烟花后,突然就不咳了,他笑称“驱邪”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线索,他可能吸入了烟花的烟雾,烟雾中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氮等”,其中硫化氢让我很关注,硫化氢可抑制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壁,被称为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过量会中毒。适量的硫化氢气体吸入是否可能改善了支配支气管神经的功能,让它不再敏感,从而减轻咳嗽呢?

     我不可能建议大家去放烟花,那么可适当产生硫化氢的药物有“双氯芬酸钠”,含硫的食物有大蒜,这些会对我们难治性呛咳有帮助吗?我让儿子试试,他不理我,拒绝配合,因此,目前只是一个推理。但这就是我们职业,对生命应有的责任,我们可以暂时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不能放弃解决问题的机会与线索。

     D-二聚体什么是D-二聚体?临床检测意义02

     在我们人体的血液内存在两套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系统”、“血小板系统”,它们的生理作用是“防止出血”,这两个系统的过度激活,就会形成“血栓”,引发“心梗、脑梗、静脉栓塞…..”等缺血性疾病,为了预防这些疾病,我们常常采用抗凝药预防血栓的形成。

     01“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机制”

     下面是我上课时的一张ppt,总结了常用的“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机制”,包括作用于血小板系统及凝血因子系统的药物,如果你正在用预防血栓的药物,你从下面的图中,能找到自己的常用药物。我因为有家族遗传史,血栓高发基因,我目前采用的药物是:作用于血小板系统的抗凝药——阿司匹林。

    

    

     02凝血因子系统

     凝血因子系统太过复杂,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不可控因素较多,是我自己不太喜欢用的一类药物。下图为凝血因子系统。机体生成血栓的途径是:“外界一系列刺激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肿瘤、免疫激活性疾病、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会刺激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系统,导致一些列级联反应,最后形成血栓,就是图中标注的“纤维蛋白”。

     但机体也有纤溶酶,可以溶解这个血栓,溶解后的产物就是“D-二聚体”。当D-二聚体升高后,提示,“凝血因子系统高度激活”,可能出现大量血栓,危及生命。病毒、细菌感染及不合理用药,都可能激活这个系统,形成大量血栓。目前我们收集的信息看,免疫球蛋白联用激素,可能促进了D-二聚体的升高,它可能不在所有患者中表现出来,但任何一个患者,出现这样的药物不良反应,我们都应该及时观察到,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我关于耐血氧及抗疲劳的研究03

     由于我有遗传性偏头痛问题,完全无药可治,痛起来生无可恋,我以前的推断是,我可能耐缺氧能力不好,导致血管痉挛或神经痉挛,因此,我做了好长时间耐血氧的研究,希望能解决自己的偏头痛。我筛选过很多食品、保健品、药品,其中效果比较好的是“西洋参”、“角鲨烯”。西洋参当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小鼠负重游泳实验,只有这个组非常能游泳,游到我们肚子饿了,它们还在游,厉害的一塌糊涂,药量相当于人每天用量在3-5g左右。但是,我不能吃西洋参,我一吃就会心律失常,也就是说,西洋参发挥的是药物特点的作用,有疗效但也有副作用。这次在新冠感染的建议中我没有常规性的推荐“西洋参”,主要担心,用不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因为这一轮新冠毒株,对心脏的影响太大,几乎没有人逃过这个后遗症。但当一个朋友的氧饱和度实在很危险的时候,我试着说了说我的研究,提到了西洋参,没想到朋友自己就尝试了,结果不错,但我依旧不做正式的推荐,而且西洋参由于是天然产物,其中的有效物质含量无法恒定,吃多少合适,如何定量对我们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为什么,有些有效的中药,有时有效,有时无效的原因,比如:地道药材问题,存放时间问题,炮制方法问题等等,都是影响疗效或导致副作用的原因,因此,我一般不会推荐中药,因为我自己无法控制“量”的问题。药物发挥作用,导致毒性都与量有关。

    

    

     角鲨烯可以提升耐缺氧能力,延长小鼠在缺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我自己吃过一段时间角鲨烯,对偏头痛无效,提示,我从耐缺氧途径解决偏头痛不行。

     关于角鲨烯04

     01角鲨烯

     角鲨烯又名三十碳六烯,化学式是C30H50,是一种在人体胆固醇合成等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不饱和烃类,含有 6 个异戊二烯双键,属于萜类化合物, 很多食物中含有角鲨烯,其中鲨鱼肝油中含量较高,在橄榄油和米糠油等少数几种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也相对较高。

    

     02氧饱和度

     机体生理状态下运输氧气的功能单位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如果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称为“贫血”,严重贫血就表现为“缺氧”。角鲨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抗缺氧能力,是因为它具有类似红细胞的作用,被人体吸收后,会与人体内的氧气结合形成“氧化角鲨烯”,通过血液运输到大脑和各身体部位,释放氧气,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中的一系列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增加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能力,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因此,李小萌的同事们使用角鲨烯后都表现为“氧饱和度”提升。

