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中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
2023/4/26 9:39:02 对外传播

     讨论人:

     陈 龙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亚奇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斌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 瑛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国科幻影视如何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其被海外目标受众接受的底层逻辑、如何呈现人类共同危机下的中国责任担当想象、“爆款”科幻影视作品出现的多维助力素、中国科幻影视品质如何突破等是亟待讨论的根本问题。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诉诸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是国际传播中跨越藩篱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科幻影视 国际传播 共通价值 文化超越 全人类性

    

     近年来,《流浪地球》系列、《三体》等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在获得国内票房或口碑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科幻题材的艺术作品以其想象力、超越性,特别是跨越区域国别的“全人类性”,向来是塑造人类共通价值观、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方式。而在“人类超越性”的背后,是一国的精神价值、文化状态,以及艺术作品品质的支撑力。

     一、科幻影视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

     刘俊: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是否有提升中国形象全球塑造力的潜质,或者它应该以何种逻辑进入到我们国际传播事业的范畴?如果中国科幻影视能够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一支力量,那么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条件或动因是什么?

     陈龙:影视作品历来是国家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我国一直在努力尝试和探索可以承载中国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希冀通过寓教于乐的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率先成为较成功的国际传播案例。一方面,以《三体》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水平,这为拍摄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工业化影视大制作的能力上,瑰丽奇伟的视觉呈现使得中国科幻影视作品与世界接轨,为中国科幻影视成功进入海外市场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科幻影视作品的题材本身是特殊的,科幻题材所建构的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差距,现实中源于国家间的争论与冲突会在科幻、想象、视觉、文学的外衣下被弱化,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能够以更隐秘的方式有效传播。

     顾亚奇:《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围绕着科幻小说《三体》开发的同名动画、电视剧影视作品,以及近些年上映的如《被光抓走的人》等软科幻电影,无论在叙事层面呈现危机时刻中国人的责任担当和生命选择,还是在主旨思想上表达国人安土重迁的故土情结、愚公移山的代际精神和带着地球共同奔赴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甚至在视觉特效上都显露出中国电影工业生产水准的快速提升,皆有力塑造了区别于其他类型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在银幕内外进行了中国形象全球塑造的更新迭代。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航天的不断突破为中国积淀千年自成一格的宇宙观、生命观、伦理观、价值观嫁接了科幻可能。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为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背景、思想源泉。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国际格局变幻,不确定性增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已经到了参与构建全人类发展重要议题的阶段,电影应当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艺术载体。

     张斌:优秀科幻影视作品是近现实和远未来叠加的想象性表达,是影视工业水平、文化价值观、艺术叙事能力和未来想象力的高度集成,具有较大的生产难度,长期以美国好莱坞为生产中心。但科幻影视同时也是最具全球传播效应的文化产品,有良好的跨文化传播可能性。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影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科幻影视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传播。这一方面为打破美式科幻片对全球电影市场的垄断,增强科幻影视的文化多样性,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替代性选择;另一方面,在中国科幻影视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其与众不同的故事和世界观本身就具有刺激国外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纠偏既有的对中国的刻板想象,从而起到重新塑造和提升中国形象的作用。

     吴瑛:科幻影视作品是中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的有效载体。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探索宇宙文明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话语体系构建和竞争的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能留存至今且影响深远的文明都伴随着蓬勃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传播力。

     中国科幻影视的国际传播要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展开。共同价值(common value)以人本质存在的共同点为基础,是不论政治立场、经济背景和文化传统,都可以共同享有的价值。究其根源,来自人作为同类的自然和社会生命体而存在。共同价值比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更强调价值观共享,避免了“普世价值”所强调的普遍适用性即绝对性,也避免了“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性。共同价值不仅发生在民族国家和公民社会内部,在跨文化背景中更加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可以提升柔性话语的全球传播力。如果脱离共同价值的基础,则容易产生文化误解与文化冲突。以共同价值为基础开展中国科幻影视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二、中国科幻影视被海外目标受众接受的底层逻辑

     刘俊:在不少中国科幻影视作品中,以科幻为逻辑线,通过诸如全人类合力共同战胜阻碍人类发展力量等叙事内容,展现了人类应该跨越区域国别藩篱,而燃起共通的、贡献于人类命运的新使命感,这是否可能是此类作品为海外目标受众所认可的一个底层逻辑?

