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责任,勇于担当——杜祥琬寄语大连化物所青年科研人员
2018/4/13 16:45:00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仲春的滨城大连草长莺飞,鸟语花香。4月12日,我国著名科学巨匠杜祥琬院士来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化物所人献上一堂生动的张大煜讲座。

     在活动中,杜祥琬勉励青年科研人员要珍惜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以建设科技强国为己任,着眼国家需求,勇于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为大连化物所的青年科研人员们写下了寄语——看重责任、勇于担当。

     杜祥琬1938年4月29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少时,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读书的父亲杜孟模对其影响较大,家中常有进步小说供杜祥琬阅读。1953年,杜祥琬就读开封高中时,从一本前苏联杂志《知识就是力量》中受到启迪,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9年,在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推动下,国家要选派30名大学生赴苏留学,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杜祥琬入选。彼时,杜祥琬放弃了对辽阔的宇宙天文学的兴趣,急国家之所需,投入到最细小精微的原子核物理领域研究中。

     1964年毕业之际,适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杜祥琬深受鼓舞,祖国的变化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留学归来后,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杜祥琬献身我国国防事业。1965年初,他被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工作。在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一批优秀科学家的带领下,杜祥琬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1991年4月,杜祥琬就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从参加中国第一颗氢弹研制,并亲临实验现场见证实验成功,到受命重组中子物理学研究室,从驾轻就熟的原子能诊断理论研究,到强激光技术的新领域,杜祥琬不断在学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7年,杜祥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卸任后,他关注能源发展问题,担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为我国能源战略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贡献。

     回顾自己从天文转到数力,从数力转到核物理,再到后来转向激光的科研生涯,杜祥琬表示:“首先是我个人的发展服从了国家的需要,同时,在国家需要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又对新知识、新领域、新课题产生了浓厚兴趣,钻进去才发现,这些新领域、新课题是那么富有挑战性。”

     杜祥琬曾是大连化物所氧碘化学激光项目所在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自1991年以来,就与大连化物所化学激光研究团队结下不解之缘,为大连化物所的化学激光学科发展、实验室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指导。在这长达近30年的的交往中,杜祥琬院士也与大连化物所结下深厚的友情,他每次来到所里都会说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杜祥琬虽然是科学大家,但大家都表示其为人温文尔雅、谦逊和蔼可亲,毫无领导的架子。

     在大连化物所化学激光研究室负责人金玉奇眼里,杜祥琬院士是一名具有大情怀,大格局,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是一名待人接物平易谦逊,无微不至关怀部下的长者;是一名博学多识,言传身教的导师!

     八十载的光阴岁月中,杜祥琬院士严谨治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研人才;杜祥琬院士儒雅谦和,让与其接触过的后辈始终感到如沐春风;杜祥琬院士对国家的贡献堪当国家基石、堪作民族脊梁。

     抒怀?赠年轻朋友

     ◎杜祥琬

     闲暇颐园信步游,

     荷塘倒影望垂柳。

     几叶扁舟天伦乐,

     鹊跃林荫唱枝头。

     唱枝头,

     众鸟和鸣,

     天然乐奏。

     人生脚步坚实走,

     众友齐心同奋斗。

     艰难磨砺开新路,

     并非闲白少年头。

     少年头,

     后生可赞,

     再织锦绣。

     来源 | DICP微信工作室

     作者 | 李学杨

     责编| 科学传播处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连化物所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连化物所液流电池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研究取得新进展

     欢迎订阅

     微信搜索DICP_CAS或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微博搜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