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场中的信息竞争与中国应对
2022/3/1 8:52:58 对外传播

     【内容提要】2021年4月28日,欧盟对外行动署发布《涉新冠肺炎疫情“虚假新闻”评估报告》,批评以中国和俄罗斯国际传播媒体为主的传播主体在疫情话题上释放“虚假信息”,“误导”国际舆论。然而,报告指出的所谓“虚假信息”并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欧盟对疫情下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舆论影响力与议题设置力分析增强的警惕与担忧。《评估报告》实际体现出中西在涉疫情重要话题上的信息竞争与话语争夺,其本身也可以视作西方对华舆论信息战的一部分。基于此,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疫情信息竞争时,应进一步聚焦热点,降低和弥补信息赤字;站稳立场设置议题,跳出西方叙事框架;提高舆情响应速度,增强舆论斗争技巧;刚柔并济共情传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联合各界更多力量,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关键词】欧盟 新冠疫苗 信息竞争 涉疫情话语权 舆论信息战

    

     2021年4月28日,欧盟对外行动署(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发布《涉新冠肺炎疫情“虚假新闻”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指责中国和俄罗斯在涉新冠肺炎疫情议题上散布“虚假信息”。《评估报告》中有关中国发布“虚假”疫情信息的阐述,主要以中国外宣媒体为研究对象,列举分析了这些媒体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间刊发的24篇报道,话题集中在中西疫苗、全球疫苗分配、疫情溯源等方面。在《评估报告》关注的时间段内,欧盟先后出现了内部疫苗分配不均、矛盾公开化和受到疫苗民族主义指责的“形象危机”等问题,而同时期的中国抗疫成效突出,并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积极推动全球疫苗公平分配。这个报告发布的时机,正是中西媒体涉疫情话语权争夺异常激烈的时期。

     本文通过对《评估报告》提及的中国媒体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其指出的所谓“虚假信息”并不存在。这反而凸显出欧盟对疫情下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舆论影响力与议题设置力增强的警惕与担忧。本文以《评估报告》为基础,结合涉疫情国际舆情,针对疫情下中西舆论交锋情况,提出中国媒体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策略与建议。

     一、《评估报告》所指中国媒体的“虚假信息”并不虚假

     欧盟对外行动署是欧盟的专职外交机构,《评估报告》由其战略沟通与信息分析部撰写。据报告内文介绍,该报告旨在“与欧盟有关机构和成员国分享,为欧盟打击虚假信息的努力作出贡献”。其中对中国发布涉疫情信息的研究主要基于中国三家外宣媒体的24篇英文报道,包括《环球时报》英文版16篇报道,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4篇报道和《中国日报》4篇报道。

     《评估报告》认为,上述中国外宣媒体的报道将中国疫苗包装为全球公益产品,强调中国疫苗易获取、供应稳定,并认为它们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放大”了西方疫苗的副作用,并加强了对中国疫苗的推广;批评西方国家将疫苗政治化,助长“疫苗鸿沟”;对外界指责中国进行“疫苗外交”的做法反驳为“信息误导”,批评任何“反华声音”;关注美国生物实验室安全,引导病毒溯源话题。然而,报告并未就其研究得出的结论举出任何明确的论据,即无法证明中国外宣媒体的报道是“虚假信息”。

     通过分析《评估报告》中所提到的报道可以发现,《环球时报》英文版16篇报道包括新闻报道10篇、评论文章6篇,其中有15篇涉及中西疫苗和全球疫苗分配,1篇聚焦疫情溯源。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报道各国批准使用中国新冠疫苗的进展,展现中国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报道西方疫苗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欧洲可以与中国展开合作;报道中国疫苗临床研究的进展,反驳西方对中国疫苗有失偏颇的报道;关注辉瑞等西方疫苗的相关负面事件;批评西方媒体报道中西疫苗时的双重标准;质疑美国生物实验室安全,等等。《评估报告》列举的中国国际电视台4篇报道全部聚焦于疫苗,具体包括:王毅外长围绕全球疫苗合作和分配的表态;关注阿斯利康疫苗引发血栓风险,使欧洲国家对该疫苗信心下降;以欧盟为例,讲述全球疫苗分配的混乱;以专访的形式,介绍中国国药新冠疫苗研发、面市进展,等等。列举的《中国日报》4篇报道中,2篇用简讯的形式,分别报道了欧洲国家采用中国疫苗的进展以及欧盟对有关其“疫苗民族主义”指控的回应;1篇转载自新华社的评论文章,批评西方用“疫苗外交”抹黑中国研发新冠疫苗的动机;还有1个视频节目,报道了西方媒体就涉疆话题发起的舆论信息战。

