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喝酒不谈回扣,我在药企巨头当销冠:一个药代的黄金 7 年
2023/4/27 12:01:30 丁香园

    

     本文作者:Acca

     「做医药代表这几年,不靠喝酒不谈回扣,我也能当上公司的金牌销售。」

     回忆起自己的药代生涯,W 依然感慨万千。她毕业于 985 高校,闯过十一轮面试,于 2008 年成为全球知名药企的一名医药代表,是当时圈子里屈指可数的研究生。短短三年,她从不擅长交流的职场菜鸟,成长为制药大厂的金牌销售,年收入一度超过 20 万。

     问起她的成功经验,W 的答案和「回扣」、「喝酒」、「私交」没有关系。但是,W 也坦言,即便在外企,也依然存在不合规的销售方式。

     十五年前,医药代表正在褪去专业的光环,鱼龙混杂的市场已然出现「带金销售」、「灰色收益」的规则。不喝酒不给回扣,医药代表也能活得好吗?医药代表能够成为一份受人尊重的职业吗?七年来,W 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2013 年,食(药)品监督局窗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一次拜访,我差点被经理一脚踹进门诊

     我是 W,十五年前是一名医药代表,在外企干了七年。

     2008 年,我读完药学研究生,面临就业的选择。因为对科研的厌倦和对未来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我没有像同龄人一样选择去医院药剂科、药企研究岗工作,而是选择去外企 J 司做一名医药代表。

     在学生的圈子里,J 司被称作「宇宙超级制药」,坊间流传着「实习生需要通过十多轮面试」的神话。具体环节记不太清,只记得公司从教育背景调查、产品信息笔试、沟通能力面试到性格测试,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还有面试官一起陪我跑医院,看我的实际表现。

     说实话,那会当医药代表也是没得选。我毕业那会,药学研究生出来做药企研发挺尴尬,因为公司要么喜欢本科生,要么青睐博士生,他们眼中的研究生眼高手低,实际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

     我自己由于错过了秋招,只好把求职重心放在比国企招聘更迟一些的外企。可惜,大部分外企把我拒之门外,只有 J 司给了我实习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到这条路了,我都没机会思考。

     坦白来说,我的性格其实不适合做销售。我打小内向胆小,不擅长跟人打交道,求职季屡屡被拒更加不自信。当时我是最后一个被叫到会议室面试。面试官坐在对面,问我觉得笔试能不能考满分?我支支吾吾说觉得还行,没想到面试官反问道,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自信?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并不占优势。

     销售岗的理想人选,懂得看别人脸色,也能说服客户。反映到性格测试里,通常表现是比较均衡的指标。而我的测试结果,不是 1 分就是 5 分,特别极端。

     不过,当时公司比较缺人,又一时半会招不到合适人选,我的老板只能硬着头皮来培养我这个菜鸟。 实习结束后,我负责一个市场的药物推广,其中有一款用于止疼的非甾体抗炎药 A,骨科是这款药的重点科室。第一次拜访时,我特别紧张,看到骨科门诊黑压压一片,我不敢进去,居然找了个角落呆着干等。后来看到疼痛科,想到推广的是止疼药,我就打算去疼痛科碰碰运气。

     我伸着脑袋,站门口往里面看,看见有位医生低着头写点什么。但我心里还是挺怕的,想等他注意到我,答应我进去后再套近乎。陪同的经理超哥看不下去,从背后推了我一把,硬生生把我推进疼痛科门诊。

     我只好厚着脸皮,照着培训内容跟医生介绍。我们那时还叫医学信息沟通专员,不叫医药代表,推广药物前一般先了解科室有多少目标患者。讲完后医生往空荡荡的诊室瞥了瞥,脸上挤出笑容,「你看这里都没看病的,你怎么问我这种问题?」场面当时尴尬极了。

     不过,医生还是很礼貌地跟我解释,科室平日里一般只有十来个病人,差的时候可能半天也没几个,后来口头答应我,如果有合适的患者会试试。 真的很狼狈。走出门诊,超哥说我连药品信息都说错了。我本想在领导面前好好表现一把,没想到漏洞百出,结果竟然留下了不认真做功课的印象。回到公司后,超哥还当面吓唬我,说「如果你是个男生,我直接一脚把你踹进去」。 刚来的那一个月,老板也很焦虑,常常跟同事调侃,说入行这么多年,没见过像我那么怕见医生的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在夜间门诊帮忙打石膏,一个月卖出一千盒药

