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拉黑”了多少声音?(深度)
2017/3/2 洞见

    

    

    

     作者:苏而

     来源:山水君(ID: usazxlzxl)

     天上的星星为何,像地上的人群一般的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的疏远。

     01

     美国知名小提琴手琳赛 · 斯特林(Lindsey stirling)在纽约地铁里独奏了一曲《哈利路亚》(Hallelujah),粉蓝色长发、身着套衫的她,在往来的人群中倾情演奏,却从头至尾没有一个人驻足欣赏。这与她在舞台现场表演时,观众痴迷和疯狂的震撼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赛 · 斯特林(Lindsey Stirling),美国小提琴家,表演艺术家,作曲家,是首个将Dubstep和舞蹈同时融合到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家。她常常在自己纯熟的指法下伴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自己的身子,随着乐曲的高低起伏舞蹈的动作也更显张力,一颦一笑中都透露着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生命的诠释。

     她撼人心弦、至臻化境的演绎是迄今听过的最纯粹最饱满的《哈利路亚》,每一个静心聆听的人,都在她如泣如诉的曲调中,感受到了灵魂的洗涤、缱绻和重生。可是,有个问题:如果,那天,你也在地铁里经过,你,真的会,停下匆匆脚步,静静欣赏吗?

     我们没有答案。

     但,那一天,路过的行人里,没有一个人闻曲驻足。

    

     02

     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聆听;或者,我们正在慢慢失去聆听的能力;

     我想到了朋友小A。

     记得那次在小A家聊天吃饭,席间,她的先生突然想起什么事,问她道:“你收到xxx公司寄来的信了吗?”

     小A一脸茫然:“什么信?没有收到啊。”

     “没有收到你怎么也不打个电话问一下啊?”

     “什么信呢?我不知道会有信,所有没想到要打电话。”

     “你这种人就是这样,什么事都不管,也不关心。真不知道你每天都在干啥!”

     小A的脸色非常尴尬,沉着声音:“我每天干啥跟这信有关系吗?你到底想说信还是又想找茬了?”

     “跩啥啊?你啥都不懂,你还有理了?”

     接下来,就无法再听了,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吵了起来,直至后来晚餐不欢而散。

     之所以这件事印象深刻,是因为后来小A离婚了。没有外遇情变,没有婆媳冲突,只是在婚姻里不停地吵啊吵,吵到有一天,她突然地,心底冷冷地,不想再说话了,于是,她真的就再没跟他说话。

     她坐在我面前的时候,眼泪就落了下来,我看着她一直哭了半个多小时。

     她说:这么多年来,你们真的不会理解我经历着怎样的折磨,总被曲解,被责怨,且不被聆听。

     她的绝望让我很震撼,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不聆听的交流状态一直在经常反复地发生着。很多原本可以健康成长的亲密关系,都因为“不聆听”而彼此疏离,分道扬镳了。

     “不聆听”并不是没有交流,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习惯性地给对方下定义,揣测对方的目的,屏蔽对方正确的观点,以“防御”或“反击”性的言辞给对方以压力,却全然忘记了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探索彼此的思维盲点并提升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处理效率。

     “不聆听”让人受挫,并消损了原本可以在语言交流中产生的愉悦感,更限制了自身格局的拓宽和成长。

     而这样的伤害,对婚姻中的彼此尤胜。

     因此曾经有人对love的含义做出了这样的解析:

     “L” 代表Listen(聆听)

     “O” 代表Obligate(感恩)

     “V” 代表Valued(尊重)

     “E” 代表Excuse(宽恕)

     “聆听”成为感情连结中最重要的需求被彼此关注着,失去了聆听,何来“感恩”、“尊重”和“宽恕”?

    

     03

     在我们成长教育的环境里,是非常缺乏聆听能力训练的。

     殊不知,作为人际交流中最重要的输入环节,“聆听”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输出的“表述”环节。

     所谓“善言,能赢得听众;善听,能赢得朋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聆听是人们对于抽象语言信息的具象感应和加工的认知过程,其综合了注意力、反应力、记忆力等各种能力的互动与配合;善于聆听的人,明白如何迅速掌握并总结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同时能够用简洁精准的语言回应对方,鼓励深入交流的诚意和兴致,实现彼此的信任和欣赏。

     聆听,不仅仅用于语言的交流,其实在整个大自然里,那许许多多悦耳动听的声音,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那么,如何训练我们的聆听能力呢?

     在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我们经常被各种信息打搅、扰乱,于是每个人都需要在身体里建立一个过滤外来干扰的筛选机制,我们筛选掉那些不需要的、无用的信息,还有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不动听的语言文字,接着再不断拉黑那些我们不想听、不敢听或是不需要接受的信息。

     而拒绝外来音源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耳机,就如琳赛的《哈里路亚》视频里,等候地铁的整排人群,都戴着耳机,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对于外界现实的声音,置若罔闻。

     声响学家Julian Treasure在TED的演讲中提到了“音景分裂”(Schizophonia)的概念,即耳机的使用,导致了我们耳听的声音与视觉所见的景物产生了错置,我们听到的世界并不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存在。音景分裂降低了视听信息输入的整合能力,致使联想的断裂和分离,同时,耳机对听力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甚至导致器质性听觉障碍。

     Julian对于聆听能力给出了五个训练途径:

     安静(Silence)。给自己每天三分钟的时间,身处无声安静的环境中,重置和调整自己的听觉系统。

     混合器(the mixer)。身处杂音混合的环境中,仔细寻找各种不同声道和音源的声音,分辨它们。

     品味声音(Savoring)。聆听那些平凡的声音,它们可以非常有趣。那些环绕在我们周围的声音,就像一个交响乐团一般,你仔细品味,寻找你喜欢的声音。

     倾听状态(listening positions)。使用过滤器,有意识地关注某些声音,并选择它。

     关注(RASA梵文)。关注与你交谈的人,并做出合适的、积极的反应。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位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他遍寻不获,便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谁在谷仓里找到遗失的金表,奖赏100美元。

     人们面对重赏诱惑,无不卖力地在谷仓里四处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成山,还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寻一块金表如同大海捞针。人们忙到太阳下山时仍然没找到金表。他们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于是只得放弃获得100美元的奖赏。

     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努力寻找,他已整整一天没吃饭,希望在天黑之前找到金表,解决一家人的吃饭困难。天越来越黑,小孩在谷仓内坚持寻找,突然他发现一切喧闹静下来后有一个奇特的声音,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

     小孩顿时停止寻找。谷仓内更加安静,滴答声响得十分清晰。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的赏金。

     其实,提升聆听能力,就是减去源自内心的干扰,去除成见(stereotype),去除那心里的各种杂音。就如你在地铁里听到深情悠扬的演奏,不要猜测她是一个落魄的艺人、或抱怨她除了拉琴成天无所事事,更不要戴上耳机迅速拉黑她。

     也许,你正在聆听的恰是身价百万美金的琳赛 · 斯特林为你倾情奉献的灵魂乐曲。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洞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