     陈龙:中国科幻影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设定为最终的底层逻辑,这种做法是正确的。西方观众并不完全否认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而是我们过去讲故事的方式存在问题,往往拘泥于客观地呈现中国群像,而忽视故事本身与全球民众的关联性,这种国际传播效果必然是不佳的。全球性的风险早已上升为全人类的问题,而科幻影视将故事背景放置于全球性问题,必然会引起海外受众的关注。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世界结构性危机的中国方案,在科幻影视作品中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可以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跨越区域国别藩篱,引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收获正向的国家传播效果。

     顾亚奇:这一叙事情节是否可能成为海外目标受众所认可的底层逻辑,从类型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关键指标之一在于海外票房或者收视率的高低,能否为此情节范式的复制提供观众基础。《地心引力》中初登太空的女航天员瑞安·斯通历经万险终于重返地球后趴在大地上、亲吻了大地、像一个婴儿一样站起来的一幕带给观众的感动与震撼是一个成功范例,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未来可在与受众的情感共通层面更多加以借鉴。

     张斌: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必然、也必须为全球观众提供一种科幻的中国叙述,否则就只能沦为好莱坞的复制品或空洞的高科技影像堆砌,既得不到国内观众的认可,也无法吸引国外观众。好莱坞式的科幻片观众已经看得够多了,以“漫威宇宙”为标志的好莱坞科幻片的自我复制正在导致其内爆。从国内电影市场的观众反馈来看,好莱坞科幻片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也在大幅度下降,《阿凡达2》《黑豹2》等影片的市场表现均差强人意。在这世界百年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主张、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等有中国特色的要素应该成为科幻作品视觉冲击力背后强劲的“中国心”,与全球观众一起跳动并展开对人类未来的共同思考。

     吴瑛:中国科幻影视作品被海外受众认可的逻辑包含三个元素:一是从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出发展开叙事;二是通过“硬核科幻”展现人类想象力;三是通过“人文温度”展现人类协同力。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正在成为国际传播事业新的增长点。面对气候危机、技术恐惧、恐怖主义、种族问题、传染病等全球性的风险和人类共同的难题,中国影视作品需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兼顾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流浪地球》《三体》等影视作品不仅在声光电的交错中打造了视觉盛宴,同时跨越民族国家的藩篱,燃起共通的、贡献于人类命运的新使命感,体现尊重生命、正直、平等、公正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呈现人类共同危机下的中国责任担当想象

     刘俊:不少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呈现了人类危机下对中国的责任担当的想象,那么在此类叙事中,如何在向全球形塑中国“大同”价值的同时,减少海外目标受众的认知障碍和认知逆反?我们应如何反思“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简单的对等逻辑,在科幻影视作品中“中国的”如何通过有智慧的“转换”才能成为“世界的”?

     陈龙:文化折扣现象一直作为传播壁垒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交流与传播之间,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科幻影视作品要想消除文化折扣,对外传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价值观,就需要接合海外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与思考方式。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西方以低语境文化为主,因此,借助科幻影视题材对外传播“大同”价值,一定要以直接、线性的方式叙述价值本身,避免迂回、留白的艺术呈现形式所造成的认知障碍。“大同”价值虽然是我国针对世界问题所提出的理念,但该理念也适用于全球治理,所以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中,也可以相应的在全球文化中发掘对应“大同”的文化价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视野,进入到更宏大的全球价值观念的共同塑造上,在科幻影视作品中将中国智慧转化为世界智慧,以更好地展现“大同”价值对建构美好世界的愿景,最终收获海外受众的文化认同。