     在上述报道关注的议题中,提及欧洲疫苗分配混乱问题和报道西方疫苗相关负面事件的比重较大,分别为9篇和6篇,占比总报道数量的37.5%和25%,且这两个议题中各有一篇报道被《评估报告》两次“点名”,说明欧盟对此类话题的相关报道尤为关注和敏感。本文通过对《评估报告》提出的指控和中国媒体报道的事实进行比对后发现,“虚假新闻”的指控没有实际依据。

     例如,在关注疫苗分配话题上,《环球时报》英文版的报道《欧洲疫苗分配混乱巴尔干国家开始寻求中俄疫苗》在《评估报告》中被提及两次。欧盟认为该报道,“表达了中国疫苗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强调了西方疫苗的延迟交付问题”。实际上,该报道中关于“批准使用中国疫苗的塞尔维亚,加快步伐成为欧洲人均接种率最高的国家”“欧盟向西巴尔干地区国家许诺的新冠疫苗面临交货延迟”等内容均为事实性报道,皆来自于公开信息源西方主流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和彭博社的报道。该报道还分析了巴尔干国家寻求中俄疫苗的趋势,反驳外界抹黑中国进行“疫苗外交”,强调实际行动说明一切,上述相关观点均源自对中国权威欧洲研究学者的采访。《中国日报》的简讯《欧盟拒绝疫苗民族主义的批评》聚焦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对有关欧盟“疫苗民族主义”指控的回应,全篇皆为事实性报道,却被《评估报告》评价为“负面报道欧盟疫苗接种过程,指责欧盟囤积疫苗”。在有关西方疫苗的报道中,《评估报告》重点关注并两次提及《环球时报》社评《辉瑞疫苗致挪威多人死亡,美媒为何沉默?》,认为该社评“指责西方媒体涉嫌双重标准”“强调与辉瑞疫苗有关的负面信息”。事实上,文章中有关辉瑞疫苗潜在副作用的评估内容,均来源于挪威药品管理局(Norwegian Medicines Agency)发布的信息。社评提出“西方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热衷炒作有关中国疫苗的不利信息,却对西方疫苗的负面后果视而不见”的观点,也是对客观事实的评述。《环球时报》英文版另一篇新闻报道《辉瑞挪威事件后,中国专家呼吁暂停辉瑞疫苗老年人接种》,通过采访中国权威病毒和卫生学者,从老年人自身免疫力、辉瑞疫苗老年群体实验数据尚不足等客观情况和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暂停老年群体接种辉瑞疫苗、开展更多研究的安全建议也来自对相关领域专家意见的采访。该报道事实和观点来源清晰,但相关呼吁和建议在西方媒体中较为少见。《环球时报》英文版的上述两篇报道都曾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传播效果,累计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华盛顿邮报》、路透社等国际主流媒体共计420余篇报道引用。

     通过对《评估报告》所提报道文本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媒体报道符合国际通行的新闻报道惯例,但中国媒体在报道中以事实为根据,跳出了西方叙事框架。如在《评估报告》发布的2021年初,欧盟疫苗分配“内讧”公开化,欧盟高层极力为疫苗分配不均和疫苗民族主义的指责进行辩护。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显然揭露了更多事实真相,与欧盟在疫情中塑造和维护自身国际形象的努力相悖。这也是引发《评估报告》对中国许多报道批评的主要原因。

