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季喷嚏连连的原因竟然是这个?过敏性鼻炎!
2019/2/3 18:12:05 有医说医Online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倒春寒”、“回南天”、“花粉期”都易诱发起过敏性鼻炎。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春季花粉尘螨增多以外,中医方面认为与春季易感风邪寒邪有关,脏腑虚损,鼻窍失养,加上风邪外袭,且风为春季主气,易侵犯体表,所以春季多发过敏性鼻炎以外,也是各种过敏性皮肤疾病高发季节;说到寒邪,大家马上会想到秋冬季节,但其实在春季一样有寒邪,早晚温差比较大,室内外温差比较大,早晨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走到温度相对较低的室外,便开始喷嚏频频的一天。
过敏性鼻炎,主要会出现鼻塞鼻痒、流鼻涕(色清质稀量多)、晨起喷嚏这四个症状;长时间鼻塞不通气,引发血氧浓度减低,俗称“缺氧”,从而出现黑眼圈、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夜晚睡觉打鼻鼾等症状,鼻子不通便张口呼吸,导致牙颌面畸形-“哨牙”;如果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会影响鼻腔黏膜的生理功能,例如腺样体肥大,黏膜增生到一定程度堵塞严重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睡眠时易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这时候西医主张手术治疗,本以为一刀切除一劳永逸,但没切除的部位依旧分泌,继续切-继续分泌,到最后有可能变成空鼻症,嗅觉丧失,生活的五味,没有鼻子来闻,又怎知香甜?
由于过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统问题,因此会出现全身荨麻疹及鼻痒眼睛痒,鼻涕倒流、分泌物增多还会并发慢性咽炎、哮喘等气道敏感性并发症。
![](/asp/image.asp?m=0&w=gh_2f6bef679af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Usu1TtwIfU32Pz9xEDc0FhqEfDbuiaM5a947w2YXtalia03ZP526pjW9Up115gVqfR5gOjVibhNIYianHAnyyeS40A/640?wx_fmt=jpeg)
因此,很多年轻人因过敏性鼻炎的困扰,导致头脑不清晰,精神不集中,整天昏昏沉沉,工作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过敏性鼻炎为何反复发作?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目前还没有能够根治过敏性鼻炎的特效药,西医治疗以抗过敏和局部用药为主,现在较多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鼻喷剂及服用抗组胺药物,抑制鼻腔过敏反应,降低鼻黏膜的反应度,虽能短时间改善过敏性鼻炎各种症状,但病情易反复发作,用时缓解,不用时发作。而有医生会推荐每天用生理盐水给孩子清洗鼻腔,能清洗出鼻腔内的分泌物,有用!但是这样洗反而会加重鼻黏膜的敏感性,使黏膜更加脆弱;也有医生会推荐脱敏治疗,大自然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物质,其筛选一部分物质脱敏,还有其他部分未知物质又该如何是好?
当以上药物和方法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逐步减弱,频繁复发的病情变成了过敏性鼻炎患者最为痛苦的事情。
从中医角度来看,正所谓“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这类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肺脾肾气虚,卫气不能固护体表,抵抗外邪能力下降所致,所以许多人年轻的时候不过敏,年纪大了开始过敏,身体好的时候不过敏,风寒感冒后开始过敏,正是这个原因。因此,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除了远离过敏原、规范使用鼻喷剂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改变生活作息以及中医药调整体质!
过敏是人体对外侵的病邪作出的反应,抗过敏则是抑制人体作出这种反应,并没有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解决问题的根源。通过调整体质,正气足,卫气从源头上得到补充,固护体表,从而抵抗外邪,才能减少过敏发生。
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症下药
总方:桔梗元参汤(桔梗+元参+ 杏仁+生姜+二陈汤)
1.上热下寒:口鼻舌燥 手足不温
上热便是肺阴不足,肺腔里水分不足而导致口鼻舌燥,咽喉肿痛,但这其实是虚火,并不能一味清热,且脾肾阳虚,所以食凉便会腹痛腹泻,畏寒肢冷,鼻炎症状也会遇冷加重
治疗原则:润肺养阴 温补脾肾
肺阴虚加北沙参+麦冬+阿胶(取清燥救肺汤之义)、五味子,肾阳虚加熟附子+巴戟天+淫羊藿或合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六味地黄丸);常合并咽养咽干加荆芥+蝉蜕祛风散邪配合百合+蜂房,肺热加黄芩,常合并哮喘加麻黄、厚朴、紫苏子(苏子降气汤)、旋覆花(旋覆花汤)
2.肺脾气虚:畏风多汗易疲劳
平素易感冒易疲劳,食欲也不佳,消化功能差
治疗原则:补肺 健脾 益气
总方合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及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大枣)或加山药;若胃口不佳加陈皮、木香+砂仁醒脾行气,若消化不良加稻芽+麦芽+鸡内金消食散积
3.湿浊阻肺:流鼻涕多
有时候兼湿热体质,会有黄鼻涕
治疗原则:芳香化湿
总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加薏苡仁+五指毛桃;若寒痰加细辛+干姜+五味子(取小青龙汤之义),若湿热合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4.瘀阻型:持续的鼻塞
持续的鼻腔堵塞不通畅(鼻黏膜增生、腺样体肥大)
治疗原则:芳香开窍 活血化瘀
总方合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加桃仁+红花+三七或丹参+鳖甲+川芎
5.肺燥型:反复流鼻血 皮肤干燥
阴虚严重的话,鼻腔干燥情况会更加明显,鼻腔黏膜反复肿胀后糜烂,加上鼻痒,揉搓后出现流鼻血,并且便秘,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往往还会伴随荨麻疹
治疗原则:润肺养血
总方加温润药物;常合并荨麻疹合四物汤加白鲜皮,便秘加枳实
注意:药方仅供参考,请在中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此外,中药汤剂还可配合隔姜灸和穴位贴敷!
隔姜灸:用生姜切薄片,姜中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至穴位中,置适量艾柱放至其上,点燃,一穴烧三次,注意小心烧伤皮肤。
常灸穴位:
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俞穴: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穴: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asp/image.asp?m=0&w=gh_2f6bef679af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Usu1TtwIfU32Pz9xEDc0FhqEfDbuiaM5aXAPq66v8M67zMbpler6kdhZnevNJkIkTiaccicP3Gfeib3tXzhDsMf9LQ/640?wx_fmt=jpeg)
PS:隔姜灸可温通经络、升发阳气,也可用生姜擦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微微潮红为宜,有效改善鼻塞症状。
穴位贴敷:中药贴敷的药和三伏贴的药相同,用辛温芳香药物如白芥子、细辛、麝香等。
常贴穴位: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风门穴: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穴:下腹部,脐下3寸。
足三里穴:犊鼻(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1横指。
最后留给过敏性鼻炎患者日常生活小tip:
增强体育锻炼,少熬夜,少吃冰冻的食物和饮料,少吃鱼和海鲜。
![](/asp/image.asp?m=0&w=gh_2f6bef679af3&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Usu1TtwIfU32Pz9xEDc0FhqEfDbuiaM5aGwBmlCT3AF3X88YhLsibK3okGXW6gM0dD1t1ZYTBNH3EMczSkVzK8Wg/640?wx_fmt=jpeg)
睡觉时注意保暖上肢及背部,患者由于“上热”的原因,喜欢将胳膊放在被子外面,而上肢是手太阴肺经循行的位置,上肢受凉症状加重,因此不妨穿长袖睡衣睡觉。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有医说医Online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