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教子书纳入7年级语文课,仅8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
2019/1/14 21:29:12洞见出品 洞见

    

    

     作者:洞见Neo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写给年仅8岁的小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仅86个字,却向孩子道尽了一生做人的基础原则。

     我们至今读起,依然能够感受到作为父亲的诸葛武侯,智慧外衣下的那份舐犊情深。

     近两年,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度提升。

     诸葛亮的教子书被纳入人教版7年级语文课,成为中小学生必背的国学经典书目之一。

     01

     做人,立身之根本:宁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诫子书》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也是中国人极为推崇的一句座右铭。

     诸葛亮老来得子,对小儿子诸葛瞻甚是喜爱。

     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得意之情也曾溢于言表:“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诸葛瞻是个天才少年,博闻强记,触类旁通。

     但是诸葛亮却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一直很担心,随即和兄长说道:“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年少成名,在诸葛亮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聪明过早外露,容易心浮气躁,自我满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所以在家书的一开篇,他就告诫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宁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读书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

     白岩松曾经说过:“平静是真正的奢侈品。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其实这样一句话,早在2000年前,诸葛孔明便给予了我们警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诸葛亮不就是偏居于山野草庐,静以修身,才等来一个展现自己的大舞台吗?

     把心腾空,让自己有一颗闲心,不要让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欲望把心给填满。

     无论做什么,都要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你才能够不慌不忙地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02

     做人,立德之基石:节俭。

     提起三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必然有“三顾茅庐”。

     那时的孔明刚刚27岁。此前足足10年的时间,他都是在草庐中度过的。

     躬耕陇亩,自给自足,日子过得相当清贫。

     这要是放在当下的年轻人身上,不说让他们自力更生了,就是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是诸葛亮却自比于管仲、乐毅,纵然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个笑话,但是他却过得比平常人更加潇洒。

     叔本华说过: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节俭并不是要你摆脱物质,而是去追寻一种自律简单的生活,这样你才不会沦为物质的奴隶,为名利诱惑,最终丧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诸葛亮一生节俭,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自述家产时写道: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享乐,是人的本能。

     一个人在贫穷的时候能保持节俭或许正常,难的是富贵之后还能继续节俭不浪费,这样的坚守就是一种本事了。

     这也是为什么喜欢以成败论英雄的国人,会将诸葛亮捧向神坛的重要原因:

     高尚的道德,才是人生事业最大的成功。

    

     03

     做人,成才之关键:学习。

     三国时期私学盛行,后来因为小说演义的关系,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颍川书院”和“水镜山庄”。

     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门下,授业恩师除了司马徽,便是黄承彦这样举世公认的名士大家。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在旁人眼中“智近乎妖”的诸葛亮,却并非天才论的信徒,他一直认为才能是习得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真正的天才非常少,95%的人智商都差不多,个人成就主要在于后天的努力。

     诸葛亮的学习方法很特殊,他不像一般的学生那样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

     更让大家惊异的是,平日沉默寡言、喜怒从不外露的诸葛亮,竟不顾当时荆州牧刘表独尊儒术的三令五申,在夜深人静之时,如饥似渴地攻读诸子百家的著作。

     而且,诸葛亮经常在讲学的基础上,私下向老师求教更深更高的学问,比起同龄人他总能快人一步。

     于是,每逢考试或者现场作答,诸葛亮都能信手拈来,文简意明,高雅隽永。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自己的儿子年少早慧,他依然会让妻子黄月英每日严格敦促其学业的原因。

     《冰与火之歌》中有这样一句话: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04

     做人,成功之动力:立志。

     非志无以成学。

     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必定需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脚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诸葛亮告诫儿子之后,又在给自己外甥的信中写道:

     “夫志当存高远......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

     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晃,最后必然丧失那片天高地阔。

     想来最初那位蛰伏在南阳山野之中,自诩“卧龙”的年轻人,在作出那篇名传千古的《隆中对》的时候,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他会在这乱世之中,打下三分江山吧?

     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

     诸葛亮的一生,就是为了理想鞠躬尽瘁的一生。

     有人说,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是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名字。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人生就像爬山,最重要的是先给自己定一个高度,如果你只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半山腰,那你就决不可能登上山顶。

    

     05

     做人,命运之枢纽:惜时。

     历史上有一个“喂鸡求学”的典故,主人公就是少年诸葛亮。

     古时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了一只公鸡,按时鸣叫,定点喂食。

     那时候的孩子可不像现在这样,每天被花样百出的娱乐生活消磨掉大量的时光。

     诸葛亮小小年纪,也不是贪玩的性子,不想白白浪费时间,脑筋一转就想了一个鬼点子。

     他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就抓几把小米放进去,等到晌午快到的时候,就悄悄朝窗外撒一把。

     公鸡见有吃的,就顾不上啼叫,等到公鸡吃的差不多了,诸葛亮又向外扔一把,直到把口袋的小米撒完。

     一来二去,授课时间是延长了,但是司马徽也发现了公鸡不报时的诡异现象。

     经过细心观察,他终于逮住了诸葛亮这个罪魁祸首,但老先生不仅没生气,反而被小小少年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主动给这个他开起了小灶。

     也许就是从“喂鸡求学”的那一刻开始,注定了诸葛亮这个名字会永留史册。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最后的这句疾呼,道出了一位老父亲内心最大的惶恐和不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间,拥有扭转命运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条长河,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去奋斗;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会豁然开朗:原来这一生可以如此精彩。

     ▽

     武侯祠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诸葛亮培养出的不仅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诸葛瞻,也成就了诸葛家族满门英杰,世代忠烈。

     现代人到处去探索各种各样新式教育,却忘记了回头看看,老祖宗其实早就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遗产。

     一篇《诫子书》,仅8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洞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