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Nature 无情拒稿 27 年后,他靠这个研究得了诺奖
2021/10/15 20:00:00 丁香园

     本文作者:Niekon

     哈佛医学院 William G.Kaelin、牛津大学 Peter J.Ratcliffe 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Gregg L.Semenza 由于在低氧感应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获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当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揭晓官宣之时,谁会想到这一重要的工作曾被 Nature 杂志拒稿而被迫改投其他期刊

     27 年后 Ratcliffe 教授却因此项研究加冕诺奖桂冠,未免让人唏嘘不已。

    

    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时间追溯到 1992 年,牛津大学年轻的教授 Peter J. Ratcliffe 将自己研究长达 3 年之久的「低氧状态下的基因反应机制」投稿给 Nature 期刊,却遭到无情的拒稿,审稿人认为遗传机制上理解低氧反应还不够,建议投稿人去找一个「a more specialized journal」

    

    诺奖得主 Peter J.Ratcliffe 近日爆出的 Nature 拒稿信图片来源:Ratcliffe Lab

    

    当年 Peter J. Ratcliffe 教授被 Nature 拒稿文章图片来源:web of Science

     在被曝光的 Nature 拒稿信中,一共给出了两位评审的意见。

     评审 1 的意见是:

     While it is clear from the essentially favorable comments of reviewer 1 that your finding will be of interest to others in the field.

     评审 1 表示「这项发现会引起该领域其他研究者的兴趣。」,嗯,似乎听起来还不错...

     而评审 2 的意见则相当「尖锐」了:

     reviewer 2 is not persuaded that they represent a sufficient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genetic response to hypoxia to justify publication in Nature.

     评审 2 则认为这个发现并没有那么重大,根本「不配」在 Nature 上发表。

     多么熟悉且扎心的感觉啊,二十几年前的拒信和现在的拒信也差不多,建议也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我们和诺奖得主有什么共同点?

     我们都收到了差不多的拒信呀,只不过大佬收到的是 Nature 的…

     最终文章改投到 PNAS 上 [1]。

     此后 Ratcliffe 教授继续在 PNAS 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这两篇论文正是今年诺奖的重要评选依据,Nature 也因当年的拒稿而错失今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光环。

     但这绝非偶然,顶级期刊的拒稿理由和审稿机制曾在历史上拒绝过一大批诺奖成果。

     那些被无情拒稿过的诺奖研究

     Hans A. Krebs 在 1937 年发现「柠檬酸循环」投稿给 Nature 杂志,Nature 没有直接拒稿,而是告诉他杂志现在没有空间发表他的研究,也不能确定何时能发表,如果他不介意的话,可以慢慢等。

     显然,Nature的编辑认为这项研究没有重要到立刻发表的程度,克雷布斯没有为等一个薛定谔的发表日期多耗时间而转投其他杂志,并很快被接收了,也正是这篇《哺乳动物体内柠檬酸与α-酮戊二酸的合成》发现柠檬酸循环的文章[3],克雷布斯因此获得 1953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来源:Nature Research

     因「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 Rosalyn S. Yalow 曾把这项研究工作投稿给老牌医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然后收到一封拒信:「The data you present are indeed suggestive but any more positive claim seems unjustifiable at present.」

     编辑认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实现她文章中的工作,因此她的论文是有重大缺陷的。

    

    图片来源:微博 @菜菜-dr

     无独有偶,Barry J. Marshall 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并亲自喝下一试管的幽门螺杆菌而患上胃溃疡来证明这个重大发现。

     可惜审稿人在拒信里 「would hope that this might be re-submitted in the future, perhaps following critical review from your colleagues.」

     礼貌地感谢他的投稿并希望他能在根据同行评审意见修改自己的工作以后再重新投稿。

     因为当时主流思想认为胃溃疡主要是由于压力、刺激性食物和胃酸过多所引起的,而非菌类感染所致。

     最终 Barry J. Marshall 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获得 200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图片来源:科研圈

     这仅仅是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一些拒稿,一大批诺奖获得者的研究都曾被杂志拒稿,不过好在好事多磨,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些大神最终站在科学的山顶之上,那些曾经的风雨已然化为脚下坚定的步长,供后世瞻仰。

    

    图片来源:果壳网

     但要感谢饱受争议的审稿模式

     回首过往,这些重量级的研究从当初被拒绝甚至被嘲讽的「怀才不遇」到如今万众敬仰的「打脸真香」,虽说历经磨难坎坷,但终究没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这些经历的曲折恰恰说明当初健康的同行评审制度和审稿人严谨科学的态度,他们以谦逊和谨慎的态度回顾着过去,仔细检查地这些原创性研究论文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质量,并尽可能以包容的姿态拥抱这些新鲜事物。

     他们更多的关注论文的质量而非通讯作者的 Title,他们更惊叹于实验设计的巧妙并非关注个别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他们以严苛的眼光审查着论文结论是否正确而不是如果结论正确的话是否重要。

     正如新科诺奖得主 William G. Kaelin 在 2017 年获得拉斯克奖之后在 Nature 上撰文称[4]:

     「若以当今的眼光来看,获得 2016 年拉斯克奖的那些论文(也是与 Gregg Semenza 和 Peter Ratcliffe 一起发现细胞如何感知氧气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的结论大部分是浅显的、不可思议的,甚至很难被发表,比如其中一个结论是氧气信号通路竟然需要一种肿瘤抑制因子(VHL)[5],这一结论放在今天定会由于没有分子机制以及动物实验而遭受批评拒稿;

     还有另一篇 HIF- 1α需要氧依赖修饰的论文也由于当初没能鉴定出相应的酶而差点被拒稿 [6],最终一位编辑慧眼识珠同意发表并让继续研究寻找这种酶,如今这种现象却不经常出现,毕竟接收总比拒稿更需要勇气。」

     拒稿的理由大都相似,而被拒之后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诺奖级工作是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因此初出茅庐的它们常常不会轻易被科学界所接受,历经千难万阻在所难免,百折不挠后才更显珍贵。

     同样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被拒稿是寻常事,不必灰心,说不准这次被拒的稿件会在未来成为漫漫职业生涯里的谈资和丰碑,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Maxwell P H, Pugh C W, Ratcliffe P J, et al. Inducible operation of the erythropoietin 3' enhancer in multiple cell lines: evidence for a widespread oxygen-sensing mechanism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3, 90(6): 2423 - 2427.[2]. Firth, J. D., Ebert, B. L., Pugh, C. W., & Ratcliffe, P. J. Oxygen-regulated control elements in the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A genes: similarities with the erythropoietin 3'enhancer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4, 91(14), 6496 - 6500.[3]. Krebs H A, Salvin E, Johnson W A, et al. The formation of citric and α-ketoglutaric acids in the mammalian body [J]. Biochemical Journal, 1938, 32(1): 113 - 117.[4]. Kaelin Jr W G. Publish houses of brick, not mansions of straw [J]. Nature, 2017, 545(7655):387 - 387.[5]. Iliopoulos O , Levy A P , Jiang C , et al. Negative regulation of hypoxia-inducible genes by the von Hippel-Lindau protei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6, 93(20):10595 - 10599.[6]. Targeting of HIF-alpha, to the von Hippel-Lindau Ubiquitylation Complex by O2 -Regulated Prolyl Hydroxylation [J]. Science, 2001, 292(5516):468 - 47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生物学霸是丁香园旗下科研资讯平台,生医领域头部大号。最新科研资讯+满满科研干货,欢迎关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