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2022/11/27 20:20:00 洞见

    

     作者:许清欢来源:樊登读书(ID: readingclub_btfx)

     慢慢来,总会好起来。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敏感的人活得有多累?#

     在众多的吐槽与倾诉中,有一个高赞且独树一帜的回答:

     敏感的人不一定活得很累,敏感且在乎的人才是。

     原来敏感也可以恰到好处。

     我们既可以感知更多的美好,又可以避免过度的精神内耗。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为敏感镀一层钝感的膜。

     学会用20%的敏感体验生活,用80%的钝感拒绝伤害。

    

     工作中,对专业敏感,对人事钝感。

     因工作的关系,前阵子结识了一位“是呢姐”。

     “是呢姐”还是职场小白时,直属领导是一个脾气特臭、但业务能力极强的中年人。

     领导经常把下属写的材料扔进垃圾桶,还喜欢对下属犯的错误公开“处刑”,让全办公室的人都来围观学习。

     “是呢姐”初入职场、水平有限,挨骂成了家常便饭。

     但她并没有辞职,因为难过不假,进步大也是真。

     被这位领导骂走的人不在少数,只有她越骂脸皮越厚。

     通常是领导连骂带教,她一边记,一边点头:“是呢,这处就得这么改。”

     她用“是呢”缓解被骂的尴尬,也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放到不足上。

     渐渐地,领导把她当成“爱徒”看待,后来还举荐她去了更大的平台发展。

     很多人羡慕“是呢姐”的心态,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年偷偷流过的眼泪有多少。

     不是感受不到嘲笑与尴尬,只是强烈的进取之心,让她学着厚起脸皮、自我开解。

     “钝感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渡边淳一在书里的这段话,用在“是呢姐”身上再合适不过。

     她的钝感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一套应对人和事的态度。

     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天下第一的《九阳神功》有句口诀: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一个一流的高手,在菜鸟阶段追求的是“他强我更强、他横我更横”的成就感。

     但越往后修炼,就越会走向“他强任他强,他横由他横”的境界。

     钝感力的修炼也一样,一个人不可能对外界的影响完全免疫,但能主动学会为情绪做缓冲。

     像“是呢姐”一样形成一套自己的心法,以前觉得很厉害的杀招,到现在不过是一阵拂面的清风而已。

     少一些“不识珠玉”、“运气不好”的埋怨,多一些“他气我不气”、“别往心里去”的自我开解。

     让钝感保护才华,开花结果。

    

    

     生活中,对美好敏感,对恶意钝感。

     同事小琳,周末陪女儿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回来后对这位同学的妈妈赞不绝口。

     一个单亲妈妈,竟然能把日子过成诗。

     这位单亲妈妈上要赡养父母,下要包揽孩子的教育,经济上并不富裕。

     她身边很多人,觉得一个离异且生活拮据的女人,应该容颜憔悴,怨天怨地才对。

     但她爱笑、精致,每天元气满满。

     她怎么能活得这么开心?是没心没肺,还是另有猫腻?

     渐渐地,身边的同情少了,流言蜚语多了,特别是她开了直播以后,这种刺耳的声音更加多了起来。

     对于嘲笑和恶意,她一开始也会在乎,会痛苦,但最后还是学会了无视。

     小琳将她的视频一个个展示给我们看,四季、舞蹈、美食、不太优美但毫不做作的歌唱,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无法体会到生活无处不在的精彩。

     敏感,又不多愁善感,细腻,又不自寻烦恼。

     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因为钝感力的加持。

     她曾对小琳说,“能活得这么漂亮,连我自己都觉得了不起,为什么要为别人的话伤心呢?”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到:当我们在生活中遭受嫉妒、中伤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谁在嫉妒我,为什么要中伤我,为什么都想看我笑话?这时候换个角度想,被人嫉妒也好,中伤也好,恰恰证明自己有些地方比别人更突出、更优秀。

     否则怎么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呢?

     感谢这些嫉妒与讽刺吧。

     这证明自己太能干,把生活过得太好了。

     你可以在心里对这些人说,托你的福,我会更加努力的,请继续嫉妒吧!

