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天,真好吃啊
2023/2/12 9:00:00 中国国家地理

    

     春风拂草木

     暖水肥河鲜

     挨过冬日萧瑟

     又迎来万物生发的好时节

     赏春,不只是赏景

     更得有符合此情此景的美味

     舌尖上的春天

     吃的就是一盘春意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05期

     绘画/鱼丁

    

     香椿

     三月八,吃椿芽儿

    

     暗香浮动,来自春天的第一口滋味

     图自《博物》2021年04月

     香椿,是香椿树的嫩芽,新鲜香椿芽是“季节限定”的食材。无论凉拌还是爆炒,皆无需加入葱姜,只凭其本身醇厚的气味,便让人齿颊生香。绘图 / 李聪颖

     要论初春可吃的树芽,最为人熟知的是香椿。汪曾祺散文,写香椿拌豆腐:“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吃香椿的国家,最早的食用记录见于唐代。如今栽培香椿长在千家万户的房前屋后,人们种它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吃。

     除了配鸡蛋、拌豆腐,西南地区用椿芽炒鸡丝、炒腊肉。还有些地方与河鲜搭配,如安徽的“香椿辣子鱼”、湖南衡东的“香椿煎泥鳅”等,老饕的馋虫也蠢蠢欲动:这是漫长冬季过后,来自春天的第一口滋味。

    

     榆钱

     春天吃榆钱,一年有“余钱”

    

     春来一著,食万钱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12期

     榆树是典型的“先花后叶”植物,直到榆钱挂满枝头,才开始萌发叶芽。作为一年中最早的“收成”,榆钱不仅解救人类的饥肠,更是许多小动物的初春口粮。摄影/王辰

     在中国北方,榆树是常见的乔木,“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榆钱的出现,就标志着春天真正到来,轻轻握住带有榆钱的树枝,顺着枝丫生长的方向,一把捋下来,像钱币似的嫩绿果实,就成串成串地留在了手心里。脆甜松软,清香爽口,食之可健脾益胃、清热安神,是谷雨时节自然界给予人类的奇妙馈赠。

    

     春笋

     好竹连山觉笋香

    

     江南名菜“腌笃鲜”

     图自《博物》2016年02期

     以火腿、笋尖等鲜味食材辅以咸肉烹制的这道菜,鲜味醇厚(“笃”意为厚实),故而得名“腌笃鲜”。 摄影 / 唐志远

     笋之味,一言以蔽之,就是鲜。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美食家李渔,将笋称为“至鲜至美之物”、“蔬食中第一品”,就连肥羊嫩豕也难望其项背。如果把笋和肉同煮、盛在一个碗里,会吃的食客都会“食笋而弃肉”。

     食用最广的竹笋来自毛竹,无论鲜食还是制成笋干,味道都不错。在江南地区,春天除了粗大的毛竹笋,还有大量相对纤细、秀气的竹笋上市。这些中小型竹笋普遍口感清脆,尤其是金竹,鲜笋虽略带苦味,但稍加水煮再漂洗就能去除,炒食或炖肉都特别美味,有“脆笋之王”的美称。

    

     春盘

     春日时蔬一卷之

    

     薄饼,把春天卷起来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01期

     盘中是白萝卜、莴苣叶、春饼与酱。这其中的生菜到底是什么呢?对古人来说,它既单指生菜这种蔬菜,也可泛指所有可生吃的菜。在文献中,萝卜、韭黄也曾被称作生菜。绘画 / 花花酱

     人们对春蔬的喜爱,可谓深沉。枯守过一整个寡淡的冬季,谁能不想念春蔬的脆嫩。唐代时,人们将原本只有辛辣蔬菜的五辛盘发展壮大,增加了更多的时令春蔬,将切成细丝的生鲜蔬菜以及春饼合作一盘,名之曰“春盘”。时至今日,包春饼、炸春卷的习俗已经广为流传,甚至成为海外中华饮食的重要象征,万里之隔,有意无意,共品一口初春味道,多么有趣。

    

     春茶

     采摘新芽献地仙

    

     采摘明前茶

     图自《博物》2009年05期

     龙井茶的采摘以早为贵,明前茶(清明以前)最为有名。采茶时不能用指甲掐断,要用手指尖轻柔地摘取芽叶尖端,大约2.53厘米长,不能带蒂。摘下后要立即放入茶篮,否则手的温度会使叶片变红。炒制1公斤的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七八万个这样的细嫩芽叶。供图 / 王缉东

