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旅中国 | 以科学视野重返自然家园
2023/3/29 17:45:00 中国国家地理
?
为期7天、环行近700公里,科旅中国藏东南踏勘考察顺利收官。
此行,我们沿雅鲁藏布大峡谷串连扎墨公路和派墨公路,以莲花秘境墨脱为轴心,完成了海拔约5000米至800米的垂直自然跨越踏勘考察。
此行,我们与诸位专家一起,以科普、影像、艺术等科学旅行的方式,梳理和探讨藏东南之于游客,之于地球景观,之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此行,我们还相逢了高原最早开放的桃花、成群而过的“高原仙子”黑颈鹤、偶遇了在公路边眺望的猴子和在餐厅地面游弋的墨脱树蜥······每一个生灵,都是科旅中国的同路人。
未来,科旅中国踏勘行程将持续出发,以聚合之力,连接起热爱自然的个人、团队或机构,帮助大众深度解读自然,更科学的认识自然,继而产生更多保护和回馈自然的行动。
期待与大家一起科学地体验美,重返自然家园!
这是一段垂直跨越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迦巴瓦山峰周边区域的路程。
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以垂直的空间尺度,冲破时间尺度,日经四季,微缩地球。高山、深峡、冰川、湖泊、大江、森林、多元物种……大自然的极尽之美,全然铺开。
扎墨沿线,可谓一段悠然的长诗、大地的油画。
海拔4782米的色季拉山口云雾缭绕,翻过垭口,来到有着“藏东第一湖”美誉的易贡湖,水光潋滟,藏东南最早开放的桃花亭亭而立,高原的春天开始绽放。
逐渐向南行进,来到海拔3780米的嘎瓦龙冰川,大雪覆盖之下,一小段蓝色冰川还隐约可见。
一路向下,色彩纷呈的杜鹃,隐约初见。继续向前,大片的杜鹃树越来越多,或绯红,或浅黄,宛如热情的友人,向我们频频招手。冰雹中的杜鹃树,让人慨叹,古人书写“犹怜草木青”时的内心状态。
海拔800米左右的果果塘大拐弯,雅鲁藏布江水急转环绕奔流,圆形山丘上的茶园和小径,在澎湃中又饱含悠闲。
在这之后,行程就正式步入“世界上最北的热带雨林”。海拔1800米的墨脱格林村,高耸的不丹松林与低矮的高山茶园,相映成趣。远处山凹中的“心形”布裙湖,就如一抹不规则镜面一般,静候天空。
在海拔1100米的墨脱县城与海拔800米左右的背崩乡,巨大芭蕉叶和攀沿缠绕的藤蔓和苔藓,将山体和大地层层包裹。
当夜,我们在漫天星辰与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中,与雨林同眠。
次日的派墨沿线,则是一首激荡的乐章。
我们再次途经了从热带雨林到雪山的垂直变化,但这一次,仅仅只有2个多小时车程。
如果说清晨的墨脱县城,还是一曲小调,印度洋水汽弥漫中的云雾缭绕,开始了情绪的渲染。
往汗密途中,奔腾的江水、山间溪水、穿林打叶的节奏,已然掀起一段小高潮。作为“中国十大徒步线路”之首的墨脱徒步线,在这里,曾是一站“高光亮点”。从各地而来的徒步旅行者,以在此留下队旗、梳洗整顿,作为即将进入“莲花秘境”的重要仪式。
我们深入林中,高耸的树木占据了大面光照,倒下的腐木上,苔藓等生物又辟出一块又“新鲜”又“腐朽”的生境。
虫鸣、水流声、甚至还有脚底踩踏松软的落叶声,都窸窸窣窣收纳进来,这首乐曲在此变得神秘而令人安静。
雪山附近,漫山遍野的“圣诞树”在此耸立。高山崖壁之上,悬挂着冰川与瀑布,像是乐章的最后升华之笔。
与我们共赴这次考察的嘉宾,有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景观总设计师水哥王昱珩;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植物专家、自然生态摄影师天冬;昆虫专家、科普作家三蝶纪;此念文化创始人毛思翩。
我们还拜访连接了多位在地专家,中科院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观测主管赵旺林博士、生态研究学者蝴蝶专家达娃、中科院鲁朗藏东南野外观测站徐海青站长、桫椤树门巴民俗餐厅的张淳焕等。
?