     幸运的是,靠着团队的帮助,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开始熟悉药代的基本工作方式:划分重点客户、维护客勤关系。 外企有一个传统,便是非常注重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培训。在入职培训的那段时间里,每天都有随堂考试,我感觉又回到了高考的日子,几乎天天抱着资料上床,好几次背到一半就迷迷糊糊睡着。 销售技巧上,公司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告诉你推广的步骤、演讲的方法,帮你反复去做练习。 举个例子,如果想说服科室多使用自己的产品,我往往从科室主任找突破口。一般主任在查完房或做手术前会呆在办公室,我通常在那个时间点拜访,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比如说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数量、药物用法用量有没有增长的空间。如果顺利的话,第二周我会带产品宣传册去,让医生找病人试试看。 做销售,基本的方式就是建立「客勤」,简单点说就是多联系,保持合作。最常见的小细节,是我们会提前在包里装好矿泉水,见到医生就先递上。值班时给医生买点盒饭,带点水果是家常便饭。之后处成朋友,有些同行也会主动帮医生去解决私人麻烦。 根据客户对产品的支持度、科室的销量我们会给医生分类。那些潜力大、倾向性好的客户,我们每周至少去拜访一次。而那些非重点的客户,我们也安排在半个月内去科室转转。我们需要经常出现在医生面前,除了提醒他们最近是不是在找病人用药,也能告诉医生自己还在干这行,让医生放心。说句实话,医生挺怕突然换人。 按照外企的要求,每天需要有 15 个有效拜访。有效拜访的标准很严苛,不仅要求传递产品信息,还得让医生愿意向目标患者推荐药品。落到实际工作中,有耐心听完介绍的医生都一只手数得过来。 从学校出来就被丢进市场扛指标,公司不会因为没经验就特殊照顾,每周老板都在跟进指标、达成、增长,压力来得猝不及防。刚工作半年,我不知道如何排解压力,晚上睡不着,早上四五点迷迷糊糊中,脑子就开始不由自主想事情。 偶然一天,我无意听到同事背地里说起自己。因为之前走了一个研究生,同事合计着说如果我也干不长,公司可能不会再考虑招研究生。我寻思,怎么也不能因为自己不争气断了师弟师妹们的路,反正无路可走,干脆豁出去了。 何况,团队也很照顾我。超哥经常抽时间陪我去跑医院,推心置腹教我销售技巧。组里有位工龄十年的老人,我们都叫他「代表叔叔」,他经常以帮忙的借口,给我在旁边观察的机会。 那时候,医药代表还有双休,晚上也不会强制要求你去拜访客户。因为白天看人多不好意思进诊室,我就找晚上人少的时候去介绍产品。夜间门诊值班的多是年轻医生,患者也没那么多,有时医生反倒更愿意陪我们聊,也好打发自己的时间。

     天天跑夜间门诊,我逐渐跟科室里的医生熟络起来,发现不少医生是母校的师兄师姐,话匣子也更容易打开,后来值班医生打石膏时,我还会帮忙打下手,患者都觉得我是科室里的医生。

     可能师兄师姐们觉得我太「惨」了,帮了我一把。那时只要我在那,需要止疼药的病人基本都开我的产品。销量最高的时候,我一个月能卖大约一千盒药。用幽默点的话讲,这是我夜间门诊一个石膏一个石膏打出来的。 十多年前,医药代表出入在医院被默认是很正常的事,不需要躲着谁。经常有药代坐在门诊室里,看医生处方什么药,盯什么病人处方自家的产品、哪些情况处方其他竞品。用我们的话来讲,这叫做「盯方」。

    

