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年前,中国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是这样发现和确诊的
2017/12/1 丁香园

    

     1985 年 6 月 4 日,一名阿根廷青年来华旅行。

     他在从西安返回北京的旅途中,突然出现发热、咳嗽症状。由于当时中国只有少数医院能够收治外国人,因此直到回到北京,他才就诊于北京一家医院的医院外宾部。

     就诊当天下午,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伴胸骨及周围疼痛。体温 38 摄氏度,心率 128 次 / 分,呼吸 42 次 / 分。患者口唇及四肢已经出现紫绀。

     病情进展迅速,迅速由门诊收入呼吸科治疗!

     追问病史,患者为阿根廷人,15 年前定居于美国洛杉矶,患者承认两年前、一年前分别出现「卡氏肺囊虫病(Pneumocystic Carini Pneumonia,PCP)」并承认既往同性恋史,但否认存在吸毒史。

     门诊-住院-死亡

     入院后,主管医生立即给予积极抗感染、吸氧辅助治疗。但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入院后第二天,也就是 6 月 5 日,晨查时,体温已到 40 摄氏度。

     此时,患者此时神志尚清;呼吸升高至 50~60 次 / 分,呼吸困难及紫绀明显加重;心率 140~160 次 / 分;胸部 X 线回报:双肺弥漫性羽毛状及斑片状阴影。

     尽管予以了积极处理,并于下午 5:30 转入 ICU 进行气管切开插管处理,患者血氧仍进行性下降,并出现神志不清,意识丧失。

     经过一夜抢救无效,患者于 6 月 6 日晨 10:10 ,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此时距离其入院只有 40 个小时。

     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里,都会想如何处理患者死亡后的病例文书。但是时任呼吸内科的王爱霞副主任,思考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卡氏肺囊虫病,同性恋史,会不会是刚刚在欧美出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最年轻的传染病

     艾滋病这三个字,今天如雷灌耳,但在 1985 年,这种疾病刚刚出现 4 年。

     1981 年 6 月 5 日,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以下简称「USCDC」)在《发病与死亡》周刊(Morbility Mortality Weekly Report,MMWR)首次报道,美国洛杉矶地区有 5 名男性同性恋者患上了卡氏肺囊虫肺炎。

     随后,在美国和法国的同性恋人群中陆续有更多此类患者的报告。到 1982 年,USCDC 将其定义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文音译为「艾滋病」。

     这种疾病终末期的临床表现包括卡波齐氏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以及其他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只在发达国家,通过男性同性恋才会传染的特殊传染病。

     王爱霞教授通过专业文献学习,听说过这种疾病,但是想要确诊这种疾病,首先要确定患者病史和血液学抗体检测。

     越洋「问诊」

     如果事件发生,想要联系病人远在天边的主诊医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似乎并不困难,手机、电子邮箱还是互联网,都能很快联系到这些。

     但在 1985 年,中国人主要的联系方式是平信,就算紧急联系也只是电报。

     王爱霞教授通过患者留下的随身证件,让外宾医疗科洪韵琳医师先联系到洛杉矶的电话局,再通过「电话黄页」找到患者的私人医生。

     你们的怀疑是正确的,这个病人去年在我们这里,就已经诊断患有艾滋病了,同时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

     病史确定了,接下来是血液学抗体检测。今天人们对艾滋病的检测方法已经非常丰富,比如已经有了 便携快速检验试剂盒,但是在 1985 年,别说便携设备了,就连一般的检测设备都只有少部分地方刚有引进。

     而确诊了患者的艾滋病病史后,谁来取这个血样?王爱霞教授找到患者留下的 5 mL 的血液样本,亲自跑到实验室分离出只有 2.5 mL 血清标本。

     他们将血样送到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血清 HTLV-III 病毒抗体与标准血清 OD 值之比为 59.3。而根据当时的标准,这个值,只要大于 5,即可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

     最终确诊,患者为艾滋病感染合并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最终因其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死亡。

     病理尸检

     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感染艾滋病后,什么样的病理改变会导致这么快的呼吸衰竭死亡?医生们强烈希望能争取到尸检。

     他们又通过阿根廷使馆,联系到了患者生前的性伴侣,希望能进行尸体病理检查,希望能够得到其的知情同意(患者之前已经离婚无子女)。

     他同意了。

     为了病理检查安全,最终将病理检查安排在北京 302 医院(全军传染病中心)进行。医院派出主治医师张慧信、住院医师崔全才、负责尸检室工作的王若虬参与。

    

     参加中国第一例艾滋病人病理检查的三位员工

     从左至右分别为崔全才、张慧信、王若虬

     病理结果显示:

     患者病理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双肺卡氏囊虫性肺炎,双侧肾上腺巨细胞病毒(CMV)阳性;

     双肾上腺皮髓质广泛出血性坏死及多发性硬化,肺、脾及全身淋巴组织胞浆菌病;

     急性脾肿大,肝灶性坏死,脏器充血;

     脑水肿。

     直到今天,患者的 99 张病理切片被完好保存在医院切片库中,13 页之多的病理诊断报告虽然已经泛黄,但其中的字迹依然清晰。

     32 年的记忆

     这份病例及病理结果,最终进行了全院讨论临床病理讨论会。

     放射科严洪珍医师,内科王爱霞医师、洪韵琳医师、董怡医师,病理科张慧信医师、刘彤华医师等参加了临床病理讨论会。讨论结果经洪韵琳、周德江(住院医师)整理,发布在 1986 年《中华内科杂志》第 25 卷第 7 期上。

     丁香园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这份已经发黄的论文。

     仔细阅读之后,深刻感受到从门诊医生、呼吸科住院医生、放射科医生、病理医生对这例病例中凝集的心血。老一辈医疗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在时隔 32 年后,依然感动着我们。

    

     已经泛黄的文献原文

     截止 2016 年,中国已经有超过 66 万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其中每年新增 1.2 万例 HIV / AIDS 感染者。

     而发现这例疾病的医院,叫做 PUMCH,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时至今日,依然保持与当年一样的严谨治学。(责任编辑:lightningwing,猫羯座,感谢南京医科大学林晓晓提供文献)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

     艾滋病经典影像图片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查阅

    

    

     参考文献:

     1. 王陇海. 艾滋病学[M]. 北京出版社, 2009.

     2. 中国第一例艾滋病尸检历史回顾

     http://www.pumch.cn/Item/8764.aspx

     3. 洪韵琳, 周德江, 整理. 临床病理讨论第 96例——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 中华内科杂志, 1986, 25: 436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