    

    

     在婚姻中,对情绪敏感,对小事钝感。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编辑来他家谈工作,工作谈完了却没有要走的意思。

     渡边淳一询问之下,才知道这位编辑和老婆吵架了。

     原因是他老婆在用完牙膏后,没有将用完的部分压平,然后卷起来。

     夫妻俩从这件小事开始翻旧账,越吵越大声,最后他败下阵来,躲到渡边淳一这里喝起了闷酒。

     这种情形在伴侣之间很常见,想要避免,双方都得在琐事上培养“钝感”。

     丈夫每次洗碗都不刷锅?与其大吵一场,不如想想,碗刷得比上次干净;

     妻子每次下车时总是磨蹭,与其总是嘀咕,不如提醒她把东西带齐;

     丈夫总是忘了在特定的节日送礼物,与其质问还爱不爱,不如把链接甩给他,督促他下单。

     不必事事都争对错,比谁爱谁多。

     但也不能事事“迟钝”,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对方的“敏感”。

     一对夫妻有一个共同的女性朋友,丈夫总是不分场合地夸这位女性朋友会持家、懂生活。

     次数多了,妻子的心里就存了芥蒂。

     有一次妻子和这位女性朋友几乎同时发了一条朋友圈,丈夫却只给这位女性朋友点了赞。

     妻子怒不可遏,她拿着手机质问丈夫。

     丈夫解释说,只是单纯地觉得那条朋友圈有意思,让妻子不要太敏感。

     两人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争吵。

     丈夫向朋友诉说委屈,可朋友们却一边倒地支持妻子,谴责他太迟钝。

     婚姻中的钝感,要用在生活的琐事上,“心大”一点,少在乎一点。

     婚姻中的敏感,要用在对方的真心与情绪上,给予及时的回应,必要的精神支持。

     婚姻最好的样子,就是能及时表达“我心疼”,又能时时表现出“没什么大不了”。

    

    

     亲子关系中,对进步敏感,对成就钝感。

     朋友小娟是一个敏感的人,自从有了一个“学渣”儿子后,本就敏感的她有些“草木皆兵”了。

     送儿子上学,总是把头压得很低,儿子热情地和同学打招呼,她会“细心”地观察一下对方家长的眼色。

     一旦感觉对方有挑眉、撇嘴的动作,她就会拉着孩子走开,跟孩子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将来怎么办?”

     她每天都在焦虑与自卑中自我折磨,直到有一天,她和全班“倒数第二”的妈妈熟悉起来。

     这位“倒数”妈妈接送孩子时,总是和孩子“勾肩搭背”,孩子和谁打招呼,她也热情地跟着说“Hi”。

     她夸赞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哪怕孩子今天的随堂测试错了一大半。

     她也能因为孩子在规定的时间交卷而高兴不已。

     你不怕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吗?

     你不怕孩子将来埋怨你,没有在关键的时候逼他一把吗?

     敏感地觉察到他每一个改变,及时表扬;迟钝地接受他的平凡,不去看太远的将来。

     渡边淳一在书里说:

     “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让母亲觉得可爱,这种可以原谅一切的情感,正是产生钝感力的原点。”

     他学得慢,没关系,不影响他的可爱;

     他不爱社交,没关系,不影响他的可爱;

     他不喜欢我安排的业余爱好,完不成我的理想,没关系,不影响他的可爱。

     保留这种钝感力吧,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耐心,陪着他慢慢来。

     慢慢来,总会好起来。

     ▽

     听过这样一句玩笑话,有些牛人说不出哪里好,就是比谁都抗造。

     曾国藩资质平平,但这个只会打“呆仗”的小老头,最后赢了无数军事天才。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同样资质平平,但这个憨傻的小个子,最后成为了优中选优的“老A”。

     他们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能将非议、失败、嘲讽,最大程度地摒弃于心门之外。

     这种钝感力,在渡边淳一看来,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才能之一。

     点个在看,从今天起,做一个敏感而不多愁,细腻却不多疑的人吧。

     这才是一个成年人,最健康的心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洞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