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37亿到216亿,国采报量及最高有效申报价决定了规模缩水?
2023/3/4 21:02:08 医药云端工作室

    

     数据图表来源:药筛

     文:点苍鹤

     3月2日,国家联采办正式发出第八批药品集采公告及采购文件,共40个品种纳入此次集采。我们根据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最高有效申报价,计算出首年约定采购金额约为216亿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22亿排在首位,左氨氯地平排在第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排在第三。报量与存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报量是个问题这40个集采品种,据药筛统计,2021年等级医院销售金额约为337亿元(各品种排名见图2),而报量形成的首年约定采购金额为216亿,总体看,报量在存量的基础上几乎打了64折。其次,在各省报量方面,江苏报量排在首位,广东排在第四,有点出乎意外。广东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规模都是第一,但这个报量,似乎可以看出普遍存在的医院报量乏力。广东省内的医疗机构从2014年开始,就采用报量的方式汇总订单在省平台上与生产企业议价,这是带量采购的最早“雏形”。经过这么多年的政策推动和采购,医疗机构对报量早就灵活把握,娴熟运用政策。好多医院普遍认为,报量报多了到最后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医院受制于很多政策,包括但不限于:集采、DRG/DIP、结余留用、国谈、基药1+X,以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都是医院不得不左右权衡的事。医院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受制于各种约束条件,要想使这个复杂体系能够运行下去(还得高质量发展),该加强的要加强,该完善的要完善,但不大可能所有事情都投入同样的资源,消极应对有时也是一种无奈。如果不把报量作为一个考核指标纳入相关考核,医疗机构未来的报量积极性还是不会提升。而报量不乐观,厂家参与集采的积极性会相应打折。然而,公立医疗机构不是商业性质的超市、菜市场,不可能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完成所谓的“任务量”,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业也不可能像商业领域那样要求甚至压“销售任务”给非营利性质的公立医疗机构。因此,如何制定一个报量的规则,从上到下都是个难题。最高有效申报价是如何形成的?此外,这40个品种从报量及存量两个维度,分别看排名,各品种的排名都不尽相同,原因有些复杂,但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在报量、以及最高有效申报价两个因素。除了医院报量乏力外,国采的最高有效申报价的形成方式至今是个谜。究竟是采用加权平均计算出来?还是采集全国最低价?抑或医保“可承受”的价格?不得而知。但这个价格因素,对一些厂家而言非常关键,由于这仅仅是个“限价”就已经有了一些调整,集采要中选还会大幅度降价,企业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积极参与或放弃。第八批国采在规则方面的创新国家药品集采到今天已经进入第八批,每一批次,我们都能看到规则在不停迭代更新,整体上集采方案更加成熟稳健。比如此次集采,采购周期全部产品从之前1-3年到2025年12月31日,稳定了厂家的销售预期和供应预期,间接带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对新纳入的产品及剂型,例如肝素,采取了一些对冲供应风险的规则(如采购比例、一供二备、第二备供1.5倍价格限制);对即配型粉液双室袋,将其与医保目录准入相挂钩,在政策上打通了集采与国谈的桥梁,这些无疑是政策层面的创新。不过,在报量和最高有效申报价方面,则显得有些政策滞后或透明度稍逊,估计在后续的集采项目中将不断优化和调整。

     以下数据图表来自“药筛”图1:第八批集采报量首年采购金额计算基数产品排名(单位:万元)

    图2:第八批集采品种2021年等级医院销售金额(单位:元)

    图三:第八批集采报量首年采购金额计算基数地区排名(单位:万元)

    新版医保药品(含国谈、竞价品种)各省纷纷落地,要抓住1-3个月内开药事会的黄金窗口期,企业如何顺应政策落地?如何把握进院机会?可参加4月1日-2日在广州举办的公开课《准入驱动下的落地策略及KA能力进阶》你将获得对政策、市场的准确认知以及能力的系统提升

    

     微信不断修改推送规则,为了不错过重要内容,你只需点“在看”或者分享出去即可,收藏本公众号就不会失联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药云端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