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东西,还想再活五百万年
2023/4/16 20:21:41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亿万年的沧海巨变
作者:江氏小盗龙 / 编辑:Alicia
我们计算时间时习惯于用“秒”、“分钟”、“小时”,“年”、“月”就已经是相当长的时间单位了。但对于研究宇宙和地球历史的科学家来说,百万年才是起步,“世”和“宙”则是常见的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属于“深时”,“深时”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对这个星球的一切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例如我们熟知的GPS
它的运行也要考虑地球引力引起的时空扭曲
以此来校准其时钟
(图:《深时之美》)▼

在137.7亿年前——那个时候没有地球,没有太阳系,也没有浩瀚的宇宙,只有一个奇点(Singularity)——然后奇点爆炸了。爆炸引发了快速膨胀,而我们的宇宙就在膨胀中诞生了,时间也从此开始。
当天文学家用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宇宙中更遥远的地方时,他们看到的其实是更久远的过去,当你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你看到的也是星系或者恒星曾经的样子,距离变成了时间。
我们看到的各种恒星、行星和星系
是它们在过去某个时刻的样子
它们发出的光可能已经穿行了很长时间
(图:《深时之美》,滑动查看)▼


1997年,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颗名为1997ff的超新星爆发,这场炫丽的爆发代表着110亿年前这颗恒星的死亡,那个时期太阳系还没有诞生呢,1997ff也成为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原古老的超新星。
哈勃深场图像中的超新星1997ff
(图中方框中心红点)
(图:《深时之美》)▼

在1997ff爆发65亿年后,太阳系诞生,其中的一块微小的碎片在漂浮了46亿年后,于1795年12月13日降落在约克郡的一片田野中,它成为英国最大的陨石,也是太阳系形成的见证者,同样见证了地球的诞生。
今天我们推荐一本《深时之美》,它聚焦于地球45亿余年的地质历史,汇集众多研究成果与近200幅精美图片,选取50个关键时间点,描绘出地球诞生与变迁历史中的精彩时刻与重大事件。

236 千字,228mm×250mm,12开
《深时之美》
定价19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18.8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购买了《深时之美》的小伙伴们,可以凭借订单截图,加入我们的读者交流群,与局长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问题、海外旅行等话题展开友好而热烈的交流。局长还将不定期分享相关书籍,并发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伙伴,可将购买《深时之美》的订单截图(截图请包含具体书名信息),通过公众号的菜单栏留言发送给我们,运营小姐姐将向你发送入群二维码。【由于群成员名额有限,之前已加入读者群的朋友请勿重复入群。】
进群方式见下图 ▼

古老石块和微观化石
地球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漂浮在太空中的大“石球”,而且是一个沸腾的石球。等奔腾的岩浆冷却就变成了岩石,我们如何寻找最古老的岩石呢?锆石晶体(zircon)便是钥匙,它早在地下岩浆中存在,通过喷发来到地面并留在了岩石中。
锆石晶体中有一种我们熟悉的放射性元素——铀,铀每过45亿年就会有一半变成铅,45亿年就是铀的半衰期,测量锆石晶体中铀和铅的数值,就能够准确计算出其所在岩石的绝对年龄。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地质学家在澳大利亚的杰克山区找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岩石——距今有足足43亿年,距离地球诞生仅仅过去了3亿年。
杰克山区的卫星图像
右下角是有着近43亿年历史的石英卵石砾岩
(图:《深时之美》,滑动查看)▼


当杰克山区的古老岩石形成之时,地球表面还处于200℃以上的高温之中,不过温度正在下降,原始的海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尽管最终成功降温,但仅限于地表,地球的内芯依然火热,所以今天的地表也是漂浮在地幔上,时不时就会撞在一起引发地震海啸。
深海中一个充满气体的喷口
这里的水温超过100℃
(图:《深时之美》)▼

40亿年前,古老的海洋中出现了生命,它们便是海底热液喷口周围的古细菌。古细菌的后代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变成食物,同时产生了副产品氧气。正是蓝细菌几十亿年的辛勤劳动,让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不断增加,改变了生命的游戏规则,这一切都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
含有微生物化石的岩石
这些微生物可能生活在古老的喷口周围
(图:《深时之美》)▼

