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高峰后出现肝损伤的小高峰?肝功能检查解读来了!
2023/2/20 17:30:00 丁香医学生

     新冠高峰后出现肝损伤小高峰

     据扬子晚报,「1月份新冠高峰时,病区收治了许多新冠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常规检查时,发现很多病人有肝功能损伤。」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肿瘤和血管疾病介入中心二科主任医师张小玉主任近期透露,根据临床经验来看,损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包括免疫损伤、药物损伤、炎症损伤、缺血缺氧与再灌注损伤等等。

     免疫损伤:新冠感染后,首先损伤的是上呼吸道、肺部等,机体在进行免疫清除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肝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

     药物损伤:比较常见的如「对乙酰氨基酚」,很多药物中都含有该成分,有些患者急于康复,「数药并吃」,那么很可能叠加作用,损伤肝部,甚至会引发肝功能衰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治疗新冠的「特效药」,也有一定的药物副作用,可能会损伤肝肾功能。

     炎症损伤:有研究发现,新冠患者体内病毒感染可激活大量的免疫细胞,启动炎症因子风暴,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肝脏炎症的发生。

     组织缺血缺氧与再灌注损伤:肝脏代谢旺盛,为高需氧组织器官,对缺氧极其敏感。而长时间的缺氧和再灌注损伤是导致肝损伤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肝功能检查解读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反映肝脏功能基本状况的检查。由于肝脏功能多样,所以肝功能检查方法很多。

     肝功能检查是诊断肝胆系统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要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影象学检查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肝功能检查的项目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检查项目都需要做,通常医生会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选择一组或其中几项检查。

     由于肝脏功能多样,所以肝功能检查方法很多。

     与肝功能有关蛋白质检查有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血清浊度和絮状试验及甲胎蛋白检查等;

     与肝病有关的血清酶类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

     与生物转化及排泄有关的试验有磺溴酞钠滞留试验等;

     与胆色素代谢有关的试验,如胆红素定量及尿三胆试验等。通过检查血液来对这些检查项目做出准确的检测。

     基本项目

     肝功能检查项目通常包括:肝脏的蛋白质代谢功能、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功能、酶学指标、脂质代谢功能、肝脏排泄和解毒功能的检测。

     (1)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

     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 ALT 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 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 ALT 水平即可升高 1 倍。

     AST 持续升高,数值超过 ALT 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2)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

     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胆汁酸(TBA)、γ— 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

     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溶血性黄疸时,可以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

     (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长期白蛋白、胆碱脂酶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补充维生素 K 不能纠正时,说明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肝细胞合成蛋白、凝血因子功能差,肝脏储备功能减退,预后不良。

     (4)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

     主要包括 Ⅲ 型前胶原(PⅢP)、Ⅳ 型胶原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等,这些指标可以协助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5)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肝脏能合成 Ⅲ 及因子 a 链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机能中起重要作用。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均减少,临床可出现牙龈、鼻黏膜出血,皮肤淤斑,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一般,最早出现、减少最多的因子 Ⅶ,其次是因子 Ⅱ 和 Ⅹ,最后出现,减少最少的是因子 Ⅴ。

     十项检查

     1、总蛋白(TP),正常情况:60~80g/L。

     减少:长期腹泻,慢性肝病,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营养不良。

     增加:高渗性失水,多发性骨髓瘤,某些急慢性感染所致高球蛋白血症等。

     2、球蛋白(G),正常情况:20~29g/L。

     减少:出生后至 3 岁,球蛋白呈生理性降低。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增高:疟疾,失水,结核病,风湿热,麻风,肝硬变,淋巴瘤等。

     3、白蛋白(Alb),正常情况:40~55g/L。

     减低:肝病,肾功能衰竭,少数营养不良等。

     增加:当患者脱水时,导致血液浓缩等。

     4、谷草转氨酶(AST),正常情况:0-50μmol/L。

     增加:各种肾炎、肝病、心肌炎、肺炎等亦可轻度升高。

     5、谷丙转氨酶(ALT),正常情况:0-40μmol/L。

     增高:心肌炎,急性胰腺炎,急慢性肝病,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心肌梗塞,肺梗塞等。孕妇,熬夜,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

     6、总胆红素(STB),正常情况下成人为 1.7~17.1μmol/L。

     其升高常见的有:总胆红素,间接与直接均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黄疸型肝炎,肝硬变等。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偏高:血型不合输血,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恶性疾病等。

     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偏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毛细胆管发生肝炎,胰头癌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情况:0~3.4μmol/L。

     增高:当红细胞大量死亡时,释放出的间接胆红素增多,经肝脏代谢,生成的直接胆红素因胆道堵塞,排泄不畅时出现直接胆红素偏高。

     8、胆碱酯酶(CHE),正常情况:比色法:130~310U/L。

     增高:见于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

     减低:见于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恶性贫血、急性感染、营养不良、肌肉损伤、皮炎及妊娠晚期等,以及摄入氨茶碱、雌激素、可可碱、吗啡、巴比妥等药物。

     9、前白蛋白(PA)

     对于不同的人群,前白蛋白的正常值是不同的,具体如下:(1)1 岁左右的儿童前白蛋白正常值是 100mg/L;(2)1-3 岁的孩子前白蛋白的正常范围是 168-281mg/L;(3)成年人则在 280-360mg/L。 一般来说病越重,前白蛋白值越低。

     10、胆汁酸(TBA)血清总胆汁酸的正常参考值:0.1~10.0μmol/L。

     血清总胆汁酸是肝实质性损伤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较为灵敏的诊断指标。总胆汁酸能较为特异地反映肝排泄功能,一旦肝细胞有病变或肠 - 肝循环障碍,均可引起总胆汁酸升高。

     血清总胆汁酸增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乙肝携带者或酒精性肝炎(TBA 对检出轻度肝病的灵敏度优于其他所有肝功能试验),还可见于绝大部分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内容来源:扬子晚报、王敏医疗百宝箱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