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
2023/2/13 17:31:47 中国国家地理
开封城,城摞城;
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
一座城下顺次叠压着六座城池,形成“城摞城”的奇观。这就是开封。纵观历史,其他古城经历兴废后大都异地重建,为何开封要在原地叠压?破解了城摞城的形成原因,就掌握了开封的城市密码。
毁了建,建了毁
魏大梁,唐汴州,宋汴梁,金汴京,明开封……
在黄河南岸的这片土地上,一次次被毁灭,又一次次拔地而起。开封的历史,似乎已经被尘封。
“开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这是开封最为耳熟能详的民谣。
横屏观看
▲“城摞城”是开封古城的名片,也是开封古城兴废无常的见证。新郑门遗址地层叠压示意图,与城摞城遗址全景可一一对应。
1981年,印证民谣的奇迹出现了。在对位于龙亭公园东侧的潘湖清淤时,明代周王紫禁城遗址,竟被意外地挖出了。然后再向下挖,8米深处,北宋皇宫的大庆殿遗址,赫然出世!
此后至今,考古工作者在全市范围内勘探出的结果,竟和民谣所传唱的一模一样:淤埋在地下的竟是完整的开封都城史:3米的清代开封城、5米的明开封城、6米的金汴京城、8米的宋汴梁城、10米的唐汴州城、12米的魏国大梁城……
在深入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更为不可思议的现象,六座开封遗迹不仅城摞城,居然还能路摞路、门摞门、墙摞墙、马道摞马道!
2015年末,冬日里的开封显得格外宁静。在宋城广场南侧的新郑门遗址内,考古人员用毛刷轻轻拂去一层淤沙,一块路砖出现在眼前。
▲汴梁已成往事,只能靠复原聊解遗憾。摄影师站在清明上河园的东水门上拍下这一梦中的开封。宋代宫廷建筑可以复原,但繁华喧嚷的气氛却去去不可追了。汴梁历经靖康之变后一蹶不振,就连这座城也被埋在八米深的地下。
新郑门是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墙偏南的一座城门。这项考古发掘已进行三年,从上至下,每向下推进一点,历史就露出一点真相:清民居院落,明城墙,元代房屋院墙,金代建筑基槽,终于迎来宋代道路层面。
一块土地上,几朝城址。开封城竟是原址叠压,原地重建?毁了建,建了毁。是什么,让它屡屡被毁,又屡屡重生?是什么让人们对它恋恋不舍,不忍放弃?
开封水系
南北水运交通咽喉
今天开封的中轴线中山路正下方,就是北宋皇城中轴线——御街;而在中山路和北宋御街之间的,分别是清代开封中轴线和明代开封中轴线——周王紫禁城御道。周王紫禁城北宫墙下紧紧相接的,竟是北宋皇宫的北宫墙……种种发现让我们不禁感到困惑:究竟是怎样的记忆基因,竟能让历朝统治者对它情有独钟?这个记忆基因,也许就是“开封水系”。“开封水系”,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开封能屡次毁灭而又屡次原地重建的原因,也许能解释开封为什么会从无上的繁华走向无边的没落……
▲夕阳西下,落日在开封龙庭湖面拖出长长的影子。湖水下,就是宋代宫殿遗址。当繁华散尽,熬过浩劫,剩下的只有宁静和沉思。开封城见惯了命运的无常与兴衰的交替。开封的故事讲不完,这也就是七朝古都的魅力。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这里一马平川,河湖密布,交通便利。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4年),为巩固霸业,魏国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有志称霸的魏惠王开始修浚大梁的水利工程,开凿了鸿沟,在荥阳东北分黄河水东南流,与北面的济水、南面的汝水、泗水、淮水相联,构成了一条统一的水运河网,沟通了中原地区宋、郑、陈等故地的交通。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大梁城被鸿沟毁灭。
后来,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中段,正是在鸿沟基础上疏浚的。这段河床,现在名叫“通济渠”。此后,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汴河。
汴河上引黄河,下通淮水,南接邗沟,是大运河的中部要冲。开封就此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咽喉,天下货物流通的枢纽。“诸侯辐辏”、“华夷凑集”,开封也在战国与北宋时迎来了极盛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大都会。
河流带来财富
洪水也送来毁灭
一条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宋史·河渠志》
然而,黄河夺淮入海,掐断了开封的生命线。靖康之变后,金代黄河的持续泛滥,加之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不再需要利用汴河漕运物资。朝廷不予重视,汴河迅速淤塞,不复当年盛景。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楼钥出使金国。使团一行人离开泗州后沿汴河西行,楼钥看到,河益湮塞,几乎与岸边平,车马皆行其中,亦有作屋其上。而宿州段的汴河,河床上种满了小麦。这已不是那条能年运七百万石粮食的汴河了。运河不通,仅仅靠豫东平原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开封作为一个全国性大城市的粮食需求,开封自然要衰落。