     不少被《评估报告》列举的报道,如《环球时报》英文版的《专家:欧盟官员对中国的指责旨在掩盖自身推进疫苗接种的失败》《专家:“美国之音”扭曲对国药疫苗的评论,以抹黑中国产品》《校正西方媒体对中国疫苗的偏颇报道是为全球抗疫负责》,以及《中国日报》转载刊登的《应战胜笼罩中国疫苗研发努力的信息战》等,都反驳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疫苗和中国援助国际抗疫行动的误解和抹黑。《评估报告》将这些报道视为“虚假新闻”,欲消解中国对国际涉华不实负面舆情的澄清和回应,更加凸显出其对不同观点的零容忍态度和打压手段。

     同时,《评估报告》大篇幅着墨于俄罗斯,指责俄罗斯媒体、俄外交部和外交官员攻击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及西方疫苗,认为俄意图批评欧洲和西方国家将疫苗政治化,指出俄相关部门对本国疫苗进行了大量商业宣传并借小语种报道刻意渲染欧盟应对疫情的混乱情况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评估报告》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关注点几乎相同,均集中在疫苗本身和全球疫苗分配有关报道上。可见,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诸国已经感受到中俄媒体在上述议题中已经有能力在国际舆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对西方长久以来主导和塑造舆论的态势形成了挑战。

     二、《评估报告》观点与国际涉疫情舆情的对比分析

     2021年,全球开始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形势下,疫苗不只是单纯的健康产品,还与国家实力、地位以及国际形象密切相关,在国际舆论中各国掀起一场激烈的“疫苗信息竞争”。无论是抗疫成效还是在促进世界疫苗公平分配方面,中国的表现都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反差。在此背景下,在涉疫情话题上,西方媒体借助其在国际话语权上的优势,不断操纵舆论走向。

     在《评估报告》选取的研究时间段内,笔者通过融文数据库分析了相同时间段境外媒体相关数据发现,境外涉疫情舆情呈如下态势:新冠疫苗受到高度关注,西方对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起不实攻击,却对西方疫苗负面事件轻描淡写;富裕国家“疫苗民族主义”受到国际舆论广泛关注;西方媒体大肆炒作所谓“疫苗外交”,借以抹黑中国为促进世界疫苗公平分配所付出的努力;西方媒体倾向性刊发有关病毒溯源进展的新闻,等等。上述舆情态势与《评估报告》描绘的“西方在涉疫情话题上遭受中国大举信息误导”的图景截然不同。

     首先,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新冠疫苗的相关信息,“新冠疫苗”一词被境外媒体提及372万次。但西方媒体对中西疫苗的双重标准非常明显,尤其体现在其对疫苗相关负面事件的报道中。例如,以中国科兴疫苗在巴西的临床试验因后被证实与疫苗无关的“不良事件”暂停和23名挪威老人接种美国辉瑞疫苗后死亡两个具体事件为例。在科兴疫苗事件发生当日,美国媒体报道量达1100篇。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彭博社、《财富》杂志等主流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发文。多数美国媒体强调这是一起“严重不良事件”,美联社称“事件在巴西引起惊讶和担忧”,《财富》杂志对疫苗安全性提出质疑。然而,在辉瑞疫苗事件发生后,美国媒体仅发文124篇。主流媒体仅有美联社、《华盛顿邮报》、彭博社和《财富》杂志刊文,口径较为一致,均简单提及挪威官方通报,并表示任何大规模疫苗接种都会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其次,在疫苗分配话题上,境外媒体提及富裕国家“疫苗民族主义”的报道有近4万篇,印证了国际社会对此广泛的关注和担忧。但与此同时,在西方炒作之下,提及中国“疫苗外交”的境外报道也近2万篇。

     最后,在病毒溯源方面,美国等西方媒体报道倾向性明显。如2021年3月30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发布。在“武汉实验室泄露”论等溯源阴谋论在西方盛行的背景下,西方媒体未充分重视该报告对“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的重要科学论断,境外媒体受众覆盖面最广的美联社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两篇报道虽提及相关内容,但报道重点放在质疑报告“独立性、可靠性”上。