10亿年前,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出现,但它们依然处于肉眼不可见的微观状态。直到5.75亿年前,宏观生命体出现,代表就是埃迪卡拉生物群,只不过此时的动物都非常怪异,甚至于无法分类,比如狄更逊水母、三分盘虫等。埃迪卡拉生物群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平静,但平静之下是演化狂欢的序幕。

《深时之美》
定价19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18.8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大灭绝之后的大灭绝
地球生命在熬过了前35亿年的简单状态后,终于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迎来了一场大爆发,这就是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同时古生代(Paleozoic)也开始了。“寒武纪大爆发”的证据最初来自于加拿大的伯吉斯页岩(Burgess Shale),当古生物学家剥开页岩的时候,就好像是翻看着地球生命之书,各式神奇的动物跃然而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叶虫和奇虾。
伯吉斯页岩中的三叶虫化石
它吸引着许多人来这里搜寻
(图:《深时之美》)▼

自寒武纪开始,生命的演化驶上了快车道,不断有新物种诞生,但是“团灭”的阴影——集群灭绝——却笼罩在地球生命的头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大灭绝事件。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迎来了第一次大灭绝事件,这就是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Ordovician-Silurian Extinction)。
导致灭绝的原因是陆地漂移造成了气温剧烈下降,犹如从盛夏坠入寒冬,85%的物种灭绝。但幸运的是,主要的动物类群都有成员存活到了志留纪,所以生态系统并不需要打乱重组,日子又可以照常过下去了。
在这次灭绝事件中生存下来的板足鲎的化石
(图:《深时之美》)▼

这还只是第一次大灭绝,之后又发生了泥盆纪大灭绝(Late Devonian extinction),但是并未阻止生命的野蛮生长——直到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此时的生命早已登上陆地,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中生活着我们的远祖,然而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将地球变成了炼狱,肆虐的岩浆、飙升的气温、消失的氧气摧残了生态系统,最终消灭了95%的物种,这就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或者可以直接称之为“大灭绝”(Great Dying)。
二叠纪两栖动物西蒙螈的化石
(图:《深时之美》)▼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是古生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中生代(Mesozoic)的开始。经过了扫荡式的大灭绝之后,三叠纪初期的地球在幸存者眼里处处是机会。一大群爬行动物看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空缺,于是纷纷下海,其中包括了鳍龙类和鱼龙类,而鳍龙类又包括了楯齿龙类、肿肋龙类、幻龙类、蛇颈龙类和上龙类,它们将统治中生代的海洋。
下图是楯齿龙骨骼
三叠纪中期,它们在浅海中游动
(图:wiki)▼

因为大灭绝事件受益的不只有下海的爬行动物,还有一群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陆生动物,它们正是大名鼎鼎的恐龙。尽管恐龙在三叠纪已经出现,但只是弱势的少数派,真正统治陆地的是与它们有那么点亲戚关系的假鳄类。恐龙在等待崛起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就是下一次大灭绝事件。
在英格兰北部发现的假鳄类的脚印化石
(图:《深时之美》)▼

距今2亿年前,由于大陆的分裂,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再次摧残着地球上的生命,就像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小规模重演,而这次灭绝事件被称为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它造成了70%物种消失。
恐龙在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究其原因,它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绒毛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绒毛之后会变成鸟类飞翔用的羽毛。侏罗纪之后,恐龙迅速崛起,成为地球上最强势的动物类群,它们生活的时代都被称为恐龙时代。
当然,也不是每一种恐龙都能活过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的
比如雷东达龙,就没有幸存下来
(图:《深时之美》,滑动查看)▼


恐龙时代不仅有恐龙,还诞生了许多新的动物,比如真正的哺乳类、鸟类、被子植物,等等,那个看似遥远陌生的世界中已经有了今天的影子。
距今6600万年前,一个来自宇宙中的不速之客——一颗直径11千米的小行星——撞到了地球。撞击的威力之大足以毁天灭地,引发新一轮的大灭绝,这就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80%的物种消失了,其中就包括了非鸟恐龙。
希克苏鲁伯撞击坑中提取的物质的岩心样本
(图:《深时之美》)▼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是所有五次大灭绝的最后一次,结束了中生代,而造成大灭绝的罪魁祸首也留下了罪证——一座名为希克苏鲁伯撞击坑(Chicxulub Crater)的大坑。

