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收集“疯子”进村,偷走南宋村落,打造成故乡模样
2016/8/12 十点读书

    

    

     ◆◆ ◆

     文 | 雷虎 摄影 | 阮传菊

    

     有些人,

     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并遵循这种声音而活,

     这种人,

     不是疯子就是传说。

     看着开着越野车风驰电掣的她,

     我想起电影《燃情岁月》开篇的话。

    

     乡村生活,有阳光与暗黑两面。

     别人只关心自己的诗酒田园,

     让乡居永远风月无边;

     她却试图关注村庄的现实世界,

     在这里推行自己理想中的“手工的村落”。

     现在的中国遍地都是乡建实验田。

     你真以为你是光明使者,

     不是这场乡村实验中的被实验者?

    

     故事的主人公叫郑芬兰,

     我关注到她是因为我们都关注相同的事:

     旅行、乡村以及手工。

    

     30岁那年,

     在一次驴行借宿时,

     她看到借宿的老奶奶正在织布,

     平静的心就起了涟漪:

     14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了一万把梭。

    

     收梭只是疯魔的开始:

     她开始收集各种“疯子”,

     聚集到一个南宋古村落中。

     一群“疯子”进古村,

     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画面太乱我不敢想。

     要理清头绪就得打开月光宝盒穿越到14年前。

    

     14年前,

     她还是只仗剑走天涯的疯驴。

     这一年,

     她徒步至贵州深山中一个小村庄,

     在一位老奶奶家院子里扎营。

    

     晚上被“吱嘎”的声音吵醒,

     睁开眼睛,

     看见老奶奶坐在窗户前的织机前织布,

     脚踩踏板,手上飞梭,

     一盏煤油灯忽明忽暗,

     眼前的画面如梦似幻。

    

     郑芬兰仿佛回到童年,

     在老家的小木屋中,

     妈妈用织机声和溪水伴奏,

     给自己唱催眠曲。

    

     “那时,我已经从老家出来很久,

     老家织土布的传统也断了。

     童年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已丧失,

     而这梭子却把童年记忆织完整了!”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梭子形状迥异,

     但是对女人意义却是一样的!”

     老奶奶的话让郑芬兰想起母亲曾说过,

     家里的梭子也是外婆给她的嫁妆。

     这让她对这梭子更亲近、更想拥有。

    

     梭里有郑芬兰的童年,想买;

     梭却是老奶奶的嫁妆,不卖。

     她依依不舍地离开,暮然回首,

     老奶奶挥手召唤,

     给了她陪伴了几十年的嫁妆。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

     有些东西,

     真的不是用钱能买来的。

     有些东西,

     如果失去就真的很难找再回来!”

    

     她是位“心动就行走,说走就走”的驴友。

     当开始收藏梭子后,

     就变成了见梭就穿梭的“梭驴”。

    

     每收一把梭子,

     都做好梭子的大数据:

     收自什么地方,是用何材质,收自何人?

     用在哪种织机上,是织什么织物的……

    

     因为每一把梭子,都是一个化石,

     它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

     一段历史的见证。

    

     梭子是织布的重要工具,

     正是靠着梭子来回穿梭,

     丝线才能最终被牵起,

     最终凝结成布。

    

     一把梭子,

     不仅仅是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

     更是连接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网络。

     因而持续不断寻找失落在各地的梭子,

     就是一个寻找失落的世界的过程。

    

     但这个世界终究失落了:

     二十年前,

     郑芬兰离开家乡磐安来杭州上大学,

     家乡的手工土布就在机械布的进攻中沦陷了,

     大量的梭子都被当成柴火烧了,

     母女之间用织梭传家的传统也丧失了。

    

     母亲是土布纺织技艺能手,

     她也女承母业,

     变成了杭州最年轻的土布传承人。

     在杭州开办了一家土布主题体验馆——小巷三寻。

     试图用失落的技艺寻找失落的记忆。

    

     织布,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技能,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方式。

     跟着母亲学织布的时光,

     不仅学会了织布的技能,

     更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和对生活的态度。

    

     但传统的土布毕竟是历史,

     外婆传下来的织机,母亲传下来的梭,

     是好东西,

     但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要想让织布重新融入生活,

     首先要对笨重的织机加以改进。

     新式的织机很宜家,

     简洁轻便还可以折叠。

    

     最重要的是上手快,

     小学生学十分钟,

     就可织得像模像样,

     织机,

     可以成为居家备必游戏机。

    

     机械布产生后,

     日常布匹用手工织已经失去了意义。

     手工布重新传承下去,

     就要找出它们“活在当下”的意义。

    

     一家人一起织布,

     把织布变成了亲子活动;

     自己织鞋带、给亲近的人亲手织围巾,

     赋予了手工布新的情感、文化内涵……

     织布,可以化身城市生活新时尚。

     手工在城市开始流行。

    

     但在它的原住地乡村呢?

     所有的乡村都在老去,

     所有人的的故乡都在远去。

     这对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说,

     是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因为乡村的美好,

     只有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才能体会。

    

    

     老家金华磐安那个名叫川二的小山村,

     木屋拆了,织机烧了,

     儿时的记忆不在了。

     还好邻村那个名为榉溪的村庄,

     还依稀保留着儿时的模样。

    

     这藏在浙南深山中的小村庄,

     是曲阜孔氏随南宋皇室南迁后繁衍的村落,

     居然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孔府家庙,

     还保存着完好的家祭之风。

    

     但城镇化大潮来袭,

     村庄批量迷失,

     宗祠不复存在,手艺后继无人。

     榉溪村也不例外。

    

     榉溪村有19座保存完好的三合院。

     这座名为九思堂的老宅,

     人丁最兴旺时,

     曾经住过15户,50多人

     但如今已经人去楼空。

    

     清代的老宅每下一场雨,

     墙壁上就褪下一层泥,

     古老的织机已经荒废很多年。

    

     但这村子有一条绕村流动的小溪,

     有保存完好的老宅,

     还能看到老奶奶搬着小板凳坐在溪水边,

     边晒太阳边织花带,

     小时候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

    

     为什么中国农村,

     有基督、天主、佛、道等那么多宗教?