▲宿州汴河博物馆
南宋使者范成大在《揽辔录》里留下了金代开封城的剪影。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抵达开封。这里是金朝的南京,范成大满眼望去,不胜唏嘘。战乱之后,“城外人物极稀疏,……城里亦凋残。”
金正隆六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有志于攻灭南宋,统一中国。他将开封作为侵宋跳板,宣布常驻于此,并在此兴修了壮丽的殿宇,费用无算。然而,“民间荒残自若。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旧城内粗布肆,皆苟活而已。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毁。”开封城,变得极为萧条残破。三千年的开封建城史,贯穿始终的,是开封水系的兴衰。水系兴则开封兴,水系衰则开封衰,这像是历史的脉搏,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波峰波谷。
▲黄河水不仅给开封带来灾难,也凝固了开封历史的一个个瞬间。上图为新郑门遗址中一只元代的陶缸,它被嵌入层层淤泥中,难以拔出。下图是明清时期民居的院墙细节。这座院落中,发生过哪些故事?恐怕已难以考证了。
但是,也有例外。康熙元年(1662年),在黄沙白草,一片废墟的开封,清朝重修了城池。其实曾经有人提出可将省会由开封迁至许昌,但却未被采纳。何故?此时,已与水无关,而与开封的历史地位有关。
作为七朝建都之地和曾经的“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名都大邑,开封这座历史古城,已牢牢的植根于中原民众心中,它宛若中原历史的象征。
开封在,中原在,中原地区稳定的局势就也在。所以,出于政治考量,清政府在明开封城墙的废墟上加高、增筑了墙体,河南省省会仍旧放在了开封,尽管它会再次被黄河淹埋,也依然不改初衷……
此刻,当你再次打开《清明上河图》,你会看到张择端真是画尽了汴河及两岸的繁华,但你能想到一条汴河,关乎着开封城的生与死吗?
横屏观看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开封不能封
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讲到一千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开封,人口超过百万,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犹如当前纽约的地位。一千年前的开封是什么样子呢?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说:
“汴梁城御街近东……夹岸垂杨,蔬蒲莲荷,凫雁游泳其间,桥亭台榭,棋布相峙”,宛若描写江南的景致。
▲电视剧《梦华录》画面可是在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开封城早已繁华褪尽。顾书对于《东京梦华录》所记之汴河、蔡水、五丈河、金水河的描写,充斥着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涸”、“埋”、“废”字,说明至迟在清初的时候,开封城已经比较破败了,罪魁祸首是屡次天灾人祸导致的“黄河决堤”。在新郑门的城摞城遗址,我们见识了今天开封地面往下十几米的地层,它由六个历史时期的地层累叠而成。
▲考古队在新郑门城摞城遗址发掘出一个完整的清代开封郊区田园场景。图为采编组考察其中一口生活用井,井口以磨盘垒砌,井内有厚厚的淤泥。
开封这一“城摞城”“宫摞宫”“路摞路”“墙摞墙”“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特现象,实乃世界罕见。按说每次洪祸之后,整座开封城基本上都毁灭殆尽了,但开封人重建家园的时候,竟能维持千年城市的中轴线不变,甚至城墙、城门、主要道路都不迁移,这让人颇为费解。不过,答案很快浮出水面。原来,每当水退泥淤,开封城总能留下三座高大的建筑物——宋代的铁塔、繁塔和元代的延庆观。据当地考古专家介绍,后人就是以这三座建筑物为坐标,确定旧城的主要道路、城墙、殿阁、屋宇之准确位置,然后在其上重建新城的。解读城摞城的“秘钥”在此,想来令人吃惊。
▲开封夜景
据说,开封的名字最早叫做“启封”,后来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开封”。这“开”而又“封”,像是一句谶语。
曾经四方通达的国际化大都市,即因丧失区位优势而结束了昔日的繁华。这是否也在暗示今人:开封不能“封”?
开封要发展,只有再次开放和创新,说不定五百年后,它会再度回到世界的中心呢!
《中华遗产》2016年01期《开封专辑》撰文 | 李子越 朱竞梅摄影 | 苏久 周星星 郝建 朱子浩 余荣培图片 |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葛奇峰
话题
对于开封,你还有什么别的认知吗?
短短四百年,它就俘获了中国人的胃
云南又火了,它值得!
今年可以打工384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国家地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