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针灸异常情况处理办法
2019/6/25 21:00:00 有医说医Online

什么是针灸异常情况?
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若医者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针刺禁忌,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了解,在临床上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
晕针
在针刺治疗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
晕针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渴、大汗、大泻、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晕针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象沉细弱,血压下降,或神志不清、仆倒在地,呼吸细微,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要点:
① 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的针全部迅速起出。
② 将其扶至空气流通之处,以头低脚高体位平卧(促进静脉的回流),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③ 症状轻者可给予温开水或葡萄糖水。
④ 症状稍重者可按压水沟(人中)、内关、涌泉,或艾灸百会。
⑤ 症状严重者,经以上处理后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沉细弱者,及时配合急救处理措施,比如人工呼吸。
防患于未然:针刺前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的患者,提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患者对针灸的恐惧与顾虑;协助患者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比如卧位);若饥饿、大渴、疲劳时,应令其进食、饮水、休息后片刻再予针刺;针刺时选穴宜少,手法宜轻;随时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滞针
在行针或留针时医者感觉针下涩滞
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
患者感到疼痛的现象
滞针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时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发生此现象,留针时间过长亦有可能出现滞针现象。
处理要点:
㈠ 因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所致的情况:
① 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② 在其穴位周围皮肤运用循按法(医者用手指顺其循行经脉,在腧穴上下部轻柔循按)。
③ 或在附近再针刺一针,宣散气血,以缓解腧穴周围紧张肌肉。
㈡ 因行针手法不当,单向捻转太过所致的情况:
① 向相反方向将针捻转回。
② 同上述肌肉紧张情况处理步骤二三。
防患于未然:针刺前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提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患者对针灸的恐惧与顾虑;针刺时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以防滞针的发生。

弯针
针柄改变了进针时的方向和角度
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十分困难
患者感到十分疼痛的现象
弯针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患者在留针过程中随意改变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而发生此现象。
处理要点:
⑴ 不得再行捻转、提插等手法。
⑵ 根据弯针的程度、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① 若针柄微微弯曲,慢慢将针起出。
② 若针柄弯曲角度过大,轻微摇动针体,顺着其倾斜的方向将针起出。
③ 若针体发生多处弯曲,根据针柄倾斜方向分段慢慢向外起出,勿猛力所拔,以防造成断针。
④ 若因患者在留针过程中体位改变所致,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先体位,腧穴周围肌肉放松后再将针慢慢起出。
防患于未然:医者进针手法熟练,指力均匀;针刺前协助患者选择适当体位;针刺时避免进针过速过猛;在留针过程中叮嘱勿随意改变体位,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或压迫。
断针
在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断裂
断端部分露于皮肤之上
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的现象
断针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进针前医者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捻转、提插,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改变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及时处理而发生此现象。
处理要点:
⑴ 叮嘱勿惊慌乱动,保持原有体位,以免针体向肌肉深层陷入。
⑵ 根据针体残端的位置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
① 若针体残端尚有部分露在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其取出。
② 若针体残端与皮肤面相平或稍低,尚未见针体,可用押手拇指、食指两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皮肤,使残端暴露在体外,再用刺手持镊子将其取出。
③ 若针体残端全部没入体内,但距离皮下不远,且断针下有坚硬的组织(比如骨骼),可由针旁外面向下轻压皮肤,利用该组织将针顶出。
④ 若针体残端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无法取出,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⑤ 若针体残端在重要脏器附近,或患者有不适感觉及功能障碍,应立即采取外科手术方法处理。
防患于未然: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剔出不用;进针时若发现弯针时,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行针;针刺时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中,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针根折断时取针;行针或留针时叮嘱保持原有体位;对于滞针情况及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血肿
在出针后针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
继而皮肤呈现青紫色的情况
血肿原因:针尖刺入使皮肉受损,或刺伤周围毛细血管而发生此现象。
处理要点:
① 若轻微皮下出血,局部小块皮肤青紫,一般不必处理。
②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皮肤青紫面积大,且影响功能活动,出针后24小时之内冷敷止血,出针24小时后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防患于未然: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针刺时尽可能避开血管针刺;起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皮肤灼伤及起疱
在施灸或拔火罐过程中
因操作不当或有意为之
导致皮肤被灼伤起疱(瘢痕灸)的现象
处理要点:
① 若局部出现小水疱,注意勿擦破,任其自然吸收。
② 若水疱较大,对水疱周围皮肤严格消毒后,可用消毒的三棱针或粗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无菌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烫伤油,并以纱布包敷,每日消毒更换药膏1次,直至结痂,注意勿擦破疱皮。
③ 若使用化脓灸,在灸疮化脓期间,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感染,待其自然愈合。
④ 若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可用消炎药膏涂敷。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有医说医Online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