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杨绛走了,「我们仨」天上见
2016/5/25 十点读书

    

    

     ◆◆ ◆

     文 | 十点君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英国诗人兰德

     今天凌晨,105岁的杨绛先生在北京去世。

     这位见证了百年岁月动荡的奇女子,作家、翻译家、剧作家,钱钟书的妻子,一颗高贵、明朗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回家了”。

     在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中,林徽因有才情,张爱玲冷傲,萧红真实,对比之下,杨绛的名气与特质始终不曾过于耀目。然而到了夕阳之年,当她一生赖以支撑的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她再次迸发了创作的巅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散文逐渐让大众认识了她。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才女;一个把丈夫的价值看的比自己重,为支持丈夫创作,心甘情愿做“灶下婢”的大家闺秀;一个面对人生的困苦总是能以乐观、豁达心态面对的女性……

     一百年无情而漫长,而她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

    

     百岁高龄,到达创作巅峰

     1911年7月17日,闻名江浙的大律师杨荫杭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女儿,给她取名季康。

     在父母的关爱,姐妹的嬉闹中,季康渐渐长大,成了聪颖好学,个性活泼顽皮的孩子,她尤其喜爱读书,父亲因此对她特别钟爱。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少女时,她已是学校的笔杆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读大学时,就精通了英文、法文。虽不是典型的美女,但气质特别,才情突出,追求者甚众。

     杨家是那个时代的开明家庭,一直支持女儿们读书求学。1928年,杨绛高中毕业,她很想考清华大学,但刚好此年不到上海招生,只好作罢。为了开阔视野,活泼思想,父母师长亲友都认为男女同学胜于女校,于是后来杨绛去了苏州东吴大学求学。

     21岁时,她放弃已经考取的燕京大学,去清华大学当旁听生。1933年,考入了清华的研究生院。

     作为极富才情的文化大家,杨绛先生的创作履历贯穿了她的一生。

     年轻时便已享誉京华,写出“杨绛最好”,朱自清、李健吾、沈从文、费孝通都曾不吝赞美之情。

     1940年代,她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在北京享有名气,钱钟书在文化圈里则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

     及至中晚年,她的重心转向翻译,翻译的《唐吉坷德》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售出了一百多万,还曾被邓小平作为礼物送给西班牙国王。

     到了晚年,《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的边上》等散文出版,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以百岁高龄,却达到创作生涯顶点。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一次与朋友的相会中,杨绛邂逅此后相伴一生的爱人钱钟书。她后来回忆这次相遇说,“偶然相逢,却好像姻缘前定,我们都很珍重那第一次见面,因为我和他相见之前,从没有和任何人谈过恋爱。”

     虽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都彼此难忘。第二次见面,两人便确立了对彼此的好感。之后,鸿雁传书,谈书聊音乐,等到回过神来已陷入爱河。

     1935年,钱钟书考取了庚子留学奖金,准备赴英留学。她毅然放弃清华未完成的学业,搬好自费留学手续,陪着钟书去英国。出国前,两人在苏州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满腹经纶的才子钱钟书,在生活上却出奇的笨手笨脚。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

     婚后的杨绛,包揽了生活中的一切杂事,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学习之余,做饭缝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但她心中没有一点不愿意。因为她爱丈夫,胜过自己。她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

    

     “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以,当钱钟书说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很支持,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杨绛辞掉女佣,心甘情愿做“灶下婢”。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

     以至于心疼女儿的父亲不免有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钱钟书的婶婶夸杨绛:“季康啊,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是痴人有痴福。”

     钱钟书呢,知道杨绛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陪她同去小菜场。怕杨绛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

     1993年开始,钱钟书连续生病住院,动手术,几乎全部由杨绛照顾。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两人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除去精神上的压力,她还得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当时钱钟书已经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的羹汤几乎不能吃。于是杨绛就自己来做,果汁蔬菜汁,炖各种汤,鸡胸肉要挑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她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去世。她独自一人居住在北京,曾经三个人的家。不能在现实中与他们一起过日子,于是就不断地回忆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在对丈夫和女儿的怀念中,写下了《我们仨》,浓厚深情的文字让人动容。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上门时,她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钟书的手稿。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夫妇,主动修好两家关系。自家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钱钟书总是第一时间拿起木棍便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阻止,说“打猫得看主人脸”。

     她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的润滑剂。

     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面对苦难,内心强大的像海洋

     杨绛的一生,其实经历了很多动荡和磨难,从解放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到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她都以难以想象的坚忍和平和,富有尊严地过着面对着暴风骤雨般的苦难。

    

     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她在公交车上痛斥过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以高贵的勇气震慑住了后者,幸而无事。

     1966年时,夫妻俩成了“牛鬼蛇神”,被整的苦不堪言。她被造反派剪了阴阳头,结果她戴上自制的假发,第二天又笑眯眯地出门。

     分配给杨绛的任务是洗厕所,她把女厕所的地擦得干干净净,毫无秽气,闲时甚至在里面看书,还乐得无人打扰。

     1969年底到1972年春,她被分配到河南“五七干校”生活,此时她已经60岁了,她被分配的任务是种菜。但她也没有讨厌这个劳动,利用看管菜园的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后来有一期下放的人回忆说,当时看不出来她忧郁或悲愤,因为她总是笑嘻嘻的。

     大难过后,她把这段经历写成《干校六记》,仿照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那个时期,很多人都写过下放的经历,生活困难、劳动辛苦,曾经的专业知识和理想得不到施展是普遍的遭遇。然而,杨绛的文字别有一番味道,胡乔木评价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她身上有一股奇特的韧劲,尤其是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时,总是让人感叹她的生命力坚强。

     安稳的日子过了20年。

     在爱女和丈夫陆续去世后,虽然有过迷茫,伤心,但也未曾堕落,减少对生活的渴望。她一人,在一家三口住过的普通小区里,再没搬离过。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

    

     钱钟书去世后,留下了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 7 万余页,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11年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面世。

     来到100岁,尽管已走到人生边上,她还继续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96岁出版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文字有着初生婴儿的纯真,从容坦然。

     面对遮天蔽日的苦难,日复一日的羞辱,日甚一日的绝望,她不动声色地坚强,润物无声地反抗,内心强大得像海洋。

     十点君说

     微信有了新功能,可以将我们十点读书公众号置顶了噢~在后台回复“置顶”,十点君教你怎么做!

     我们十点读书的新书《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已经正式上架啦!应该已经有小伙伴收到书了吧!不知各位是否满意呢?关于这本书,十点君可是诚意满满呢~在这本书里,有20位知名作家原创故事,时光静谧,次第花开,无论是激情奋斗,还是温柔相爱,都在本书中徐徐道来。期待与每一个美好的你相遇,用美丽的心情与安静的时光重逢。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我们的新书哦~

    

    

     本文为十点读书原创,其他公众号若要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白名单。

     十点读书招人啦!

     我们需要内容主编、公众号编辑、平面设计、电商总监、课程总监、广告总监、出版编辑,我们公司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如果你对这些职位感兴趣,就快快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期待你的加入!

    

     十点读书关注微信号:duhaoshu 可评论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祝好梦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查看十点读书招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十点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