     顾亚奇:事实上,当前的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已经为接轨国际为世界观众共享而做出叙事改写和美学调整。就电影而言,好莱坞科幻电影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也基本上形塑了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审美认知与观影体验。因此,我们的《流浪地球》系列就鲜明地或致敬或借用经典科幻电影的叙事以满足广泛受众的观影期待。经典科幻电影关于科技恐惧、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度思考需要一以贯之。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情节设计和哲学表达在刘慈欣原著的《流浪地球》小说文本中并未涉及。由此可见,《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改编实则主动接轨世界观众科幻电影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流浪地球》系列同时也提供了中国方案和美学范式。“中国的”如何有智慧地“转换”成为“世界的”方式方法,在于以人类共通情感架构故事世界。此外,包括视听上技术美学的建构,涉及反思生命本质和人类终极问题以及呈现生态、身份等社会症候的文化命题都可以成为有效途径。以科幻电影始终围绕“科学—技术”和“科学—人文”的两组矛盾为例,对人机关系的处理更偏向娱乐化。而《流浪地球》对人工智能Moss的塑造以及在《流浪地球2》中占据大量叙事的数字生命(或者是阿甘本意义上的“纯粹生命”)开始展现出深层的技术生命的伦理思考。可见,技术作为科幻影视类型的重要一极,不仅构成视觉特效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在文本中关涉科学、技术、人文态度和立场,以此通达人类共同议题。

     张斌:中国的科幻影视作品当然要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主张,但这种特殊性不能让科幻影视作品在内容层面变成仅仅是叙述中国,而是要着眼于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人类与自然、技术等更高的关系维度,从而构成科幻影视的中国叙述,为解决人类社会面对的共同挑战(如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疾病传播、太空探索、文化冲突等议题)提供来自中国的想象性解决路径,从而打通从中国到世界的文化通道。正如英国知名电影学者裴开瑞(Chris Berry)在评论《流浪地球2》提到的那样,该片“具有全球价值和中国价值两个系统,具备了在全球市场上传播的所有必要条件”。

     吴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国家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主客体的互动建构中实现的。在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中,要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体现的是中国联结世界的美好愿景,但还需要借助传播力和影响力来实现。不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实践甚至会让中国与世界渐行渐远。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需要从他者思维出发,将中国元素转换成为世界元素。比如《流浪地球2》中有一个“50岁以上出列”赴死的情节,这个情节与《泰坦尼克号》中“让女人和孩子先上救生艇”的绅士精神既有相似性又有所不同,不同国家受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国际主流媒体和普通网友的理解同样存在差异。像这样的情节设置,如果前期有深入的分析和调研,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爆款”科幻影视作品出现的多维助力因素

     刘俊: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如能掀起一轮全球传播的热潮,是否可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一个有标识度的节点?为了助推“爆款”科幻影视作品的出现,我们需要在各个维度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陈龙: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火爆,一方面代表着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正努力跻身世界前列,这对于中国的艺术创作无疑是里程碑式的鼓励与嘉奖;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我国寻找到实现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说明中国国际传播力已经提升到一个有标识度的节点。从既有的科幻影视作品来看,“爆款”的科幻影视作品必定根植于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对于科幻文学作品的还原程度与细节把控,将直接决定科幻影视作品的最终等级。事实上,“爆款”的科幻影视作品兼容历史、文化科幻、想象、视觉和情感等多重叙事维度,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会具有面向未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的纵深感,其中包含着对过去与未来的深刻反思。同时,工业级的影视技术也是“爆款”科幻影视作品的必备要素,将直接决定影视作品的科技感和想象空间,为受众营造视觉盛宴。此外,科幻作品并不是冷冰冰地呈现科技场景,脱离情感的科幻场景只是一种炫技,而借助虚幻场景反思现实世界,呈现人情温暖才足以打动受众,因此,故事中的人情味是实现“爆款”科幻影视作品最为重要的维度。

     顾亚奇:助推科幻影视作品“爆款”出现,首先要在概念和叙事上有新意,人物饱满,人物关系合理,情节流畅逻辑合理。简单来说,就是编剧和导演会讲故事,并且有能力用视听语言讲好故事。这一点是制胜的不二法宝。自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商业电影的叙事问题饱受诟病。纵观近年中国电影市场,有高票房、好口碑的作品无一不具备扎实的叙事结构。我们的观众,更确切地说,中国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已经具备故事鉴赏能力。若将目标放眼全球推出“爆款”,就必须把叙事做好,这是符合深受好莱坞电影叙事浸染的世界观众观影期待的基本前提。在好故事之外,科幻影视制作尤为注重以置景、特效等视觉为主的影视重工业化开发,然而我国科幻影视制作的工业化尚在起步阶段。《流浪地球》系列的开发与制作,对中国科幻影视的工业化探索提供了有益基础。

