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与碱的调节,你是否达到了平衡?专业医学科普之养生篇
2017/6/10 9:17:05雨果医生 医学科普与人文
(友情提示:阅读此文耗时3—5分钟)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把人体所处环境分为以下三种。

体外环境:人体表之外的环境。
体内环境:广义的人体内环境。人体许多系统的器官呈囊袋或管道状,以便内空间发挥日常生理代谢等功能。比如整个消化道中间膨大、有入口和出口,泌尿、生殖或呼吸器官则分别只用一个出入口。
内环境:生物医学专业术语。指组成人体的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液和组织间液构成,分别占成人体重的5%、15%。此狭义内环境PH值的正常范围是7.35-7.45,在酸碱平衡调节中起关键作用,中性标准为7,所以偏小小的碱性。
细胞内环境:是指细胞膜以内的环境,有细胞核,细胞浆或细胞内液以及漂浮其中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等。细胞内液占体重的35-40%,参与酸碱平衡调节作用不大。
↑CO2+H2O≒H2CO3≒H++ H CO3-,是中学化学知识。空气中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这种不稳定的弱酸又极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要轻视这个小公式,它可是人体代谢中最基本酸碱调节方式。
常见伪科学的认识:氧化,老化,衰老,变质,腐败,坏死,死亡,在人们潜意识中,这些词汇之间密切联系,这本是自然界有机体演变过程,有规律可循。而还原,新鲜,保质,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等词汇,多来自人们的主观愿望,逆生长不会发生,现实中任何努力都是徒劳,除非时光倒流能够实现。
人体参与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调节的两个系统:呼吸和泌尿。
呼吸系统基本功能结构单元是肺泡,血液流过时,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摄取氧气,同时血液中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排出。↑CO2+H2O≒H2CO3,呼吸运动调节酸碱平衡,就是通过改变呼吸的频率及气体量,从而改变内环境H2CO3/H CO3-比值,达到调节PH的目的。
泌尿系统基本功能结构为肾单位,血液经此,滤出为尿液的混合性代谢产物,尿pH值为4.6~8.0,平均为6.0,即正常尿液呈现弱酸性。可以说人体生理代谢状态下,事实上在不断排酸。而影响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调节机制,也是主要通过H2CO3/H CO3-排泄的变化实现。
在呼吸、泌尿系统的协同调节下,内环境体液酸碱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偶在某些疾病状态下,两大系统功能不足以代偿时,天平倾斜,才会出现异常的酸碱失衡,情况足够严重时才需要医学措施干预。
大致查阅近几年网络有关酸碱平衡的文章,作者看来,医学部分的太专业,常人不易读懂,又不涉及日常饮食。而有关养生方面,也就是联系到日常起居,饮食及舟车劳顿等生活习惯的,虽有打着营养学家研究成果的幌子,﹂诸如生于碱性,死于酸性﹁,误导群众认知也就罢了,毕竟看的人不多,谈不上什么社会危害。但是,最终以推销某种保健品或有偿讲座服务为目的,更似明目张胆的招摇撞骗。
﹂生于碱,死于酸﹁?!殊不知人体许多器官内为酸性环境,比如酸性胃液有很强的消化杀菌作用,强到能溶解部分金属,杀死食物内90%以上的细菌;肺在呼出酸性气体、肾在排除酸性尿液。
作者给合以上的基本化学及生理知识,举例揭示几处常见虚假科普的硬伤所在,引导合理认知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1.衡量饮食酸碱性的是其本身PH值,而非其代谢产物PH值,因为三大营养物质,即碳水化合物也统称糖、脂肪和蛋白质,它们最终代谢产物为酸性排泄物,比如最常见的二氧化碳,尿液等。
2.很多文章把糖、蛋白质和脂肪列入酸性食物,而把绝大多数瓜果蔬莱列入碱性食物,根据是其代谢产物的酸碱性,把酸碱食物的量按1:4比例,这是不合适的。均衡膳食必需以三大营养物质为主,比如出现糖代谢(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时,要格按照比例,执行大致5:3:2的标准,人以糖为最主要能量来源,不能更改,糖尿病不是例外。
3.瓜果蔬菜成不了主食,不信的坚持一个月看看,按图中误导的酸碱食物1:4比例,看看会不会饿半死还是减肥。碳水化合物主要负责提供能量,蛋白质和脂肪主要提供组织结构的建筑材料,人体内虽有蛋白质和脂肪转化为糖的异生途径,但多是不备之需,平时摄入糖还是主要靠淀粉(小麦和大米)来供能,如不吃淀粉,靠吃蛋白质和脂肪再于体内转化为糖功能,岂不是又增加了人体负担,又增加了经济负担。有人说土豆地瓜富含淀粉,那就连吃一个月看看,受得了的作为主食也不是不可以。
4.平常饮食,个人喜好,口味不同,有人喜酸,有人喜碱,但都在人体正常调节范围内。习惯性地常饮碱性水,如在饮水中加入小苏打,到胃内即被相应增加的胃酸中和,并不能帮助酸碱的平衡调节。人体内环境体液7.35-7.45的正常范围,理想饮用水的PH应接近此,这样尽量减轻代谢负担。但机体剧烈运动或高代谢状态,体内富蓄积过多酸性代谢产物,此时增加碱性饮料或许有益。
5.碳酸饮料主要危害来自高糖,其内高压溶入的↑CO2+H2O≒H2CO3,可被打嗝排出,吸收入血的部分又可被肺呼出,饮用可增加运动后的爽快感,对酸碱不会有多大影响。
6.人类起源进化百万年,哺乳动物则更早。一日三餐,适量运动,日出而作,入夜而息,万千年来形成的自然规律。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把喝出来的病喝回去是两本已出版的书,看了书名我就不屑其内容了。靠改变饮食习惯来治病,来调节酸碱度,言过其实了。人体疾病状态下,酸中毒比碱中毒更常见,也更易通过医疗措施纠正。
7.常见人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弱的水溶性有机酸。更可笑的是,有把食醋(主要成分是乙酸)列入碱性饮食。

人类与环境,适应与改造,孰重孰轻还真是个问题。杞人忧天,刻意注重平时饮食起居及劳作的细节,用来调节人体的酸碱状态,无限放大其延年益寿的所谓养生功效,似‘绿豆汤能治百病’,有害无益。
养成适当适量的饮食与作息习惯,不乏刺激,不走极端,不近极限,方乃养生的中庸之道。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准备推出:颠覆唯物主义论?科学已经发展到逆天?吃瓜的医学教授这么看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为派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近几十年来,量子纠缠与量子传输的理论逐步得到验证或实现、引力波已被第三次观察到,加上还没有得到验证或观测的暗物质、暗能量理论,上世纪初兴起量子力学及相关科学发展到今天,相对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传统哲学认知,是彻底颠覆后的推到重来,还是跨越式桥梁沟通,吃瓜医学教授有了些看法,敬请期待。
支持原创,为病人解惑,发同行心声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阅读号
雨果医生的科普与人文

欢迎转载,不须征得作者同意
已开通留言功能,期待专业外朋友参与
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科普与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