亲近自然,是探索好奇之心;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真正建立连接。
在墨脱,巨大,是震撼我们的关键词。在格林茶园俯瞰“树王森林”,原本只是山体的一抹绿意,但当我们驱车逐渐深入,茂密的丛林感扑面而来。
“林中全是参天大树,树干上附生着各类植物,高密度的植物在森林里挤压在一起互相竞争而又相互依存,显得小路以外的森林深不见底。这种环境完全符合我们对墨脱森林的想象。在这里,生命的存活时间都是未知数,抵御不过环境的变化与地质的变迁,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很快成长,枯木上可以长出上百种附生植物,在地下还有树根和各类真菌、细菌连接成庞大的网络。拉长时间的尺度,人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刹那的时间,很多东西都没那么重要,没那么值得在意了。”昆虫专家三蝶纪感慨到。
在巨林之中,我们就像不小心闯入电影画面的人物,水哥王昱珩试图走近和触碰挺拔的不丹松。“自然不仅是老师、是朋友,也是能够让我们摆正心态和位置的地方。我们遇到的挫折、困难还有纷扰,自然可以帮你去净化掉这些东西。”?
树木的巨大显得冷峻,芸香科的“巨型”家族,则令人心生喜爱。
这些皮糙肉厚,个头大过普通人脸的黄色水果,中文正式名:香橼,俗称:墨脱大柠檬。它和柠檬、柑橘、柚子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
墨脱大柠檬的长度可达普通柠檬的5倍,宽度也有3倍多,重量普遍在7-8斤左右,最大的可达10多斤。但它远没有普通柠檬那样酸涩,因为内部皮厚肉少,汁水并不多,反而是它闻起来的清香气息和触摸起来的沙粒感,十分难忘。
植物专家天冬提到:“在墨脱,常见的野生芭蕉有3到4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叫墨脱芭蕉。植株高可达5米,假茎紫黑色,这个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的野生芭蕉。花序的形态也和常见的芭蕉属植物不同。”
天冬一路追寻,直至离开墨脱当日的途中,在路边偶然看到一棵开花的植株,与这个仿佛托塔李天王一般的芭蕉花,留下了合影。
雅鲁藏布江水在脚下奔涌,芭蕉花强悍又温和,无穷小亮感慨中写下诗句:雅江蕉香远,云气有无中。
“今天走过的墨脱森林,派墨公路上的铁杉、冷杉、杜鹃混生。一切都是巨型的。墨脱杜鹃的巨大,亲眼目睹之前,我难以想象”。无穷小亮与无穷尽的杜鹃花欣喜相逢。
在扎墨公路24k到80k路段间,大花杜鹃、落叶杜鹃、树形杜鹃,不同种类的高山杜鹃,或矮居于林间,或攀爬于树腰,有的干脆越上树梢,它们的叶片大小不一,但大约都呈现出伞状向下的有趣形态,花色则从浅黄、浅绯红、粉红、玫红到大红……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杜鹃与报春、龙胆被视为世界三大高山花卉,世界杜鹃花属有1200余种,分布于我国的有近720种,其中西藏分布就有270多种。杜鹃生性好寒湿,大多藏在深山,滇、藏、川是全世界范围内杜鹃分布的中心。
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已经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之中,采集这些美丽的花朵。如今,它在欧洲的花园里已占有一席之地。西方园艺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西方园林的丰富多彩。
《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在2016年第10期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中写到:“看来要体会杜鹃花的美,我们只有像当年的西方采集者一样,奔向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和喜马拉雅,但是我们不需要采集,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园。”
如果只有巨大和高远,远不能展示藏东南的丰富,“微小”与“奇趣”,让我们认识了自然的另一面。
在高大的树上,几乎还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垂悬而下的松萝,摇曳生姿。树干上附生着蔓藓、三叶地锦、西藏剑蕨、小树平藓等大小不一的植物群落。在这其中,贝母兰的玲珑之姿和树萝卜的精巧花朵,让我们在此驻足多时,流连忘返。
花朵造型酷似灯笼的树萝卜,其实也属于杜鹃花科树萝卜属。因为根部常有数个形似萝卜状的硕大块茎,且是附于树间或石上,更显奇观。此萝卜不能食,但却可以入药,同时也因为这种奇特造型,成为盆景花卉的上品。
附生在树腰间的双褶贝母兰,身姿优雅。花瓣粉色,有红褐色的斑点,附生在大树的高处。就在我们拍摄的间隙,还偶遇一只黑胸太阳鸟的雌鸟来采食其花蜜。
虽然此时并非鸟类的主要迁徙期,但我们还是遇到了小巧可爱的黑胸太阳鸟、易贡湖上翩然而过的黑颈鹤、大眼睛周围一圈白色“眼线”的栗喉鵙鹛、会嗑松子的红交嘴雀、黑身“白围脖”的白颈鸫、围着“黄围脖儿”的黑头金翅雀。除了鸟类还有在吸泥土里无机盐的蒺藜纹脉蛱蝶,无一不是一份精灵般的邂逅。
图片来自@三蝶纪?
