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要风光还是要幸福
2014/11/26 冬吴相对论粉丝汇
“他真的好苦好累啊,如果他是我爸爸,我一定好好劝他快点退休。”有人在读完张瑞敏的《海尔沉思录》后发出感叹。这个感叹让我们想到,“好苦好累”的不只是张瑞敏,一批曾经风光无限的超级商业巨星正在经受风光之后的疲惫和悲苦。当时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问题:张瑞敏、李东生的同行中,有没有不感到“好苦好累”、甚至还过得很幸福的呢?这个问题把我们的视线引到了一向不惹人注目的美的公司的何享健,一个掌管着销售额数百亿元的企业却不使用手机,每周打几次高尔夫球的企业家。
无论是美的的业绩还是美的经理人都让我们感到,美的是一家比较幸福的企业。幸福和“风光”很不一样,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冷暖自知的、务实的体验,而“风光”是一种表面的、期待欣羡的目光、务虚的场面感。追求风光还是追求幸福,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但企业创始人和领导人的不同的人生态度会转化为企业的经营风格,影响企业成长路径的取向。
我们发现,在中国当今的商业世界,追求幸福而不是风光的企业和企业家并不多见。许多著名的企业和企业家,“幸福指数”都很低,低到怵目惊心的程度。
有人会说,竞争如此激烈,业绩的压力如此大,幸福不过是一种侈谈。这是对幸福和竞争的双重误解。竞争并非必然是不幸福的根源,相反,在很多时候,竞争常常是幸福感的来源。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热衷痴迷于体育运动。竞争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血肉横飞,真正的赢家常常是兵不血刃。《孙子兵法》里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蓝海战略》唠唠叨叨说了那么多,并没有超出孙子的见解。
幸福与健康密切相关。不幸福的真正根源常常是不健康。如果竞争让你感到的是不断加剧的痛苦,那么就有三种可能:一是你竞争的方式有问题,或者说你的战略有问题,你使用的是舍本求末的解决方案(用彼得·圣吉的话说是“症状解”),而不是“根本解”和“杠杆解”;一是你的企业的机体(管理机制)不健康,有缺陷;一是你无事生非,进入到了一个完全超出了你能力范围的竞争领域。
同样道理,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并且拥有幸福感,你可以在三个方面改进。
第一,反省你的战略和应对之策,有效的战略可能有悖于你的直觉和常识,你不要像彼得·圣吉讲的那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人,在路灯下找了几个小时还没有找到钥匙,别人问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找找,他的回答是:“别的地方没有路灯”。
第二,你要改掉“培育与投入不足”的毛病。你没有核心技术,却要去以暂时的、脆弱的优势去挑战产业链上的链主,你手下虽然有一千名管理人员,但你从来没想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授权和赋权机制,这一千名管理人员不过是一大群没有主见,遇到一点点问题都要找你拍板的随从。如果是这样,你的企业很可能得了半身不遂或高位截瘫。
第三,清晰地勾画出自己和企业能力的边界,当机会来临时,要想清楚这是自己的机会还是别人的机会,不要乘喜而多事,不可好大而喜功。
做到以上三点,不一定能保证你幸福,至少能让你避免陷入“好苦好累”的泥潭。
▎本文转自《21世纪商业评论》 ▎
冬吴相对论粉丝汇微信号 ?dwfans回复“吴伯凡”即可阅读吴伯凡老师文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冬吴相对论粉丝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