    

    

     为什么我没有在新冠治疗中建议常规使用“角鲨烯”05

     由于角鲨烯发挥的作用类似于“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氧饱和度,而新冠肺炎导致氧饱和度下降是由于“肺泡中的空气被炎性渗出液取代”,无法有更多的氧气被交换到血液中所致,氧饱和度可以很好的反映“肺炎”的程度,如果用角鲨烯强行提升“氧饱和度”,可能影响我们对“肺部感染程度”的判断。我自己一直非常信任“鸡尾酒疗法”预防肺炎的作用,虽然不会完全阻止肺炎的产生,但基本不会导致重症,因此,可以不需要角鲨烯强行提升“氧饱和度”。所以,只对氧饱和度低于70的患者做出建议,可以尝试使用“角鲨烯”。对于氧饱和度高于85的患者,我们都可能通过“抗炎症风暴”,恢复肺部功能,获得“生理条件下的正常氧饱和度”,而不是“依靠外力提升的氧饱和度”。

     但如果你去高原,角鲨烯确实可以一定程度帮助你,我自己的实验结果是,角鲨烯、西洋参,比“***天”效果好。

     为什么我没有将角鲨烯用于常规保健06

     角鲨烯被赋予了很多功能,包括延缓衰老。那么它是否真的可以安全的延缓衰老呢?

     延缓衰老是我自己的梦想,而我又有实验条件验证“各类论文中发表的结论”是否正确,比如最近2年炒作非常火的“NMN”,搬出来诺贝尔奖,撰写出来很多故事,让你确信它真的可以让你“返老还童”,好好的割了一波韭菜。“NMN”这个物质,我研究它很多年了,因为我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线索“延缓衰老”,但我始终没有在我的“膳食营养补充剂”里添加它。因为,首先我的实验结果表明,它的作用不显著,或模棱两可,而且如果剂量控制不好,可能诱发肿瘤,这个物质我几乎研究了近十年,2022年我决定放弃对它延缓衰老的研究,也就是不打算用它作为口服用的营养保健品。

    

    

     但我在外用护肤品中使用了这个成分,用于湿疹患者的皮肤护理——子母屏障精华。由于它很贵,所以我没有常规推荐给患者,开始时,我们的湿疹患者比较少,对严重的湿疹患者,我都采取赠送的方式,后来湿疹患者逐渐增多,我也赠送不起了,因此,目前既没有推荐,也没有赠送。

    

    

     有一个非常容易判断的方式可以避免被割韭菜。世界富豪比尔盖茨、李嘉诚等,都在大量投资抗衰老研究,他们比普通人更想延缓衰老,如果你发现他们“逆龄”了,你可以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可能存在延缓衰老的方法,如果他们没有逆龄,这样的好事,轮不到我们普通人。

     很多人为博取眼球,贩卖“悲情”。“某某肿瘤患者因为没钱,放弃治疗,这年头,没钱就没有生命…….”,其实不是这样的,也许没钱,少受伤害,生活质量会更好点。因为,乔布斯肯定不是没钱而因癌症去世的。当今,我们对癌症的治疗完全没有把握,甚至治疗的逻辑都是错的。下面是一个中医教授的一段视频,也许对你有帮助。

     点击可查看视频内容,原视频来自赵霖

     角鲨烯我同样没有用于口服的日常保健,首先,正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提升氧饱和度,如果我们长期用角鲨烯提升氧饱和度,可能会影响我们“血红蛋白”正常的载氧功能,保持生命自然地状态,健康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更强、更高”。

     认真呵护自己,为岁月静好

     下面是我在跨年时发的朋友圈。2023年的跨年我们必须认真呵护自己,为岁月静好。下面一张图是我家人转阴2周的氧饱和度和心率,在我及时?充辅酶Q10的情况下,静态心率基本正常了,但即使在家缓缓步行,心率也到了90,跨年夜,喝了不到50ml的啤酒就难受了,静态心率达98。氧饱和度不错,用鸡尾酒疗法可以预防“白肺”,但心脏的隐匿损伤依旧存在,有些新冠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都正常,但不幸猝死时有发生。

     另一张图记录我自己的心率及氧饱和度,我没有感染新冠,或没有症状,我静态心率60多,快步走心率也只有70多,抱孩子还能跑步,心肌比较健康。这个试验提醒大家,得过新冠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护心脏,不要剧烈运动,节日不要喝酒,安安静静平安度过这个冬季,迎接春天。

    

    

     由图可见,新冠感染者康复后和我们没有感染新冠的人一样,都不需要再额外提升氧饱和度。

     隐匿的心肌损伤是此次新冠毒株最高发的症状07

     我儿子感染新冠后,由于及时补充了辅酶Q10,静态心率在症状消失后一周就恢复正常了,也没有胸闷、乏力的感觉了。他以为好了,所以三周后的一天,去打拳,结果出现剧烈的心绞痛。我立即让他舌下含服了“硝酸异山梨酯片”,几分钟后缓解,算是逃过一劫。这个事件提醒大家,感染过新冠的人群,尽量在2-3个月内不要剧烈运动,否则,有猝死风险。

