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另一种读法
2022/8/15 17:24:07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封面故事元代山水画杰作《鹊华秋色图》(局部)中,华不注山峻秀挺直,笔法古拙,画意和谐。画家赵孟頫追摹唐、五代画风,并以书画同源的精神,引领明清文人画浪潮。

    

    

     ▲本期目录

     中国画浩如烟海,读画的方式也千人千种。但是无论怎样读,中国画里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与中式美学;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历史进程。

     为此,《中华遗产》2022年8月刊推出的“中国画”专辑,仅选取两个角度读画:画道与画事。

     泼墨、写意、留白、白描、烘托……它们是中国画独有的技法,但是这些技法却饱含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并影响到其他艺术——如书法、文学、音乐、建筑、园林。它们既是技法也是画道。

     中国的文学讲究文以载道,中国画也具有同样功能。在那些历史名画的背后,有着国家的、个人的各种诉求。看似云淡风轻,却有家国情怀。

     让我们轻松“读画”,认知画与中国。

    

    画道

     那些“破圈”的中国画术语

     你知道吗?人们写作时念念不忘的“渲染”,雕塑时渴求的“神韵”,装点园林时讲究的“留白”,还有赞美之语“胸有成竹”……都源于中国画的技法与画艺。可见,中国画所呈现的,既是画道,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所共有。

    

    


     请横屏观看

    

     “破圈”的绘画术语

     泼墨恣意挥洒的人生

    ▲《泼墨仙人图》 南宋 梁楷。画家运用泼墨技法,以深浅不一的墨色块面构成人物主体,以细笔勾勒五官,一个宽衣大肚、憨态可掬的醉仙形象,便跃然纸上。

     泼墨,是一种最自由、最感性的水墨画技法。将水与墨色融合,泼洒到绢素、棉纸上,层层渗透晕染,在此基础上加以笔法收拾,整理出明确的画面。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最终效果,高度依赖于作画人的机巧应变。

     这种技法肇始于唐代,浸润了唐传奇的浪漫氛围,容易让人联想到狂生高士、道法神通、神鬼魍魉。泼墨画家们的生平,也往往充斥着奇谈怪行、奇闻异事。

     留白

     最大的世界

    

     ▲《寒江独钓图》 南宋 马远 绘。马远运用极致的留白处理,独写扁舟渔翁与几笔水波,余皆虚空,却尽得妙境。

     举凡中国画作,无论水墨写意还是工笔重彩,大多会在画面上留有空白。即便某幅画卷构图做到了所谓的“密不透风”,那山石的参差点染处、瀑布水体的流泻间、山屋茅榭的墙瓦里,往往也藏着隐约的虚白,只是或多或少罢了,这是中国画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个性。

     写意

     得意而忘形

    

     ▲《鱼》 清 朱耷 绘。画中之鱼,以白眼向天,充满不屑之态,又不失倔强之心。他的其他画作也多以此象征手法抒写情怀,是写意文人画的代表。

     写意的技法兴于宋,在宋以前,绘画往往起着道德教化、宗教信仰乃至文史书籍插图之类的实际功用。北宋时,文人群体取代晋唐以来的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中坚的主要群体,在他们的倡导下,绘画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知识精英介入绘画领域,很快引领绘画脱离了传统的实用功能。宋代文人们有了“画心”而非“画形”的自觉,这才真正确立了此后千年文人画的写意主调。画家不是服务于帝王权术的附庸,他们拥有自己的情感表达与精神追求,他们对“野逸”品格的推崇,使画坛蔚然而起写意之风。

     烘托侧写的真味

     “烘托”这一技法,最初是中国画中专为刻画月亮而诞生的,即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后被文人们借用于写作的概念之中。而能衬托月亮又不违和的物体,莫过于绘制云遮月之景,烘云托月的说法由此而生。

    

     ▲《月夜拨阮图》 (传)宋 马远 绘。月下一位高士坐于石凳之上,面对远山叠翠,正沉醉地弹奏阮琴。图中令人瞩目的还是天空中那被云层笼罩的圆月。倘若缺了几片云,这画中的月便会因为它的微小而显得可有可无,此即为烘托之用。

     白描

     天下绝艺

    

     ▲ 北宋李公麟之后,众多画家都以白描大师李氏之作品为临摹的范本,效仿其白描技法,于是,海内外所见的不少白描人物画,都被归在了他名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免胄图》(局部)即是如此。

     所谓白描,一是描,二是白。描是传移模写,是用中锋的线条,将粉本上的形象摹写下来。不论是否填彩,外轮廓都要双勾。如果只用水墨色块画出外形,舍弃勾勒出来的线条轮廓,那就谈不上白描了。