     通过对上述涉疫情国际舆情与欧盟《评估报告》对比可见,《评估报告》的结论与国际舆情的真实情况有较大反差,甚至明显蓄意歪曲。这显示出中西方在涉疫情重要话题上的话语争夺,也可以看出欧盟试图以发布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设置涉疫情议题。《评估报告》本身也可以视作西方对华舆论信息战的一部分。

     三、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疫情信息竞争的对策与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舆论场的信息竞争,国际涉疫情舆论环境日益复杂严峻。该场域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是中西舆论交锋的焦点所在。基于对《评估报告》和国际涉疫情舆论的分析,对中国媒体如何在涉疫情议题上应对和突围西方话语垄断,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聚焦热点及时发声,弥补和降低信息赤字

     当前,中国外宣媒体的海外声量已有显著提升,但包括涉疫情信息在内,国际舆论中的涉华“信息赤字”依然严重。未来应提升报道议题的针对性,以疫苗效果性能、抗疫方式成效、新冠病毒溯源等信息竞争最激烈、国际主流受众最关注的报道领域为主要发力点,把握涉华疫情信息发布和定义权,增加国际话题的中国信息量;积极打通和拓展信息渠道,做中国信息的第一发布者定义者;加强信息提炼和调研能力,提供有深度的信息内容;丰富传播形式,用好生动直观的视觉语言。

     (二)站稳立场设置议题,跳出西方叙事框架

     当今世界走向多极化,国际舆论也逐渐多元化,中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媒体应更多参与和发起重要的国际性话题讨论,努力打破西方引领舆论的惯性,用中国视角、世界眼光进行报道和评论,而不是陷入西方叙事框架随波逐流。例如,中国媒体持续发起对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安全问题的热议,对辉瑞疫苗负面事件、西方媒体双标报道中西疫苗等持续关注批驳,都是对国际舆论场中多元声音的有力补充,也是对外国受众关切的及时回应。

     (三)提高舆情响应速度,增强舆论斗争技巧

     在“东升西降”的国际变局中,西方对华污名化加剧。未来应加强舆情监测,迅速响应西方发起的负面舆情,通过采访当事人、走访事发地等方式,用事实阻断谣言传播链。同时,提高预判能力,针对西方重点攻击中国的话题,在热点发生前提前介入,引导舆论,争取让真相走在谣言前。例如,当外国主流媒体大肆歪曲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承认中国新冠疫苗保护率低”,制造“武汉实验室员工‘曾染病’”的谎言时,《环球时报》英文版在第一时间采访当事人予以驳斥和澄清。又如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即将发布前,《环球时报》英文版在早期介入,刊发采访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的报道,阐明调查的方法与成果,回应外界质疑和挑拨,积极引导舆论。

     (四)刚柔并济共情传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在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媒体的报道常常吹毛求疵,质疑其专业性。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功,对全球疫情防控做出巨大贡献,这都为讲好疫情下的中国故事提供了素材和底气。中国媒体应自信、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中国,不讳言矛盾和问题。西方大量散布涉华负面信息,对华发动信息攻势,这对中国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在国际上进一步确立公信力、提升影响力的机遇。面对针对中国的恶意抹黑,应有力发声,果断驳斥。同时,做好受众研究,针对性了解中国被误解的源头所在,加强柔性传播、共情传播,生动鲜活地还原事件原貌,用国际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疏通和引导。

     (五)联合各界更多力量,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对中国各级媒体而言,除了持续加大传媒公信力和影响力建设,还应加大力度培养知名记者和新闻评论员,培育特色鲜明的品牌,形成多声部发声。进一步加强与智库的合作,发挥智库智力优势与媒体传播优势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强与更多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的多元合作,共同设置议题,在国际舆论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姚丽娟系《环球时报》英文版对外传播联络部主任;张骜系《环球时报》英文版对外传播联络部编辑

    

     关注获取更多信息

    

    

     扫码订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对外传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