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的记忆 不变的情怀
2017/5/31 18:25:48雨果医生 医学科普与人文
摄影:影子传说

蔡寨乡没了,打渔张还在;从故土出来的人,情怀还在......
新世纪初蔡寨乡建制被裁撤,并入乔庄乡,年后又更名为镇。原乡地处黄河南岸,以蔡寨村为中心,周边数十里,多以姓氏家族聚集成村庄,村庄间联姻,所以百姓都是乡里乡亲,多粘亲带故,同学间如论辈分最多可相差三四辈。几年前建立的蔡寨同学微信群,拉近了大家距离,几十年没见的老同学,群里见面,表姐、小姨、小叔、小舅、老侄子、大外甥的称谓好亲切,让我远在他乡,也能体会曾经年少时,乡土蔡寨的人文气息。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岁月无情地流逝,却抹拭不去游子的故土乡情。
料峭春风拂面,杨柳絮飞,黄黄的河水漫灌过田野,散发出泥土芳香,夜晚伴随入梦的是蛙鸣,一阵阵,一声声。妈妈还坐在灯前,从不能再补的旧袜扯下完整的腕管,一针一线,缝在夹祆袖子上,埋汰鼻涕少年专供,多么伟大的爱心发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北镇黄河大桥开通,因是战备用,有部队值守。桥南头是道旭古渡口,从明洪武年间即有记载的,所以长辈们总是称黄河大桥为道旭大桥,改不过口,估计零零后的孩子们,不知道旭渡口为何物了。
那时侯的天空纯净,阴天见不到星星的夜空下,老蔡寨人回头西望,二十多公里之外,似一条点点繁星连成的长龙,大人说那是大桥上的灯光。

夏雨急来,电闪雷鸣,家家户户屋檐下摆满了接水的锅桶瓢盆。
黄河水饮用需要沉淀,运输极为不便,农家主要用来灌溉农田。因为地上河道高出平原,沙地盐碱化严重,人们习惯引用地下水多不达标,所以每个村都有一两口最甜的水井,因此雨水成了宝贵的淡水资源补充。如今作为民生工程,建了很多引黄水库,老百姓终于喝上了黄河水。
说起打渔张的地名,与道旭古渡口的历史同样久远。因黄河由此转向东北,古代的渡口所在,处河水决堤泛滥多发地,也是人们汛期严防死守的险工段。明代张氏兄弟迁来,留在附近湖泊打渔为生,成了地名的由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苏联援助下在此加固大堤,修建了引水灌溉工程,因紧靠王旺庄,老人们多称王旺庄闸口。老闸口上有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的红色大字,是时任省委书记也是大书法家舒同的手迹。
湿润但够坚硬的河滩,踩上几脚,即可化作一张半人工的天然水床,一伙人在上又蹦又跳,不亦乐乎,成了儿时夏季常玩的必备游戏。

收获在金秋,生产队的打谷场,高高堆起农作物,化作平原孩子们心里的山地畅想。躺在高高的草垛上,仰望星空,一切都那么单纯美好。
母校对面的采购站,棉花堆积如山,门外经常有卖棉大军排起的长队。
一年级的时候,枯水期到闸门附近玩耍,有人发现铁闸的边框是橡胶软垫,于是割几小块做橡皮,传入老师耳中,大家被严肃批评教育了一翻,破坏公共财物,严重的要坐牢的,于是像惹了大祸,保证再也不敢。
八十年代初国家又建了高大帅气的新闸,作为七零后,通火车的事发生在记忆之前,少年的脑海中仅剩被遗弃的铁轨。在新世纪划作森林公园之前,闸口最为繁荣的时刻,就在工程建设的那几年间。工地上旌旗飘扬,上千民工忙得碌着,南岸生活区则是车水马龙,为一线的工人们提供后勤保障。邻居也趁机开了间杂贷铺,发了笔小财。
大桥下的凌汛
俗称乔庄乡王旺庄闸口,实则离渠首闸门最近的是蔡寨乡的东冯村,村北黄河大堤上有一巨大柳树,根部分出五六枝一搂多粗的树杆,经历过大炼钢铁的时代,在当时植被稀缺的黄灌区,如此大树没被砍掉实属罕见。我们邻村的小伙伴常到此一游,遇见东冯村的孩子们也会发生对峙,这可是他们的地盘,矛盾激化时,双方互扔坷垃,一种黄河水土干结形成的土块,打到身上即碎,一般无大伤害,但也偶有不知谁家的孩子被砖头砸破了头。

老柳树残骸新枝芽
冬天窗外寒风凛冽,教室里同学们一起跺起冻麻的双脚,声如雷动。初中放寒假了,扛着自家的板凳,回家路上,西北风夹带黄河滩区来的细砂,打在脸上,只顾低头走路,睁眼已见不到往日傍晚村庄上空的缈秒炊烟,只有漫天的沙尘。推门进屋的一刻,我冻得哭出了声。
那时大河沿岸,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树,能防风固沙,树多了沙尘天气自然就少些。尽管当下又多了树木抵挡不了的?,一种现代工业文明的附加产品。但是,打渔张森林公园却成为一个白天可以深呼吸、夜晚可以数星星的度假胜地。
三十多年前,妈妈站在门口,望着为梦想出走的少年背影,眼含热泪。走吧,孩子,去到属于你的远方,会有你自己的家。
如今,在外漂泊半生的游子,早已完成妈妈的夙愿。
老蔡寨的故土乡情,老闸口的大河景致,深深烙印在每个老蔡寨人的记忆里。
踏遍大江南北,身份证几经更迭,股子里故乡的印迹,将伴随我们一生。
到了心中不再有梦年纪,望洗尽风尘,退去铅华,穿越时光,回归故里时,依然是那个匆匆的莽撞少年。

蔡寨乡没了,打渔张还在;从那里出来的人啊,乡土情怀一直都在......
打渔张,我梦魂萦牵的地方......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医学科普与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