     白描之所以敢于不用填色,是因为以笔触的自由变化,线条具有的丰富的表现性,已经可以解决立体和光影的问题,使观众看到色彩的变化,看到结构层次。达· 芬奇说:“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白描线条就是要实现这个奇迹。五色令人目盲,墨自己就分为五色——浓、淡、干、湿、黑。白描以它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使自己成为没有色彩的彩照。

    

    画事

    

     ▲中国画极简史时间轴

     《女史箴图》

     真实版“宫廷女子图

    ▲《女史箴图》(唐摹本,局部) 晋 顾恺之 绘

     早在两汉时期,儒生已开始劝诫女子要做贤妇。刘向作《列女传》,讲述古代贤妇故事;班昭作《女诫》,讲授“敬顺之道”;后来,贤妇故事通过画卷、画像石、画像砖,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图画一旦千篇一律,便会失去意义。顾恺之不愿照搬画像砖的刻板格套,而想把道德故事绘成一幅有趣的连环画,于是便有了《女史箴图》。

     《北齐校书图》

     失败的正朔王朝

    

     ▲《北齐校书图》(局部)(传)南北朝 杨子华 绘

     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展柜之中,藏有一卷中国古画,名为《北齐校书图》。绢本上,绘制了 20 个人物,讲述了北齐天保七年(556 年)的校书故事。彼时,河东秀才樊逊和冀州秀才高乾和、瀛州秀才马敬德等 12 人,奉北齐文宣帝高洋之命,校定五经和诸史,以供崇尚儒学的皇太子高殷使用。

     北齐文宣帝高洋,为何在天保七年组织校书?这背后隐伏着的是后三国时代的“正统之争”。

     《唐十八学士图》

     宋徽宗的野望

    

     ▲《唐十八学士图》(局部) 宋 赵佶 绘。 画卷描绘了一场雅集,与“十八学士登瀛洲”的典故有关。画中文人一起游园鼓琴、吟诗作赋、戏马观鹤、同桌而宴,表现出文人丰富愉悦的生活风情。宋徽宗自诩“跨唐越汉”,在这幅画中得到了淋漓展现。

     十八学士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题材,开创者为唐朝阎立本的《秦府十八学士图》。之后,历代帝王、文人纷纷对“十八学士”这一题材加 以继承和发扬。

     不过,从宋代开始,“十八学士”渐渐脱离功臣画像的范畴,仅作为群体,融入一幅图画中,将十八学士或按照琴棋 书画,或各种游乐活动进行编排。宋徽宗《唐十八学士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为“十八 学士”,唐宋两代皇帝的智囊团却大为不同。宋徽宗的画中,文人们游园鼓琴、吟诗作赋、戏马观鹤、同桌而宴,与《秦府十八学士图》 大相径庭。

     《鹊华秋色图》留住那片山水

    

     ▲《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 绘

    

     ▲《鹊华秋色图》中描绘的鹊山和华不注山,都是山东济南郊外的名山。鹊山传说为扁鹊炼丹之所(摄影/张庆民),华不注山则因山势如一枝花茎立于水面而得名(摄影/徐舟)。赵孟頫画中的山形姿态,与现实中非常类似,展现出精湛的画技。

     鹊、华二山地处济南,是北方名山。赵孟頫没有紧随李成、郭熙代表的北宋院体派,描 绘出充盈整幅立轴的北方巨障式山水,而是转而用横向手卷的水平构图,打造出颇具江南韵律的水乡风情,恰如黄庭坚诗中所说 “济南似江南”。赵孟頫将不同元素,依照不同比例,放在近、中、远景的不同位置,这种手法很可能借鉴了五代名家董源的经典风格。

     《蹴鞠图》

     画里画外的快乐与忧愁

    ▲ 传为元代钱选临摹北宋宫廷藏画所作的《蹴鞠图》,描绘了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和功臣们一同蹴鞠玩乐的和谐场景。 摄影/李胜利

    

     ▲ 《蹴鞠图》所对应的人物身份、站位示意图

     人们通常认为,《蹴鞠图》(“蹴”指用脚踢、蹋,而“鞠”则是皮球)是元代画家钱选的临摹之作。他临摹的原画,相传是两宋之交的宫廷画家苏汉臣的作品。

     画中,所有人物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小小的皮球之上。纸上描绘的虽是一瞬间的静止画面,但观者体会到的,却是皮球富有节奏地腾空降落。寓动于静,趣味无穷。画中这场激动人心的蹴鞠赛,并非画家杜撰,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点击封面图一键下单新刊

    解锁更多精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国家地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