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即是回归丨读《枪炮、病菌与钢铁》
2022/11/23 20:20:08 认知演化论

PS:这是斯人读书会《枪炮、病菌与钢铁》共读第一周读书笔记,作者小鹿
第一周读书笔记参考主题——人类早期的进化节点猜想三个引导问题:1、人类是如何学会制造工具的?2、人类最初制造的工具为什么是石制的?
3、人类为什么要走出非洲?
0/在以万年为时间单位的历史长河里,人类走走停停地到了今天。而今天,在后续几万甚至几百万年的长河里,我们又是处于一个怎样的节点?我很好奇,我们是否也正处于另一种意义上的“走出非洲”进行时?那么,我们现在正循着怎样的轨迹在书写人类历史?各族群如今的环境差异又是如何影响各自的轨迹?
当克洛维斯人的后裔花了近千年的时间从美加边界推进到8000英里以南的巴塔哥尼亚的时候,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如果说物理意义上的走出非洲,是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延续基因,那么精神意义上的走出非洲,是为了获得平静吗?在今天,有那么一部分人似乎为了这一趟“出走”在舍弃很多世俗意义上东西,也在拒绝延续基因(比如断舍离和丁克),有时候我在想,这部分人会不会就像当初敏锐地察觉到了远方信号的哪部分古人类一样——得到了某种启发和召唤,当然也观察到了某些事实——也必须要出走?我想知道的是,我眼前这部分人的“出走”,是否也是出于生存需求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呢?就好像很多植物——比如草莓与画眉——演化出了动物爱吃的果实,同时也舍弃了一些特质,目的是为了便于传播自己的种子。那么在如今这个时代,这部分“出走”的人舍弃了一部分物欲(包括生育后代的欲望),会不会也是为了演化自己身上的另一部分“果实”?比如,探索精神领域的广袤,比如探索内在自我的繁复,比如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那么又是什么因素,让这部分人的人生选择不同于其他人?是环境吧。虽然身处同一个地球,有些人甚至身处同一个城市、拥有类似的出生环境和教育经历,乍看之下环境是相似的,但如果我们把一个人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情绪世界、知识世界等等偏向虚化的环境也纳入环境范畴的话,这些人所面临的世界实际上是那么地不同,这不同和欧亚大陆与南非之间的天差地别类似。如此一来,似乎对最近困扰我自己的关于无聊的问题有了点思路。既然在几百万年的尺度上作者为我们论证了环境差异与人类历史之间的因果链条,那么对于依然处于这环境和因果链中的我来说,少一点唯结果论的反推,少一点目的导向的牵强,只是坦然且认真地去看一看这漫长的人类演化史为我们展现的图景,只是去看到这演化进程中的自己就是如此这般到了今天,而且很大程度上也会如此这般地走向未来,那么舍弃的、留存的、差异的、矛盾的,似乎都是可以解释和接受的了。或许是环绕我周身的虚虚实实的各类环境,加上我自己营造的内部环境,决定了作为个体的我要走出这块名之为无聊的“非洲”。有时候,“出走”反而是更漫长的回归之路吧,回归那些源自本能的沉思和探求,回归一些平静而美好的时刻。但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演化史中,舍弃一些,也留存一些,然后走出困住自己的那个“非洲”。
加入读书会▼穿透表象,洞见生活

/□
1、《乌合之众》共读会结营感言
2、《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共读会结营感言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4、给思考者的100条线索5、困住你的不是现状,而是观念
6、老莫日记
诚邀赞赏,以鼓励本文作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认知演化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