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
2018/1/7 11:16:43雨果医生 医学科普与人文
置管是临床医学诊断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操作,比如将胃管插入胃腔、尿管置入膀胱等,但要把特制的管子置入比较深的中心静脉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中心静脉是指距离心脏较近的大静脉,主要有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也是重要的静脉通路,其压力测定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在麻醉手术中以及急救病人时,中心静脉导管将会成为一根救命的导管,如遇外周静脉不能满足输液条件,中心静脉将成为唯一的静脉药物及液体通路。
Seldinger技术是一种全科性的操作,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经皮血管置入过程中,1953年由瑞典学者Seldinger首先提出,之后1974年由Driscoll提出Seldinger 技术改良,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损伤小。即用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回抽血液证实已进入管腔,再引入导丝,拔出穿刺针,经置入血管腔内的导丝引入导管。

早年报考外科学博士,我选择了临床型,为的是获得更多的操作机会,临床博士有半年住院总医师的任务,只要是用心做,学习锻炼的任务还是不少的,其中之一就是负责其它科室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当然要除外麻醉科、以及其它介入相关科室,因为这是他们的强项。
以前血管介入科室的发展还远没有如今这么强大,普通外科较早开展完全肠外营养需要中央静脉置管,有一定的临床基础,所以理所当然地承担院的相关任务。其实在当住院总之前,我已经单独进行了多例中央静脉穿刺置管,而且都是一次成功,自信心也逐渐树立了起来。
时任住院总医师是个漂亮的女孩子,性格却有些泼辣,很多选做外科的女性都有些过人之处,她也不例外,今天来说就是带有很多女汉子的特质。工作中我常打交道,记得有次我们在深夜做一台急诊,病人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因急性胃溃疡大出血导致休克。术中处理与溃疡粘连的网膜时,一支小动脉断裂,压力很高的血液瞬间喷到我的脸上,当时大家都有些手忙脚乱,气氛一下子紧张的凝固起来,可能都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紧急情况,也许是没有资格更老的上级医生在场,需要自己面对时的慌乱是在所难免的,好在片刻的犹豫之后我用手指捏住了出血点,之后大家才慢慢放下悬着的一颗心,处理好出血,并接下来顺利完成胃大部切除的手术。
台下护士帮忙擦拭脸上的血迹,“病人的血很稀!”我在术中已感觉到,护士擦拭我的眼角已感觉不到丝毫的粘稠感。
“刚刚急查的血红蛋白含量是30G/100ML,”麻醉师答道。
要知道正常成人的血红蛋白含量下限是110-120G/100ML,这让我更深刻体会到时维持体循的重要性,液体量不足导致生命之忧的休克就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先前备有输注鲜血送到之前,麻醉师通过快速给病人输注晶体和胶体,维持了病人的有效循环液容量,使器官组织得到最低限度的灌注,而病人不致于发生循环衰竭,等到红细胞输入之后血液的携氧能力会得到时进一步改善,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在急诊室已给病人预置了深静脉导管,保障了紧急时刻的快速直接诉静脉通路。
有一支基督教非传统教派的教义中规定,信徒不献血也不接受异体全血输血。而近年有报道血红蛋白含量降到10G/100ML,病人因教徒身份而拒绝输血,但是医生仍然抢救成功,重要原因所在就是阻止了出血,同时通过输液维持了有效循环。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输液是何等重要,但总有一些医生把输血看得比输液还重要,在他们眼中只有输血,才能救命,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观念如此顽固真是难以让人理解!
出于对我的信任,老总的后半段让我多次代她做静脉穿刺,原本是满怀信心的,我在自己科室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多例,却不料科室外会诊的第一例就出现了新状况。记得病人很瘦,为了让置管能尽量长时间的保留,我选择了穿刺右锁骨下静脉,因为这里位置固定,且穿刺针道经过肌肉。
我按部就班,摆好病人体位,平卧右肩下用小枕垫高,头部偏向左侧。做好局麻,穿刺针进入,顺利抽到回血;再引入导丝,拔出穿刺针,经置入血管腔内的导丝引入导管,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不免有些洋洋得意起来,直到接上输液后,感觉输液管的液体有波动,放低输液瓶子后波动更加明显,一下又紧张起来,好多念头在脑海一一闪现,最终断定穿刺管进入锁骨下动脉,于是拔除管子,局部压迫,好在由于发现及时,病人瘦压迫效果确切,没有出现血肿。然后再次调整穿刺角度,在较浅的层面完成了穿刺置管,之后心中还有些忐忑不安,于是又自行压迫了十分钟。
这些小意外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确实让我开始警觉到要慎重对等待每一次的穿刺,于是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还结合自己之后的经验体会写了一篇论文,可惜没有投稿发表,由于保存的软盘破坏而丢失,那可是我写的第一篇与外科操作相关的论文。
之后的日子里,我完成了大量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其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例是一位皮肤科的病人,由于严重的药疹遍布全身,几乎找不到一块好的皮肤,外周静脉输液困难。经我会诊后成功地建立了中心静脉通路,病人一个月后治愈出院,他的主治医生还特地表达了谢意。
穿刺的危险及意外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做得多了当然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其中大部分是下级医生盲目操作失败,又中途求助,我也总结出此时要适刻而止,多次穿刺导致皮下积血,静脉受到压迫位置发生改变,难度增加,继续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血胸或气胸,更换穿刺部位是一个选择。见到那么多因为穿刺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我总结出很多的体会并用于改进避免穿刺的风险,比如先用更细的针穿刺定位;原想设计成套装置让粗的穿刺针沿细针置入,但很多技术难点始终无法解决。
科技发展到今天,小型便携式B超机引导的广泛应用,让穿刺变得更精准、更安全,有如此精确的定位雷达,我原先的设计理念似乎成了多余,当然很多医生为追求高效而仍然选择盲穿。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医学科普与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