     张斌:从作品生产的层面看,首先,在生产观念上,中国科幻影视生产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带来的票房满足,还要逐渐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意识和眼光;其次,要重视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IP(如《三体》)的影视转化,充分利用原著的影响力和粉丝群体扩大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全球传播;再次,科幻不是虚幻,要在作品中回应现实关切,提供对于全球语境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度思考,比如《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议题,以及在技术支持下更多样化的美学创造,提升了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此外,要注意开拓中国科幻影视的题材以及类型化发展路径,形成多样化、系列化的作品覆盖;最后,要重视中国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科幻想象、媒介技术之间的融合转化和创新发展,逐渐树立科幻影视的中国风格。

     吴瑛:在全球层面,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美西方对中国越来越忌惮,加之中国国内民间舆论复杂多元,国际社会通过中国影视作品和网民舆论,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异常警觉。尽管好莱坞科幻电影、印度科幻电影、日本科幻动漫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国家意志或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但是中国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尤为严峻,对此也需要更为谨慎。

     在市场层面,要通过情节而不仅仅是情怀来吸引受众。中国科幻小说比如《三体》走向世界并被国际受众认可,与其严谨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密切相关,由此也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可以进一步增强“硬科幻”的力度,完善“科学叙事逻辑”,丰富作品构造的“赛博空间”,推进中国科幻IP向全球超级IP迈进。

     在文化层面,要以兼容并包的态度体现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要辩证地认识平凡与伟大、成功与失败、奉献与索取、无私与自私的关系。任何“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包括“正义与邪恶”“英雄与恶棍”式的叙述常常是脸谱化的。中国影视作品秉承了阴阳之理,阴和阳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要使影视作品动人心魄,需要有具体的情境,要从全人类共通的价值和情感出发,来寻求多元价值观的对话与融通。

     五、中国科幻影视品质突破的一些根本问题

     刘俊: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未来如何在品质上实现突破,让人类想象与东方审美相融合、让科技炫彩与艺术沉静相融合、让中国理念与全球价值相融合,从而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能够为历史所保留的优质艺术文化作品?

     陈龙:未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在品质上的突破,需要依靠具有灵韵的艺术创作内容和富含东方美学的故事叙事方式。首先,在视觉呈现上,工业级的技术只是手段,而更深层次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灵韵的生成才是科幻创作的本质,因而也需要更多优秀的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加入其中,实现科技炫彩与艺术沉静的相融相生;其次,在故事叙事上,中国成功的科幻影视作品已经初步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这种东方美学不仅体现在画面质感和视觉呈现所带来的中国式审美,而且也反映在整体的故事叙事之中,包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中国式浪漫。在《流浪地球2》中,带着地球流浪于其他星系的移山计划,以及以个人牺牲保护家国的举动,都在故事中悄无声息地诉说着中国的浪漫精神。这是将中国文化与审美纳入科幻影视作品的成功尝试。

     顾亚奇:担任《三体》三部曲策划人、《科幻世界》副总编的姚海军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及“只有核心强大,才能突破边界”。这对于中国科幻影视来说同样适用。科幻影视作品一般涉及时间、空间、技术想象以及未来乌托邦四大层面的架构,其底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质呈现。围绕着文化核心突破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品质,在美学风格上,提供不同于西方科幻影视作品赛博朋克的“暗黑霓虹”、暗黑生态、“后末日”废墟景观等空间呈现,着力从中国神话、奇幻文本中汲取天地风景的灵感;在价值内蕴上,将中国人对生命的哲思纳入创作概念的考量。让中国美被世界艳羡并成为潮流与时尚,文化自信自强才算取得实效。

     从晚清“科幻奇谭”小说、《点石斋画报》登载的种种科幻想象的新奇图画到20世纪30年代惊鸿一瞥的科幻电影到现今以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而来的《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影视作品,中国近百年的科幻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正迈向未来,应当接手并对于西方开启的现代性问题给出中国答案。未来即当下。作为一种未来的历史性描述,中国科幻需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回应长期以来西方科幻尤其是以好莱坞科幻片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科幻理论批评,标定未来中国在世界文明秩序中的位置。只有如此,中国科幻才能真正迎来科幻史的创造性时刻,书写中国文化的光影新篇章。

     本文系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刘俊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毓强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注获取更多信息

    

    

     扫码订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对外传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