微小,没有尽头。
想要认识自然,连水沟也不错过。在中科院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的马路旁边,无穷小亮与一众摄影师俯身跃入水沟。发现了一丛珠藓科泽藓属的苔藓,这种苔藓的孢蒴像眼珠一样可爱。
一片盛放的十大功劳,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诗意。不仅是因为真的有植物有这样奇特的名字,更是因为这一株灿烂绽放的黄色,在初春的丛林中,它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不久的几周后,春光绚丽的藏东南美景,也让我们意识到:无论多少个秋冬,埋藏着多少寒冷,春天,仍将会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来到我们身边。
行程的后半段,我们从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的交汇之地——雅尼湿地,沿江而上,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南迦巴瓦峰的江山同框之景前,结束了此次的考察。
自然用它的方式,回馈不断向前的行者。
它赠予了我们高原最早盛放的桃花。
藏东南的桃花是古老的光核桃,在山坳、油菜花间、青稞田梗和村落的房屋前后,或零落站立,或簇拥开放。她们在高寒环境中孕育而生,且顽强生存下来。雪山与桃花的藏地江南意境,似乎被她轻描淡写就带出了充满自然力量的意蕴。
它也赠予我们天地间最梦幻的夕阳。
持续了一整日的阴天,在傍晚之时,南迦巴瓦峰山顶与山间的云层,突然悸动、仿佛一条被拉开的帷幕,翩然远去,山体露出板块碰撞时强烈挤压所留下的褶皱。此时山对面的夕阳,也从云层后跃出,光芒映照着整个山体。
无穷小亮的描述,大概是任何一个初见日照金山的人,都难以不共鸣的表达:?
“我曾经以为,观赏南迦巴瓦峰的日照金山,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旅游项目。不就是雪山被太阳照着吗?但当它真正出现,才明白,这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剧场里,巨大到没有边界。一切都是暗的,云是帷幕,帷幕拉开,露出主角。这主角竟是一座雪山。太阳是打光灯,把它照亮。它没有任何动作,只需站在那里,就是最完美的表演。”
当然,它还赠予我们生命的智慧。
在雅尼湿地旁的溪流中,我们遇着一池塘“满江红”。虽然取上一株放在手里,无根的浮萍生物,并不起眼,但它有限的身体缝隙,却可以给很多微生物提供生存空间。这些微生物则反过来,为它固氮、提供生存养料,促使这片满江红,持续生长。
在这片区域能见到太多这样的景观,腐木上的苔藓,树干上的兰花,这些物种相互角逐着阳光与雨露,又相互贡献着养分与空间。它们共同为我们编织了稀缺的美景,又呈现为人们的服饰、桌上的美味和瓶中的佳酿。
何以回馈?相比于它的慷慨,我们的行动仍然显得质拙。为此,我们希望自己步履不停。我们将把考察中梳理的科学内容融入自然线路导览、自然中心展陈等形态中,帮助人们更科学、更深入的体验在地之美。
我们希望以聚合之力,连接起热爱自然的个人、团队或机构,为大众深度解读旅行目的地。通过一程又一程行路,一步又一步足迹,科学地丈量和解读中国大地。
此行的系列视频,我们与抖音“心动目的地”联合发布,未来将优选山海目的地持续探访。
方寸之间,辽阔天地。期待您与我们一起,用科学视野重返自然家园。
---THE END---
总策划:郭颖谦
策划、撰文:格子
出行统筹:李卉、康辰宇?
视频统筹:茉莉
摄影:朱锐
摄像:吴志天、芦语凡
航拍:杨啸天
编辑:程飞
视觉:雨林
手绘:小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国家地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