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灾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地质力学所推进地质灾害InSAR调查监测技术应用
2018/3/15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本报讯 3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在京召开地质灾害InSAR调查监测技术研讨会,旨在搭建地质调查人员了解学习InSAR技术的桥梁,推动InSAR技术的应用发展,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的科技防治水平。
InSAR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是利用微波合成孔径雷达图像(SAR)数据对地表重复观测形成的微波(1毫米~1米)相位差计算地表形变,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InSAR技术具有获取变形信息范围大、灵敏度高、非接触、可回溯、适应广等优势,能克服地质灾害调查中光学遥感易受云雾遮蔽、GPS点位稀疏、地面调查通达不易等困难,极大的拓展了地质灾害信息获取的手段,从而成为目前公认的进行地表变形调查和监测的高效手段。
据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所长邢树文介绍,InSAR技术目前是“深空对地观测”科技创新的前沿,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应用表明,InSAR技术可以在地质灾害识别、调查、稳定性分析、监测预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有望代替部分传统的地质灾害防控技术,这将带动地质灾害防控工作模式新一轮的创新。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地质力学研究所的InSAR研究应用从无到有,先后实施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于田地震、阿克陶地震、卡拉库里地震、九寨沟地震和林芝地震等同震构造运动研究和应急救灾工作;开展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多个重要场址工程地质问题的InSAR观测研究;完成了龙门山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川藏铁路工程地质调查、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调查、西南复杂山体地质灾害监测、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调查等多个科技攻关、自然基金、地质调查项目中的InSAR变形观测任务;支撑了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多处突发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分析和监测预警;承担了四川、贵州等省多个县的3万余平方千米的地灾InSAR应急排查。基于以上工作的积累和自主研发,地质力学所建立了一套针对地质灾害的InSAR观测理论和工作体系,并牵头组织编制了《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指南》,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InSAR数据综合处理体系,储备了核心技术人才。
本次研讨会以“InSAR创新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模式,鼎力支撑地质灾害防控”为主题,邀请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和航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以及测绘、交通、铁路、电力、航天等领域的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并就InSAR在地质灾害的应用实践、主要SAR数据源及InSAR软件特性、InSAR软件应用等进行了培训。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灾调查相关单位以及各省地质环境总站等78家单位近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