    

    

     角鲨烯与角鲨烷在护肤品中的应用08

     #角鲨烯与角鲨烷

     李小萌在视频中提到角鲨烷用于护肤品。在此,纠正下李小萌在视频中的一个小失误。她说“很多化妆品当中使用的角鲨烷,是角鲨烯浓缩提取出来的”。其实,角鲨烷是角鲨烯经过化学结构改造获得的一个“化学品”。合成的化学品——角鲨烷,由于失去了“角鲨烯的双键”结构,也就失去了“角鲨烯的生物活性——抗氧化功能、对抗紫外线功能”,但为什么化妆品都会选用“角鲨烷”呢?

     01味道

     角鲨烷没有角鲨烯的“鱼腥味”,可以做出好闻的化妆品,赢得消费者喜欢;

     02稳定

     角鲨烷由于没有“双键”,性质变得非常稳定,即使很差的生产环境及存放环境,都能保持没有“哈喇味”,生产工艺变得极其简单。

    

     角鲨烯我没有用于口服保健,但我用于了“护肤品”中。所以大家看到我的“仿生膏”中,有鳕鱼肝油、橄榄油、米糠油,它们富含角鲨烯。

     研究表明,角鲨烯的抗氧化能力强于皮肤中的其它脂类分子,皮肤中的角鲨烯可有效抑制脂类过氧化反应的级联放大,进而帮助皮肤抵抗由于紫外照射和其它氧化反应导致的损伤,还有很多研究指出,除了抗氧化外,角鲨烯还有润肤、保湿等功效。

     当人们的工作目标是“金钱”的时候,科技就变成了“狠科技”。“狠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数不胜数的食品添加剂,导致肿瘤高发、儿童性早熟高发,人类生殖力不断下降;全部由化工原料做出的化妆品,也成功替代烟草,成为对女性健康威胁最大的日用品。2021年乳腺癌替代肺癌,成为排名第一的癌症,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乳腺癌标本中,99%检测到来自化妆品中的化工原料。

    

    

     由于我是给自己做产品,因此,我会强调“有效、安全”。所以我拒绝使用“角鲨烷”,而启用了“角鲨烯”。我做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而不是消费者认为对的东西,因为,我是专业的。

     由于角鲨烯极不稳定,所以,我们需要使用非常复杂的工艺及更高浓度的维生素E对它进行保护。很多护肤品中的维生素E浓度基本是“安慰剂浓度”,低于0.1-1%,但我的“仿生膏”中的维生素E浓度高达近10%,不仅保护角鲨烯,同时也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我先生一次不经意的举动,证明了“生物防晒”优于“化学防晒”09

     以前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做的“仿生日膏”具有比目前广为流行的“防晒霜”更好的防晒作用,毕竟它们添加了大量“化学防晒剂”,我不用它们是因为“化学防晒剂”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及生物毒性,我宁可接受紫外线的作用,而不会使用“防晒霜”。我在“仿生日膏”中添加了物理防晒剂——氧化锌(不吸收),目的是抵抗“长波段紫外线”,同时发挥美白遮瑕的作用。后来,为了美白遮瑕更柔和,就在“仿生日膏”的基础上增加了“巧克力食用色素”,调节肤色,就是“维他营养粉底膏”,用于自己的防晒及化妆所需。

     我先生一次去海南打高尔夫球,海边的太阳极大,他非常无意中看到我丢在他车上的“仿生日膏”——我研究过程中的废弃品,就随便涂抹了一下,结果,与他一起打球的人,涂的是SPF50的高档防晒霜,一场球下来,脱皮了,我先生没有脱皮,他从此开始认认真真的用“日膏”了。

    

    

    

    

    

    日膏

    朋友也反馈了“日膏”的防晒作用。

     这事让我意识到,其实,真正的护理,目标在于提升自身的抵抗力,而不是靠外在的东西保护自己。

     就像,我与我的小孙女在这次阳潮中没戴口罩、没打疫苗、房间没有消毒,与阳性家人同桌吃饭,我们没有感染新冠,靠的应该是我们自身的抵抗力。

     同样道理,靠外源性“化学防晒剂”对抗紫外线的作用,不如给皮肤提供营养,增强皮肤自身抗紫外线的作用。仿生膏中的角鲨烯和高浓度的维生素E,功不可没。也是我坚持不用“角鲨烷”,坚持做对的产品的回报。

     感谢李小萌的举一反三,希望所有医者及科学家,都能重视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这个职业,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对医生来说,一个生命的逝去可能是每天的日常,可是对每个家庭来说,可能是未来每一天都要承受的痛。我们虽然不是上帝,但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做的更好。

    

    

    

    

    

    

     来自朋友们的反馈

     文字 / 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 / 小小图片视频 / 来源网络与微信群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虹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