     唇齿间的春日,绝少不了一杯春茶。老茶客最推崇的便是“雨前茶”。春梢的芽叶,柔软而肥硕,色泽翠绿,茶汤也是饱满丰厚,可谓色、香、味俱全。品上一口,就是一个字:鲜。

     这种鲜味,不仅能用嘴巴喝到,还能用眼睛看到。产于福建的白毫银针、江苏的碧螺春等名茶,皆是以初春幼嫩的茶芽制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茶叶的下表皮布满了一层白色的细茸毛。如同茶叶的“胎毛”,叶片成熟后就会脱落。这些白毫,是茶芽用来存储营养物质的储藏室,其中尤以氨基酸的储量最为丰富,能增加茶的鲜甜、减少苦涩,如同茶叶自带的“糖包”。

    

     螺蛳

     明前螺,赛肥鹅

    

     “明前螺,赛过鹅”

     图自《博物》2022年09期

     “螺蛳”,是田螺科各类物种的泛指,春暖花开的季节,螺蛳的确堪称一味时鲜。又据传统医学理论,螺蛳肉味甘、咸、无毒,有清热、利湿、退黄、消肿、养肝等作用,因此既是美食,又是药膳。摄影 / 向泓铨

     仲春时节最撩人的鲜味,是来自江河水泽的慷慨馈赠。在江南的春天,“螺蛳”有着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螺蛳一般在每年3月上市,6月落市。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滋养,河边溪涧中的螺蛳大多体形肥硕。无论营养还是口感,都在三四月间,即春分前后,达到巅峰,因此才有了“明前螺,赛过鹅”、“三月螺蛳四月蚌”的民谚。

     除了寻常的“酱爆螺蛳”之外,常见以螺蛳为原料的菜色,还有“鸡汤螺蛳”、“韭菜炒螺肉”、“榨菜螺蛳肉炖蛋”、“荠菜螺肉羹”等等,高手吃螺蛳根本不需要工具,只需拿起来猛地一吸,鲜香尽入口中。

    

     海虹(淡菜、贻贝、青口)

     春日海上第一鲜

    

     海红(海虹、淡菜)

     图自《博物》2021年09期

     海虹的中文正式名叫紫贻贝,五六厘米长,贝壳紫黑,边缘处略显棕色。用白水煮出来的汤色会微微发蓝,清淡又鲜美。煮熟晒干后的贝肉也被称为“淡菜”,因煮时不用放盐而得名。

     紫贻贝在中国的南北方皆有分布。外壳呈三角形,顶部非常尖,颜色乌青,又略带金属光泽,所以北方人又称其为“海虹”,而在南方则被叫做“青口”。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之为“海中鸡蛋”。春天是吃海虹的最佳季节,每年的二月底到五月初是海虹最鲜美的时候,尤其要数清明前后的海虹最为肥美。

    

     春日美食是自然的馈赠

     每口鲜嫩都饱含时令的讯息

     将万物复苏的美好汇做一盘

     吃在春日,品味春日

     舌尖上的春天别样美

     一篇文章数不尽春日美味

     更多精彩都在杂志中等你

    

     以下8期 每满60减6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2月13日 24:00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05期

     - 春之俗 民之心

    

     《中华遗产》2017年05期

     - 春日鱼事

    

     《中华遗产》2018年01期

     - 春分 | 明前螺,赛过鹅

     - 食春记 | 一口春意唇齿间

     - 春笋春韭 | 大自然的“好生之德”

    

     《中华遗产》2019年04期

     - 湖湘春日鱼蚌鲜

    

     《中华遗产》2020年03期

     - 四季有茶春最好

    

     《博物》2021年04期

     - 香椿:地道春之味

     - 枝上青青秀可餐

    

     《博物》2022年07期

     - 吃竹

    

     《博物》2022年09期

     -云南螺蛳:相伴万年,缘分将尽?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别错过哦

    

    

     编辑:白猫

    

     夜观星象,发现2023并不简单

     短短四百年,它就俘获了中国人的胃

     中国的无冬之地,在哪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国家地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