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患者不信赖医生?说两句政治不正确的话。
2017/5/27 丁香园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位医生,不幸发生了难免流产,需要做清宫手术。本来这次不幸的遭遇已经足够痛心了,而接下来就诊的体验更加糟心。

     按照我的建议,她去的是一家三甲医院。三甲医院医生给的建议是,先口服米非司酮+米索,然后再行清宫术,相当于先做一次「药流」,再做一次「人流」。

     我这位朋友虽然不是妇产科的,但是也知道怎么查相关诊疗指南,她发现没有哪个指南里说要这种「药流+人流」的方法去处理难免流产。于是,她发微信征求我的意见。

     对于难免流产的处理,药流和人流都是可选的方式,不过根据我这位朋友的情况,我认为药流失败率太高,建议她直接做人流手术的。

     于是她又征求医院医生意见,问能不能直接做手术。得到的答复竟然是,前面的「药流」就是给人流手术做准备的。

     这是说不通的。根据人流手术的诊疗规范,术前准备的方法中,可以使用米索,但是没有使用米非司酮+米索这种药流方案的。

     于是,我的朋友问医院医生为什么不能直接做清宫手术,而是需要先服药,她想知道这样做相对于直接清宫的优势是什么。

     但是,医生只告诉她决定,而不做解释——因为他们向来这样处理的,如果要在那里手术,就必须先用药。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医生自己成了「难搞」的患者

     我的朋友想,既然这么一家医院一直是这么处理的,虽然没有指南的支持,但或许会更好呢。于是,她按照医生给的方案去做了。

     不过,她后来给我说,吃药的过程实在太痛苦。米非司酮对她的副作用很大,又是恶心呕吐,又是腹泻,拉肚子拉的都快站不起来了。

     过了两天,我的朋友又给我发微信,说手术已经做完了,医生给开了一种药,她看说明书是用于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的,问我为什么要用这种药。

     我告诉她,这其实是用于做人工周期,不少医生认为人流术后口服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会预防宫腔粘连,但是,并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种观点。人流手术是安全性很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如果手术没有特殊情况,那么术后口服几天抗生素预防感染,然后休息几天,禁性生活 2 周就可以了。

     然后,我朋友告诉我,医生并没有给她开抗生素啊,只有这种人工周期的药。

     当她去询问医生,为什么要用人工周期的药,而没有开抗生素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他们向来是要做人工周期的,而抗生素要严格管理,不能滥用。

     得知这些之后,我感到哭笑不得。于是,我把最新版威廉姆斯妇科学、ACOG(美国妇产科学会)孕早期流产指南和 Up to Date 上相关处理的原则拍照发给她,告诉她,抗生素确实需要严格管理,这点我们做医生的都知道。

     但是,根据各种指南规范,人流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可以减少子宫内膜炎发生的,这才是减少宫腔粘连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什么人工周期药物。

     人流术后可以使用短效避孕药,可能减少一些症状不适,或者减少短期内再次的非意愿妊娠,但是并不能预防宫腔粘连。

     于是,我的朋友拿着我传给她的照片,向医生要求开抗生素,医生才勉强给她开了药。她告诉我,她可以从医生的表情和眼神里看出来,她已经是医生眼里那种「难搞」的患者了。

     为什么失去了患者的信任?

     我相信,每个医生都遇到过那种「难搞」的患者——各种主诉要求很多,到处打听,各种询问「为什么」。我们把这样的患者归结为,他们太不信任医生了。于是,我们不停的呼吁患者信任医生,尊重医生的建议。

     但是,还有很多时候,患者询问「为什么」,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不是不信任医生,而真的是想知道怎么回事。毕竟,用药手术都是要在他们身上的,他们会焦虑,他们有权利了解这些。

     而作为医生,你有义务向你的患者解释为什么给他/她进行你推荐的医疗处理,给他们分析各种选择的风险利弊。

     我一个中学同学告诉我,他去好多医院看过病,觉得协和的医生最好。倒不是说医生态度如何,或者专业性如何——毕竟他是外行,也判断不出专业性好坏来。

     但是,协和的医生为了能给他解释清楚,会给他画图,会仔细让他知道医生为什么给他这些处理。正是协和医生的这个做法,让我这位同学对那个医生充满了敬意和信任。

     这让我知道,医生的这种解释,不仅是对患者好,其实对自己也有好处,这可以帮助你获得患者的信任。

     我那位朋友这次就医之后向我感慨,作为医生,她也觉得,在国内即使是公立三甲医院,就医体验也真的是太差了!这个差,不是指的看病难看病贵,而是作为医生可以感受到的一种专业上的欠缺。

     我想,这位妇产科医生,也失去了自己同行对她的那份信任。

     医生,应该是使命?还是工作

     我知道,从医学生到医生,现在都弥漫着一种怨妇式的情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的孩子敢学医,我就打断他的腿。」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岂止是医生,很多行业都有这种情绪,大家都对自己的行业不满。——当然,我这么说是不严谨的,并非「都」不满。

     上世纪末有一篇关于职业生涯的文章《 Jobs, Careers, and Callings: People’s Relations to Their Work 》,里面提到,大家对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其实是不同的,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把自己的工作作为职业的

     作自己的工作当做事业的

     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项使命的

     把工作作为职业的人,只是为了从中获取物质回报,在他们的生活中,工作并不是什么重大的方面;作为事业的人,会希望从工作中获得金钱以外的回报,比如「声誉」或者「地位晋升」;而作为使命的人,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有意义的事情,是自己喜悦和满足感的来源。

     可能很多人觉得,大部分人应该是把工作当做职业的吧,工作嘛,不过就是挣份薪水养家糊口罢了。要把工作当做使命的人,那得是多么崇高啊。而事实上,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经过统计发现,这三类人其实各占了大约 1 / 3 。

     所以,当你看到很多医生在抱怨时,你要知道,那并不能代表医生的全部,那些真正享受从医满足感的医生,没有太多动力去向别人炫耀这种愉悦,他们只是乐在其中;反倒是不容易得到满足的人,才更倾向于向外界发牢骚。

     要不,为什么网上发牢骚的医生越来越多,但是现实中却看不到医生数量的减少呢?愿意当医生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么?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比起抱团,医生更应该自我反思

     我知道,人们都喜欢抱团取暖,医生抱怨发泄也喜欢抱团,这样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支持时的满足感,才能稍稍缓解内心的虚弱。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反抱团的,甚至是反政治正确的,因为这次我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替医生这个群体说话,而是在指责医生的缺点和不足。

     有些人觉得,缺点和问题,我们内部解决就好,大肆宣扬会对本来就脆弱的医患关系带来更坏的影响。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连对外承认缺点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让别人相信你可以改进?

     医生应该是一个高学历,高智商,高专业要求的群体,而这个群体中,内省和反思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医患矛盾,我们喜欢强调制度的原因,强调媒体的问题,甚至强调患者的不理解不信任,这些情况固然存在。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医生自身的问题。

     当你作为父母、作为儿女陪同亲人看病的时候;当你自己入院作为患者去排队挂号缴费,去挤电梯,去忍受各种白眼的时候;当你被非本科室的医生,认为是「难搞」的患者的时候。

     请你记住那种感受。

     我希望丁香园(微信号:dingxiangwang)的读者都能明白,我们除了是医生,也是一个个普通人。而上述这些不便之处,那些感受,是每一名患者每一天都要遭遇,并且长期忍受的。

     心中若没有这一点,你就永远做不了一名好医生。

    

    

     本文由田吉顺医生授权转载发布

     责任编辑:lightningwing

     排版设计:lightningwin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