     不是大家信仰虔诚,是空巢太普遍。

    

     “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呢?”

     就如同14年前收梭一样,

     心动就行动。

     她开始了在杭州城和榉溪村“穿梭”的生活:

     一半时间在杭州讨生活,

     一半时间在榉溪村打造心中的理想国。

     ——“手工的村落”:

    

    

     在这个村庄重新引入手工,

     让老人们劳动产生价值。

     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重新回归集体生活,

     互相依偎取暖。

    

     古老的纺机,

     从阁楼上重新搬出。

    

     理线的支架,

     重新在堂屋里支起。

    

     笨重的织机,

     重新在织房里“吱嘎”作响。

    

     虽然在这儿的依然是老弱病残,

     但这些老邻居们终于

     以手工之名重聚集一堂。

     老宅虽然远不如以前新旺,

     但终究慢慢恢复了生机。

    

     但乡建不是做慈善,

     从民国时的晏阳初到新时期的碧山,

     各种乡建思潮把乡村变成了实验田。

     榉溪是否也将变成小白鼠。

     “手工的村落”如何落地?

     清代的织房,古老的织机,年迈的织女?

     文艺青年会为文艺叫好,

     但市场不会为情怀买单。

    

     有人提议将“九思堂”改成民宿,

     郑芬兰坚决抵制。

     因为以旅游为导向的民宿,

     为了迎合城里人的口味,

     为了“颜值”而引入了过多设计,

     已经让村庄变成了四不像。

    

     “不依靠旅游,

     激活乡村原有的产业

     村庄能够自然生长,

     但村庄人心的修复却比其他任何工作都难。”

     因为村民们已经对村庄失去信心,

     不相信传统的手工产业能够解决他们的生计。

    

     那就先用实际行动,做出点成绩来:

     先在村庄引进改进过的织机,

     新式的织机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让不做织女很多年的老人重新闪亮登场。

    

     从全球招募各种有乡村情结的“疯子”进村:

     有创意的布艺达人,

     带领村中妇女们编制出,

     既有榉溪特色又符合城市品味的精美锦带。

    

     有技艺卓绝的竹艺高手,

     开发榉溪村的竹山,

     研发系列竹手工艺品。

     甚至开展跨界合作,让竹与布对话。

     以往的乡村“男耕女织”,

     郑芬兰希望手工的村落

     ——男竹女红。

     ……

    

    

     村里背孩子用的花带,

     每位留守妇女都会织。

     但现在已经不再实用,

     那就重新设计来做相机背带。

     这村庄是孔子后裔聚集地,

     相机花带上织"仁孝礼智信",

     以示不忘本。

    

    

     手工的村落要落地,

     乡村琐碎千头万缕,

     比以前收一把梭就走人要难得多。

    

     郑芬兰希望有那么一天,

     她再到这村庄时,

     能静静地坐在门槛上,

     啥事也不做,

     啃着新出锅的玉米,

     听老人们织布,

     看着眼前的竹山。

    

     然而,

     这一天比想象中要遥远,

     甚至只能存在儿时的记忆里。

    

     两年前,我回到故乡时曾经信心满怀:

     我希望做个乡村观察者,

     完成一部名为《村族艺》的田野调查。

     在过去六年的手艺寻访中,

     我们发现村庄、宗族、手艺是个有机体,

     村一族一艺,

     这模式曾经在中国很普遍

     ——曾经,我们是一个专注而匠心独具的民族。

    

     我们的田野调查第一站:

     安徽泾县小岭村。

     这村庄,

     曹氏宗族和宣纸的情缘,

     已经维系了七百年。

    

     在小岭村一个月,

     我们发现宣纸村已病入膏肓。

     这是700年它最衰弱的时候:

     村庄迷失在城镇化中,

     宗祠不复存在,

     手艺后继无人。

    

     2014年3月,拍于安徽泾县小岭村,宣纸村的人口结构。

    

     2016年6月,拍于浙江磐安县榉溪村,九思堂的人口结构。

     从2014年到2016年,

     两年多时间,

     我们寻访了很多手艺的村庄,

     手艺留得住,村庄回得去吗?

     小岭村和榉溪村的人口结构,

     已经告诉了我答案。

     但我们都拒绝接受这个结果。

     我们还一直在寻找,郑芬兰们一直在践行。

    

     偏执狂们都相信:

     每个人需要一个类故乡的地方来慰藉乡愁;

     如果真的找不到,

     那就自己打造出一个地方,

     是不是故乡不重要,

     心安之处即故乡。

    

     -作者-

     雷虎/阮传菊,行走江湖的夫妻档,一人文字,一人图片,寻访手艺,关注乡村,记录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尝试格式化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微博@青鸟天际,公众号:侣行记艺(ID:lvxing-jiyi)。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

    

     十点课堂开讲啦

     本次邀请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学

     《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

     刘轩老师

     将用一年的时间与你分享

     那些可以随心应用的有用心理学

     让你有效率,更有魅力地去努力

     ▼点击视频了解课程介绍

     ▲十点君偷偷告诉你:刘轩老师是著名作家刘墉之子,是不是看着视频觉得父子俩很像呢~

     现在只要

     69元

     即可预购全年课程

     包含12堂视频课程+12场定制直播

     (视频和直播,都可回看)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十点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