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爱跑调,竟然可能是一种病?
2017/7/21 丁香医生

    

     你,是不是那个在 KTV 包房的死角默默玩手机,只在酒喝高的大合唱中仰面微笑的走音天后?

     你,是不是那个唱歌的时候以为自己句句都在调上,但是朋友听完后用同情的眼神看着的灵魂歌手?

     你,也许早就听说过失乐症(amusia),并骄傲地把自己划入了这被神眷顾过的少数神经病?

     然而,真的患上失乐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我们到底是为什么五音不全?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

    

     失乐症 =「生来唱歌就跑调」?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在光荣地自封为失乐症患者之前,我们得明确失乐症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其实就是:

     失乐是丧失了对音乐的正常认知功能。

     我们应该都是健康人,应该都没有经历过中风,或者撞坏头,所以这里就不提那些后天脑损伤造成的可怜病例了(比如 1870 年有位德国音乐家右脑受伤后,能用提琴拉出听到的旋律,但用钢琴硬是弹不出)。

     所以,失乐症其实有可能不是生来就有,但是:没有脑损伤史、其它认知功能,包括对环境音和说话声没有问题的人也会失乐,这些人才是先天失乐症(congenital amusia)患者。

     这类患者,大约会占总人口的 4%,并不算少。

     他们,可能是没救的。

    

     失乐症会有哪些症状?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简单地说,音乐最基本元素包括:

     音高(哆来咪)、节奏(动次打次)、音色(吹笛子的声音和人的歌声)等。

     它们组合起来就构成:

     音程:两个音的音高关系,有的音程协和,听起来悦耳(「哆」和「嗦」一起),有的不协和,听起来刺耳(「咪」和「发」一起)。

     旋律:不同音高的音按照节奏有组织地出现(「登登等登,凳登等灯」),很多旋律都围绕着一个主要的音呈现出稳定的调。

     在一般社会条件下成长的正常人,能听出两个音高、节奏、音色、旋律是否相同,是不是和谐,在不在调上。

     而先天失乐症患者,即使受过长年训练,在认知这些音乐元素时,还是会出毛病,比如:

     失音高:临近的音高基本听起来都一样。

     失节奏/ 节拍聋(beat deafness):听不出节奏。换句话说,她会跳踢踏舞,能做广播体操,可以喊着劳动号子抡大镐,但每当音乐响起,就是一脸懵。

     失旋律(amelodia):所有歌基本听起来都一样。换句话说,中华曲库、网易云村、王菲和约瑟翰?庞麦郎……全部是一坨,可怕的,噪音。

     失不协和感、失调:听不出不协和音程的刺耳、听不出对于某个旋律或调的不协和音(不在调上)。

     失音色/ 音色障碍(dystimbria):肖邦的玛祖卡听起来就像砸锅卖铁的工业噪音。

     上述这些毛病,可能单独出现,比如一个打不对拍子的人分得清音高,一个分得清音高的人却听不出旋律或不协和音。当然,更可能是重叠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比如:

     一位有着这样不幸的美国患者竟然去听了一次歌剧,据她说:「全都像在惊声尖叫!」

    

     为什么会得失乐症?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对先天失乐症的神经基础研究正在推进中。非常简化地说:

     处理音高、调性、协和感的,主要是右半脑的听觉皮层(在头右);

     处理节奏,则不仅有左半脑的听觉皮层,也有右半脑的,还有运动皮层(在头顶)、小脑等等;

     处理更丰富的音乐信息,也就涉及更复杂的(比如与记忆或情绪有关的)脑结构和神经通路。

     上述硬件的异常,就造成了各种先天失乐症。

    

     图片来源:网络

     又例如,听到较大音高变化时,患者脑中一些皮层下结构的放电两倍于正常人,听到较小音高变化时,却毫无反应。

     鉴于没人爱听神经解剖学术语,听完也记不住,我们就不细说了。

     现在,你还确定自己是失乐症患者吗?在最终确诊前,你是不是注意到了哪里不对:

     讲半天,为什么先天失乐症都是听不出这,听不出那?!我们常说的走音!跑调!五音不全!全是关于唱歌的!根本还没提到啊!它们属不属于失乐症呢?

    

     唱歌跑调,是不是失乐症?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的确,有别于历史悠久的后天失乐症,先天失乐症是近十几年的新兴领域,研究大多数侧重音乐感知功能的失常(即「输入」,比如听歌),而很少涉及音乐表达功能的失常(即「输出」,比如唱歌)。

     不过,就后者而言,有一个尚在讨论中的概念,叫「音准差的唱歌者(poor-pitch singers)」。

     抛开走音这种临时发挥失误不谈,这个概念几乎等同于最常用意义上的「唱歌跑调」或「五音不全」吧。

     我们经常被这样的话鼓励:

     只要你耳朵天生没问题,能听出自己跑调,就有救!把发声练好,再选对适合你音域的歌,就绝对不会跑调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是一名音准差的唱歌者,但是我对音乐的感知功能正常,能区分音高,有协和感,也许加上正确训练,我甚至可以唱《青藏高原》!

     可惜,研究表明,在人类中,还有这样一撮人,他们耳朵正常,音域宽广,记忆不差……然而,还是跑调。

     这是因为,上述道理忽略了第四种认知功能,那就是对感知音乐和表达音乐这两种功能的协调:就像知道篮筐在哪儿,也投得上去,可就是投不进的篮球队员——他们知道该唱什么,也唱得上去,可就是唱不对!

     加上正确训练之后,「音准还是很差的唱歌者」,大概占总人口的 10% 到 15%,也不算少。

     他们,也是没救的。

     音乐的黄金国,对 4% 的先天失乐症患者关上了门。

     歌唱的温柔乡,对 10% ~ 15% 无法被训练好的五音不全者关上了门。

     如果我们不属于他们,到底为什么五音不全呢?

     你觉得,除了是因为懒,或者是故意的,还能是为什么?

     本文转载自「中国科普博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