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建议加快提升新构造与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和技术装备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对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支撑能力
2018/7/16 9:16:25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上是由多个微板块经多期造山作用拼合而成,现今地处全球最为活跃的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所夹持之中。因此,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数量众多且分布范围广,地质灾害类型多,强震活动频度高。同时,我国的国土面积大且山地多,人口密度高。这些地质特点和国情共同决定了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影响特别严重的国家。并且特殊而复杂的地质环境也决定了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地质灾害属性是制约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当地质灾害特别严重而又难以解决时,甚至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因此,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国土空间的规划与用途管制,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及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等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全面了解掌握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地质灾害属性,尤其是新构造作用下内动力地质灾害。

     为了加快提升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能力水平和技术装备力量,促进地质力学学科发展,支撑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利用和用途管制等职能需求,“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5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了“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多家单位的石耀霖院士、侯春堂研究员、张世民研究员、刘静研究员等专家与会指导。

     会议回顾了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在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原国土资源部中心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展。认为重点实验室过去5年来新引进了裂变径迹、释光测年、U系等第四纪年代学测试系统,新研发了深部地应力实时动态监测和土力学原位测试等仪器,拥有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模拟评价等设备,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将新构造运动与内动力地质灾害作用研究紧密融合,并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在活动构造研究、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国家重大工程地壳稳定性评价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初步形成了可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职能需求的重要研究力量与技术装备体系。

     会议进一步探讨了重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方向与重点工作部署,对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引进高端科技人才、设备改造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专家认为,重点实验室继承李四光科学精神,发挥地质力学学科优势,从事新构造、活动构造、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明确,符合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重点实验室未来应重点研究新构造、地应力、活动构造工程地质效应及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演化过程与成灾模式,加强探索重大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应力测量监测理论与技术方法,着力建设国际先进的第四纪年代学测试中心、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科技交流平台和研究基地,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军民融合、减灾防灾等国家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理论指导,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支撑能力。

    

     “8.28”贵州纳雍山体崩塌导致35人死亡

    

    

     专家审议重点实验室工作年报与规划等文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