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从哪儿来?又从哪儿走?
2016/8/24 大医传承健康管理连锁机构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由于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如运动量少、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吃大鱼大肉等,易使身体阴盛阳虚,湿毒留恋,下面我们测一测自己的体内湿气是否过重。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毒?
1.头发爱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觉流口水 (湿气饱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内湿(耳禅湿)
7.阴部潮湿
8.皮肤上长扁平疣

湿毒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早晨洗头未干出行,晚上洗头未干睡觉,出汗时(毛孔开放)就洗澡,游泳后没擦干就穿衣等等。
湿毒: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
与热在一起叫湿热,
与风在一起叫风湿,
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毒、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祛除体内的湿气,食疗推荐:
这两种上品中草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祛湿,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
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
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湿毒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治湿毒最好的食材。
除了红豆薏米粥,大家还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举例如下: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薏米红豆加桂圆
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薏米红豆加百合、莲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红豆加生姜
肾虚:薏米红豆加黑豆
脚气:薏米红豆加黄豆
咳嗽:薏米红豆加梨
食欲不振、身体羸瘦:薏米红豆加山药
泄泻、腹痛、糖尿病:薏米红豆加南瓜
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薏米红豆加芡实
孕妇: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
产妇: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

同时,
肚脐通百脉,
脐疗效果直达脏腑全身,
饮食之外,
享受外用的大医传承脐疗,
深层排毒,
由内而外,
养颜护肤,
延缓衰老,
改善心情。
大医传承,传承大医精神,传承厚德文化!

大医传承·“脐康元”,纯中药材熬制,针对性调理人体七大体质(阴阳两虚型、阳虚型、气虚型、血瘀型、气郁型、湿热型、痰湿型)外科
“脐康元”使用方法:将脐康元药膏挤到肚脐,然后配合艾灸仪温灸1小时;3次即可见效,10次明显改善,60次见证奇迹。本产品适用范围特别广,脐疗不吃药不打针,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无后顾之忧,是妇科、内科、儿科、慢性病康复和亚健康调理的最佳选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传承健康管理连锁机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