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休息」的实操大全,做不到这 6 点都是无效休息
2022/12/13 12:15:44 丁香医生

     最近,我经常感觉很疲惫。平时工作很忙,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我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在家躺着休息,可即使我什么都不干地在家躺了两天,只是在床上刷手机、看视频,到了周一我还是会感到精疲力竭。

     但是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工作其实比我更忙,甚至周末也常常加班,但她看起来却总是很有活力,每次和我们聚会的时候都感觉活力满满,没有什么疲惫的感觉。

     所以我带着疑问,和她请教了一下「休息」这件事时,她说:「我和你恰恰相反,其实我真正『躺』的时间很少,我觉得如果你感觉越休息越累的话,可能是休息的方式出了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休息才是有效的?为什么有些人会「越休息越累」?如何才能好好休息?今天,由泛心理领域的头部公众号 KnowYourself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也可以自测一下——你,真正懂休息吗?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总感觉很疲惫

     你真的休息对了吗?

     休息完了还是觉得很累,一个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真的不懂休息。事实上,一些对休息的常见误区,会阻碍我们获得真正高质量的休息。想知道你是否真的休息对了,先来一起做个「休息基础知识小测试」吧~

     问题一:工作忙碌且辛苦,你觉得什么时候更适合休息?

     A. 办公摸鱼时

     B. 工作日下班后

     C. 周末或长假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可滑动查看

    

     问题二:周末终于到了,你觉得做什么能更好地休息?

     A. 什么都不做

     B. 躺着玩手机

     C. 跟着 UP 主学做新料理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可滑动查看

    

     问题三:你认为哪种人更容易好好休息?

     A. 收入水平更高的人

     B. 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

     C. 都不是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可滑动查看

    

     真正的休息

     其实在于这 6 个方面

     我们根据医学博士 Saundra Dalton-Smith 的 TED 演讲,总结了休息的 6 个核心方面。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喜欢的休息方式。如果你暂时还不清哪一个比较合适自己的话,文末我们也准备了实用小卡片,可以随机尝试看看哦~

     ? 身体休息(physical rest)

     「休息」中的「休」本意为「人依在大树」,而「息」字,是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自)呼吸的,本意为「呼吸」,后又引申指歇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休息」是指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水平,让身体得到充分放松的活动(Bennett et al., 2017)。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难找到适合的大树靠一靠,但一些身心放松的活动,比如瑜伽、冥想,也可以降低我们身体和大脑活动的兴奋水平,改善体内循环,带来平和和安宁的状态。

     不过,不建议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因为过强的运动其实会进一步消耗体内的能量,让人耗竭。

     在工作间隙进行 15~30 分钟的小睡

     体验一次全身舒缓的按摩

     睡前泡脚 25min 左右

     你也可以在月食 APP「心理」板块,通过冥想和呼吸训练,用 3~5 分钟体会不一样的身心转换,获得有效休息。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使用。

    

     ? 感官休息(sensory rest)

     明亮的白炽灯、嘈杂的办公室和滔滔不绝的汇报——我们在上班上学,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等也和我们一起都在辛勤工作,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也消耗着身体的能量。

     因此,刻意剥夺感官体验,可以减轻外部信息和刺激给带来的负担,是一种很好的休息。

     这一点,鼻子做的很好。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两个鼻孔是交替工作的,医学上称为「鼻周期」,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健康顺畅的呼吸。而眼睛、耳朵和口舌,则需要我们主动安排休息,才能保证良好的运作。

     比如,清华大学曾在「零分贝实验室」开展过「安静一日」的实验,发现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下,无论是工作、静坐还是午睡,人们的身体状况都有明显的改善,比如专注力提升、心理压力水平奖励、深度睡眠变成、睡眠质量提升。

     (公众号后台回复「睡眠」,学习更多提升睡眠质量的实用技巧!)

