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大国际医院副院长杨雪松:「艰辛」中前行的一年
2015/11/29 丁香园

     2014 年 12 月 5 日,由北大方正集团出资,北大医学部共建的「国内社会资本投资规模最大的三级综合非营利性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开业,如今已近一年,刚刚接通医保。

    

     作为中国最受关注的医改探路者,在经历了开业未满一个月即「换帅」,民营资本和公立医院的多元磨合后,该院医疗副院长杨雪松接受丁香园专访,披露一年来医院管理的探索。

    

     杨雪松

     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大国际医院医疗副院长,主管医疗工作

     历任北医三院院长助理

     感染管理科、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

     「感恩北医,感谢医学部的支持,感谢北大方正的资金保障;更感恩北大国际医院筹建运营中,并肩奋斗的全体员工。我们不仅在治病救人,我们在书写历史。」

     —— 杨雪松

     不得不说的北医精神

     在北大国际医院的专家出诊信息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串长长的名单:

     心血管内科:霍勇血液科:黄晓军消化内科:刘玉兰肾内科:赵明辉内分泌科:纪立农风湿免疫科:栗占国肿瘤内科:梁军感染疾病科:王贵强肝病科:魏来肝胆外科:朱继业胃肠外科:叶颖江骨科:陈仲强骨肿瘤科:郭卫关节外科:张克关节外科:林剑浩微创关节外科:龚熹介入血管外科:李选妇产科:王建六口腔科:梁宇红......

     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作「熠熠闪光」的专家名单,这些让患者一号难求的行业「大咖」,聚集在北大国际医院,一定程度上成为建院伊始,吸引病源的「金字招牌」。

     采访中,杨雪松不时谈到「感恩北医精神」。作为北京大学附属第九家医院,从人员配置到重点学科发展,北大医学部都给了最大力度的支持。

     在医院筹备期,北大医学部曾专门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北大医学部各附属医院在医学部统一指导下,共同参与北大国际医院建设。

     10 多年里,北大医学部兑现了承诺,兄弟医院兑现了承诺。

     杨雪松介绍到,北大国际医院通过科室共建,重点人才引进等方式,搭建起了医院的「骨架」。在现有的 31 个共建科室中,与北大人民医院共建的有 12 个,北医三院的有 8 个,北大医院的有 5 个,口腔医院、北医六院也都抽调了学科骨干和高精尖力量。

     许多人并不能第一时间说出「科学、严谨、求实、创新」这八个字,但早已细化到行动中,对于「援助」北大国际医院的建设发展,专家们有着一种开疆辟土的使命感。

     砥砺前行:虽艰辛 也快乐

     今年 2 月,杨雪松来到北大国际医院,全面主持医疗管理工作。

     「当时医院已经处于开业状态,但好多事情也才刚刚起步。我们投入了很多精力在组织架构的搭建和医院管理体系的建设上。」

     资本运作与医疗管理的磨合,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命题。企业的体制和优势的管理方法,与医院运行效率进行匹配,需要一个过程。

     「举个例子,刚来的时候,我们的称呼是经理和总监,这种类似于公司的提法,在医院是不太恰当的;所以我们相当于按照公立医院的模式和体系,组建医疗管理队伍,进行学科配置。」

     在北医三院时,杨雪松曾有过 12 年的医疗管理经验;但来到北大国际医院以后,面临的问题比她想象得更多。

     「最大的问题是——碰到的问题是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医院开了就不能停呀,所以我们必须往前走。」

     庆幸的是,在一个「创业气息」浓厚的集体中,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度中,一个个问题被发现,被化解。

     人员短缺,就协调资源,发展科室共建共管,引进特聘专家,启动专家出诊和手术计划,打造放射、检验、药剂、消毒供应等平台科室;没有事业编制,就在其他收入方面给予补贴;建院伊始,没有医保资质,就在医疗服务方面下功夫,推进多学科会诊平台方便患者;地理位置不够优越,就设立「就诊班车」,与交管部门联系,争取早日开通高速出口......

     截至今年 11 月,北大国际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达 800 人次;对于医保资质审批通过后,有可能带来的病源「井喷」,杨雪松笑着说「我们早就准备好了!」

     社会办医的试验田

     多点执业须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前提


     新医改启动以来,政府一直坚持鼓励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发展;但虽有政策红利,社会资本承办大型医疗机构仍缺少成熟模式,北大国际医院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试验田」的角色。

     就在不久前,在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杨雪松在「非公医疗机构的成长实践」环节中,主持并以「学科建设与医疗服务模式探索」为主题发表演讲。

     「有些可以复制,有些不行;背靠着北医的医疗资源,以及方正集团的财力输血,保证了我们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高速发展,这是一般的非公立医院难以复制的;但对于多点执业医生的流动管理以及为患者提供差异化服务,我们认为有一些经验。」

     杨雪松认为,北大国际医院是一个开放平台,有机会为多点执业的医生或者医生集团提供发展空间,发挥医生作用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但这其中最关键的前提是「医疗安全必须得到保障。」

     在现行的科室管理制度中,科主任多由特聘专家担任,但科室的常驻副主任,不管是北大国际医院的人员还是短期内共建医院派驻的人员,都切实发挥了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不管是哪来的医生,都要遵循国际医院的管理制度,这是医疗技术管理;在病人的综合管理流程中,医疗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患者在北大国际医院接受诊疗服务,我们会保证中间各个环节的质量和安全,这是全程的管理。」

     北大国际医院的定位,是在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具备为有多元化、差异化医疗健康需求的高端患者服务的条件。

     因此,在特需诊疗的基础上,北大国际医院还推出了特需预约、特约时间、绿色通道、全程陪同、预约指定专家等增值服务;这些或可为非公立医院借鉴。

     时代赋予的责任让北大国际医院在享受礼遇的同时,也肩挑重担。「还没来得及集合队伍就匆匆起跑,不知道终点、也没有跑道,只能加速、向前。」杨雪松说。

     轻松三问

     Q. 人才:医院对吸引人才有哪些特殊政策?

     A:在未来的 5-10 年内,我们希望建设一个 2/3 比例的核心人才队伍,对人才的需求很迫切。目前受限的一点是人事编制问题,但我们也会在收入等其他方面平衡,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建设队伍中。

     Q. 路程:大家都说路太远,您觉得呢?

     A:其实还好,因为郊区不堵车(笑)。我们在和生命科学园区部门沟通,将会很快开放京新高速(G7)的 12 出口;另外,我们也有接送患者的班车。其实北京这么堵,有排队和堵车的时间在我们这里都能看上病了(笑)。

     Q. 友邻: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啥对比?

     A: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周边是密集的居民区;同时,现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部资产已经托管给北京市,变为一家公立医院;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有北大医学部的医疗资源,也被赋予了领跑医改的使命,我们希望把社会资本办医这条路走好。

     编辑:张婷

     今日互动:关注丁香头条,消息框回复人才,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的岗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