     不同地区对医药代表的态度不同。2008 年,上海某医院拒收红包「回扣」和禁止医药代表入内的告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捉襟见肘的费用:请一餐饭,吃掉我半个月预算 建立「客勤」是合规的销售方式,它并不等同于「做关系」。 比如说,我给医生买杯咖啡,准备点零食,这些行为不足以改变处方选择,仅仅能为了让医生愿意同自己交流。但假如说我经常帮客户洗车、带他们出去旅游,靠私交的方式去影响药物销量,我们就觉得这是在「做关系」。 外企对合规的要求比较高,规范也抠得很细,目的是为了避免把招待变成行贿的一种手段。再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如果我去跟客户交流,耽误医生吃饭的安排,公司可以接受这种情况下的请客。但是,如果为了换取销量,特意请医生吃一顿昂贵的饭菜,这是不允许的。 我记得,十年前公司规定,药代请医生吃饭,每人每顿不能超 300 元。请客的酒店规模也有限制,比如说威斯汀酒店之类的豪华酒店,哪怕控费在标准线以内,也是不合规的,更不用说那些附带温泉娱乐的消费。 但不得不承认,即便在规定如此严格的外企,不合规的招待也依然存在。除了做关系,回扣也是避不开的话题,就像去菜市场问价一样常见,甚至还存在代表拿医生用药信息表,给统方费的违规情况。 我没有那么圆滑。如果医生说他喜欢旅游,我会在路过报刊亭的时候给他带一本旅游杂志,仅此而已。

     我也不会给医生回扣,更直接的原因是没那么多销售费用。当时我一个月工资水平大约在四千,而公司核定的销售费用不过两千,于公于私,都没有「做关系」的空间。 入职前半年,我强迫自己去跟别的代表一样,结果越学越自卑。道理很简单,就像我第一任老板教我的一句话:「如果总是吃吃喝喝拉关系,你不过是很多代表中的一个。当你有独特竞争力的时候,你才是不可替代的那一个。」 其实,作为医药代表中为数不多的研究生,我在学习和演讲更有优势。我还记得,第一次讲幻灯片时我表现出众,居然侥幸赢了另一位有销售经验的同事。 那是实习期的事了。当时我还在学如何向不同类型的客户介绍产品。一位同事的演讲经验特别丰富,我就额外留心他的习惯。恰好下午组会轮到新人宣讲药品,我照葫芦画瓢,没想到让大家刮目相待。「第一次见到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能讲到你这个程度的。」现在我还记得,同事还送给我一根香蕉作为鼓励。 用幻灯片给科室里的医生宣讲产品信息,也是常用的推广方式。尤其在销售费用有限的情况下,一对一拜访往往吃力不讨好,不如以学术推广的形式撒网,反倒会有感兴趣的医生主动找上门来。 而且,跟国产药物相比,外企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性。当时我推广的一款糖皮质激素 B 平均价格在 20~30 元/支,作为代替的地米只要 1~2 块钱。但对大剂量用药的病人来说,使用 B 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柯兴氏综合征——发生几率或严重程度是显著低于其他用药的。我们相当于用安全性换性价比,科会恰好能达到这个目的。 科会的流程并不复杂。跟主任约好时间,在办公室找到适合投影的地方,自己带上投影仪和电脑,到时间就给医生宣讲。PPT 我们会控制在 15 分钟以内,因为太长也没有耐心去听。 开科会最大的费用还是在餐饮。销售费用吃紧的时候,一顿饭甚至能吃掉半个月的预算。如果按一个人头 50,一个科室十个人就要花 500,相比之下,公司一个月拨下来的预算可能也才只有一千。 因此,我一般只愿意给重点科室开组会,尽可能地把投入转化成可能拿到的销量。 因为学术推广「吃」掉太多预算,我没少被老板挨骂。有一次特别尴尬,一位主任主动让我过去开科会。当时主任也很客气,坦白说这款产品他还得跟底下的医生一个个讲,不只是觉得麻烦,也觉得讲得不专业,不如我在科室里开个科会,跟大家一起讲一下。至于吃饭,他说不需要我太费心,周围饭店定点盒饭,整个科室十来号人花个五六百也差不多。 我当时挺犹豫的,不知道要不要拒绝。他们科室本身患者就少,使用激素的数量更少,照销售的逻辑其实不划算。第一次我谎称说需要跟老板申请,结果没过几天老板跟我随访时主任又提了科会的诉求。不知道原因的老板当时还觉得是件好事,便一口帮我答应了下来。等我跟他聊了费用后,明显就看到他变了脸色,沉默了半晌。

     后来,老板说既然答应了,那就帮人帮到底。不过自此之后,老板每周都会特意追这个科室,问我到底加了多少病人。他估计也心疼费用吧。

     在 J 司有限的销售费用下,我的学术推广预算经常捉襟见拙,开科会请医生吃盒饭也请不起几次。要么蹭其他组同事的可会合开,比如抗生素同事结束科会后连带把自己的产品信息讲了,要么就按照市场潜力取舍控制数量。

    

    2013 年,第 69 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谈回扣,医药代表能过得好吗?