     午睡时使用降噪耳机和遮光眼罩

     在卧室使用遮光窗帘,有需要的话使用耳塞

     谈话时放慢语速、降低语调,尽量不在讲话时做其他事

     ? 情绪休息(emotional rest)

     在每天的生活事件里,我们会产生丰富而多样的情绪——《心情词典》(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中探讨了人类的 150 多种的情绪。然而,社会要求我们「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我们便不得不像演员演戏一样,让自己维持在环境许可的情绪状态,这其实是一种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

     研究显示,觉察自己情绪,释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压抑、回避情绪,能够让我们从压力中得到恢复:与其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我们更提倡成为「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在朋友圈发一条仅自己可见的心情

     在被窝里感受自己今天的情绪

     将不被允许的情绪向自己信任的人吐槽

     想进一步了解剩下的三点

     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

     回复休息,获取吧!

     ▼

     以上内容来自心理公号 KnowYourselfKY 是泛心理领域的头部媒体,一直坚持用最有趣的方式,为大家科普权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目前已经有 1000 万人在 KY 得到了关于心理、情绪困惑的解答。KY 教你科学恋爱,科学生活,但绝不「鸡汤」,每一篇都提出真实的问题,且告诉你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你有以下困惑,欢迎来 KnowYourself 寻找答案。

     如何才能舒适减肥?

     多和比你瘦的朋友相处!

     「我那么努力控制饮食、试着增加运动量,体重怎么还是下!不!来?

     「有时忍不住多吃,吃了又怪自己意志不坚定。我真的非!常!挫!败!!

     「为什么减肥会那!么!难???

     稍安勿躁,减肥也可以很简单。心理学会告诉你:减肥难,也许是因为你缺少一个纤瘦身材的好朋友。来和我们一起看看,如何利用心理学舒适减肥

    

     ▲长按扫码关注 KnowYourself

     ▲回【8】查看文章

     总是焦虑不安?

     你可能是「内在资源」不足

     面对生活的多变,有些人似乎总是疲于应对,甚至有时会陷入一种婴儿般的无助。似乎生活总在被一种无助感、焦虑感追赶。

     我们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内在资源。它是一种人们在面对痛苦、压力时重新整合自我的力量。一个人处于长期焦虑中,觉得无法在现实中游刃有余,很可能就是因为「内在资源不足」。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内在资源?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和积累它?

    

     ▲长按扫码关注 KnowYourself

     ▲回【8】查看文章

     你以为没有人爱你,

     其实可能是你不愿接受爱

     对一些人来说,接受别人的爱会让 ta 们感到无措。只要意识到伴侣的爱,ta 们就会感到不自在。ta 们的伴侣因此感到自己被拒绝、对 ta 们的态度感到疑惑又愤怒。

     又或是,ta 们真的认为从没有人爱过自己,并为此感到悲伤——但其实这不符合事实,ta 受潜意识驱动,主动屏蔽了所有爱自己的人。

     实际上,这种对爱的抗拒,其核心是一种对自己值得被爱和他人付出爱的「不信任」。「难以接受爱」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会难以接受爱?如何让自己学着去接受伴侣的爱?

    

     ▲长按扫码关注 KnowYourself

     ▲回【8】查看文章

     其实,KnowYourself 只想做一件事:让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能力。为了让你认识自己, KY 准备了人格、人际、能力、职场、情感、健康等等心理测试;为了让你减少焦虑、睡个好觉,KY 准备了呼吸冥想课程;为了让你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KY 准备了恋爱婚姻小课堂。我们承诺「科学、专业、严谨」,每一个迷茫的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指引。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KnowYourself回【大礼包】

     获取 心理学入门自学大礼包

     - 是戳穿系,不是治愈系 -

     - KnowYourself带你「关注自我和内心」-

    

     在「荐号」栏目中,丁香医生会不定期推荐优质公号。非盈利性质,文章、图片以及其他内容均由对方提供。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关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丰富的内容。

     参考文献

     Bennett, A. A., Bakker, A. B., & Field, J. G. (2018). Recovery from work‐related effort: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9(3), 262-275.

     Jacobson,E. (1976). You Must Relax. London, LN: Souvenir Press Ltd.

     Kim, S., Park, Y., & Headrick, L. (2018). Daily micro-breaks and job performance: General work engagement as a cross-level moderat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3(7), 772-786.

     Tonietto, G. N., Malkoc, S. A., Reczek, R. W., & Norton, M. I. (2021). Viewing leisure as wasteful undermines enjoy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7.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