《深时之美》
定价19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18.8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石器砌成不列颠长城
五次大灭绝之后,新生代(Cenozoic)到来了,生命得到了新生,特别是哺乳动物。通过化石,我们知道新生代开始后,地球比今天更温暖湿润,亚热带森林能够生长到中纬度的位置上,鳄鱼能够在美国西部生存。
美国西部的格林里弗组展现了古老的生态系统
那时候的世界比现在更加温暖
下图是一只来自格林里弗组的软壳龟的化石
(图:《深时之美》)▼

哺乳动物在新生代迎来了多样性的大爆发,不仅仅是在陆地上,还有天空和海洋。然而就在东非裂谷带一个名为奥杜瓦伊峡谷的地方,一群毫不起眼的哺乳动物却在干着非常不一般的事情——制造石器。
距今26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简单的敲击制造了最初的石器,方便将动物尸体上的肉切下来吃掉,并因此获得了比树叶和果子能提供的更高的脂肪和蛋白质。石器的发明只是开始,后来古人类学家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鲍氏傍人、能人和直立人,他们都曾经生活在那里。
上: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多拉1号”遗址中的石器
下:阿舍利时期的手斧,它是早期人类制造的典型切割工具
(图:《深时之美》)▼

古人类在非洲打制石器的时候,地球的气候却开始变冷,第四纪冰期(Quaternary glaciation)开始了。冰期留下了许多遗物,其中就包括了冰川漂砾,它是由冰川带来的巨大石块,孤零零地留在开阔地上,甚至被今天的人类当作奇特的自然景观。
英格兰约克郡的冰川漂砾
(图:《深时之美》)▼

当冰川搬运巨石的时候,许多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漫步在冰川之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披着长毛的真猛犸(Mammuthus primigenius)。由于冰川的存在,海平面下降,不同的大陆与岛屿之间出现了陆桥,猛犸象沿着陆桥进入英伦三岛、北冰洋海岛,甚至是北美洲,而跟在它们身后的是先驱人、尼安德特人和我们智人。
真猛犸象重量可达6吨
是当时蓬勃繁衍的大型野兽之一
它们以草和其他植物材料为食
(图:《深时之美》)▼

1.2万年前,冰期结束,温暖重回大地,但对于真猛犸等巨兽却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它们将失去栖息地,而来自智人的猎杀更是将它们逼向绝境,最终冰河巨兽们一个又一个消失。真猛犸虽然也难逃灭绝的命运,但是最后因为被海洋围困在北冰洋一座名为弗兰格尔的小岛上,一直残存到了4000年前。
弗兰格尔岛如今是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区的一部分
(图:《深时之美》)▼

弗兰格林岛上的真猛犸灭绝之后2000年,一道由岩石垒砌而成的长墙将不列颠岛一分为二,它就是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这座宏伟的防御设施是著名的历史遗迹,也是地质史上的一个小小注脚。
从哈德良长城峭壁上眺望的场景
它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一段时间内地质变化的过程
(图:《深时之美》,滑动查看)▼


而后改变地球面貌的不再只是冰川,还有我们人类,我们用双手建造了金字塔、长城等宏伟工程。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改变着地球的模样,但放眼于“深时”之中,5000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宇宙与地球的历史远比人类的文明广阔和浩渺。
即使如金字塔这样的建筑奇迹已有近5000年历史
但和整个地球乃至宇宙的历史跨度相比
这几千年的时间也似乎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瞬间”
(图:wiki)▼

翻阅《深时之美》此书时,我们可以了解塑造地球的地质事件与曾经存在过的远古生灵,能够真正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伸展。
我们申请到了全网首发,现在购买还将随书附赠一张中国丹霞地貌海报及三张明信片。本书原价198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单,只需118.8元。

《深时之美》
定价19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18.8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发货说明
1.河北廊坊发货,圆通/中通快递随机发货,工作日48h内完成发货,周末、节假日顺延;
2.关于售后:请保证图书塑封完整,拆封后无质量问题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如出现质量问题,请到公众号后台联系退换;
3.需要查询物流的读者,可直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的店铺,右下角“我的订单”里进行查询;
4.出版方直发,正品保证;
5.需要发票的读者,下单时请在买家留言中备注抬头、税号、电子邮箱(如需开明细,请务必注明)。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来自《深时之美》
更多好书推荐
▼

《消失的动物》
原价22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69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认识海洋》
原价228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71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END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地球知识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