     入行以来,我至少花了半年时间去适应,不断问自己这份工作的价值。

     一开始,我没敢告诉我爸妈,只是说自己在国外的医药公司做临床情报收集,说得很委婉。他们都是老师,很希望我能够去做研究,直到我工作半年后才知道我是在做销售,一时间有点难接受。 我特别理解。他们会觉得,像我们这种卖药的属于服务业,似乎没有特别多的学术要求,就算没上过大学、不是科班出身、不了解学术领域进展,也能干这行,一样能把工作做得很好。 我辞职后,2015 年医药代表才被写入中国职业分类大典。换句话说,在我工作的七年里,医药代表一直是不被认可,算不上正式「职业」的工作。 超哥说我进来的不是时候,医药代表这行已经算是「夕阳产业」。回忆起 90 年代,他怀念的不只是开拓市场如何顺利,更有因职业本身受到的尊敬。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外国「新药」在研发上占有绝对优势,医药代表不仅推广药品,更能把前沿的临床知识传递给医生,对医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超哥感慨说,他记得有位主任一直用自己送的钢笔,多年后拜访还看见他把钢笔挂在衬衫的衣袋里,好是感动。

     医药代表的名声也在走下坡路。我记得毕业前一年,国家药监局原局长因腐败被判刑,医药代表的专业光环一点点褪去,大家都觉得医药代表已经跟带金销售、灰色利益这类词相捆绑,专业性不再是必要的门槛。

     前两年我在省会城市工作,接触的多是三甲医院的医生,总觉得医生以俯视的姿态看待我们,认为我们是带着目的来跟他们套近乎。

     大概是受到行业内的风气影响,我觉得一些客户很精明。他们经常会主动开口要求回扣,比较行情和价格。遇到过极个别的医生,不相信我们不能给回扣,反而想为什么其他厂家给自己塞钱,猜我是不是个人把回扣私吞了或者给其他客户了。

     不得不承认,很多医生是被「训练」出来的。回扣就像是一种诚意:可以比别人少,但不能没有。对医生来说,一种药一个月给他两三百元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分钱不给的话,会觉得你不守规矩,没诚意,一些医生哪怕关系再好也不太会用。

     还是新手的时候,我会遇到一些曾经约定好「按量给费用」的情况,而我也总是诚惶诚恐:前辈们已经用这种方式铺好了路,如果我不给回扣,会不会得罪客户?

     我的心里很拧巴。一方面,我确实没靠回扣,通过一次次的夜间门诊拜访,一个月卖出过一千盒药,销量基本同前后几年的峰值持平;另一方面,我也知道自己太特殊,学长学姐的照顾、有限的经费和相对简单的销售指标,这些客观条件都不需要我给回扣。

     还记得,曾经听到有同行跟医生谈「协议」,药物用量一下就起来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句话,「以前那小姑娘要是像你这么灵活,我们早用了。」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情很复杂。没有回扣,医药代表就不能完成销售指标吗?难道,医药代表就不能成为一份对他人有意义、受人认可和尊重的职业吗?

     — 未完待续 —策划:Acca|监制:gyouza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 下期预告 —

     医药代表的价值是什么?三件小事,改变了 W 的看法。

     在工作第三年,W 接手当地最穷的两个市场。她如何靠学术推广,完成近 300 万的工作指标,成为公司的金牌销售?

     敬请期待:《一个医药代表的黄金 7 年(下)》。

     丁香园是面向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以「助力中国医生」为己任。下载「丁香园 App」可以和同行讨论病例 ,在线学习公开课,使用用药助手等临床决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医疗岗位。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园 App」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