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替历史做出选择?丨读《枪炮、病菌与钢铁》
2022/12/12 23:53:46 认知演化论

    

     PS:这是斯人读书会《枪炮、病菌与钢铁》共读第二周读书笔记,作者梵唱

     第二周读书笔记参考主题——农业革命的本质和突破三个引导问题:1、农业的起源地和发展过程2、农业和采摘狩猎相比,带来了什么?

     3、农业文明的特点是什么?

     0/公元1000年前后,在新西兰定居的波利尼亚农民的后裔是为毛利人。因为人类的探索本能,或者食物与人口的相互作用,波利尼亚农民不断向周围探索,并居住下来,但基于如此偶然的原因,通过一定时间的演化,不同地域的毛利人,逐渐走向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新西兰大部分岛屿上是温暖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南部岛屿温暖且地域广阔,非常适合农业。波利尼西亚农民在这里长期居住,有更多的食物之后,人口不断攀升,又因人口的增长,刺激生产方式由非集约农业向集约农业发展。因为发达的农业,我们可以囤积种子和食物,有了社会分工的第一个可能(剩余食物可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又因为充足的食物人口激增我们有了更多的劳动力,此为第二个可能。当人口扩大到这片土地资源的极限,与邻近地区话群经常发生激战不可避免。随着冲突,人们不断的尝试在社会分工、设计工具应用于农作、战争等方面探索,食物生产更高效,多样化的工具、武器、艺术、建筑……阶级应运而生,因为他让这一切的高效更高效。集约形农业社会人口众多,政治单元大,技术、组织繁复,社会等级分明,有成为帝国的前提条件。不同于新西兰北部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新西兰南部的查塔姆群岛属于寒冷的副极地气候,且地域很少且四面环海与其它岛屿相距很远与世隔绝。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的毛利人带来的热带的种子没有办法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以至于农业技能无法得到应用,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退回到狩猎-采集生活。这个岛屿与其它岛屿相隔甚远,来了这里的人很难再走出去或者说没有办法在走出去。岛上资源只可以维持2000人的生计,我想最初也是有人口太多资源不足的冲突发生的,选择有二:1、像最终来到这里一样,离开这里到其它地方拓展。关于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首要的是需要一部分人都有这样的共识,认为非走不可,毕竟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在外面的生存机率很低。再次,当时还没有造船或航海技术,更没有像今天的导航系统和信息让我清楚的知道我能去哪里,那里怎么样。外面的世界是未知的,假如我们抱个木头顺流而下有可能找到一片美好的家园安顿下来,这非常幸运,更有可能死于半途或者想回来的时候发现我找不到来时的路,即使找到了一块大陆,接下来我要面临新的生存环境,或者那上面还有其它的部落已经居住…前路是一片黑暗的,他们走不了。2、选择适应条件在这里长期居住下来,这个岛这么小,局于资源环境及生活方式(狩猎-采集的生活的群体性),他们没有办法获得多余的食物,不能进入再分配或储藏食物这样的链条当中,相形之下,成本最低的生活方式,即是将人口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并和谐相处,这也造就了他们爱好和平的禀性。狩猎-采集的生活人们只需要对抗狩猎,使用的武器及生活用具相对简单,以家庭为单位,大家共存共荣,没有形成复杂的组织系统的条件,始终停留在原始平等社会。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当毛利人踏上查塔姆群岛,还来不及莫里奥人向毛利人协和,骁勇善战的毛利人就将一脉同源的莫里奥人消灭殆尽。如同澳大利亚的土著刚涉足那片土地时,对当地没有掠食者威胁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型动物的作法如出一辙,只是此次的对象是自己的同类。人类最初在环境中坚难的生存,又经过不断的演化逐渐走向生太链的顶端;从采集瓜果到种植作物;从最初的猎杀动物到驯化动物~一步步都是人类对环境掌控力提升的体现。我们驯化动物需要有那样一个契机,驯化他的成本在大范围内被认可。刚好这个动物可以被驯化(比如这样失去自由的活下去对他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刚好我现在不吃他也可以活下去、他的驯化对我来说好处远大于现在吃掉或者消灭他、驯化他的环境和条件适宜……以前不太能理解古代上位者对待奴隶或者下人的各种行为,以此类推,在当时强者凭持着优势的武器或资源,征服手无寸铁的弱者,对于强者来说他拥有无可悍动的话语权,弱者只是可归类为可或不可被驯服的对象而已。当第一批人类走出非洲时,随他们出走的,还有伴随人类的微生物。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微生物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欧亚的病菌杀死了更多的美洲土著和其他非欧亚人种,疟疾、黄热病也曾是殖民者在热带地区遇到的最大障碍。当战情焦灼,却是因为这样一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强势的扭转了局面,让事情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微生物存在于地球已34亿年,而我们类人猿演化成现代人、成为地球霸主约700万年。人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有数以千万亿计数量的细菌,更有难以估计的各类共生病毒,我们甚至无法预计它们的种类和数量。人类基因组当中,至少有7%-10%的序列是病毒插入序列,甚至哺乳动物受精卵开始分化,也就是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的转化都需要它来帮忙。甚至没有微生物的帮助,多细胞生命都不会诞生,人类是必然与微生物共存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微生物允许人类的共存。相较之下,人类何其渺小,又如何遑论是万物之王呢?在这个共同演化的过程中,他们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是否我们才是被他们驯化的对象?今天我们得知婴儿出生时,尤其是经由产道顺产的婴儿,其身上已经涂上了一层以“乳酸杆菌”为主的“益生菌”铠甲;妈妈的乳汁不仅能养育宝宝,而且其含有的大量低聚糖类物质,也能诱导宝宝肚子内的“健康菌群”,尤其是双歧杆菌。还有,大部分幼年食用了发酵食品的人群,几乎终身都会“想念”这些食物。我今天想吃什么呢?也许不是“我”想,而是我体内的“菌群”想,或者“我和他们”一起想~~

     加入读书会▼穿透表象,洞见生活

    

     /□

     1、《乌合之众》共读会结营感言

     2、《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共读会结营感言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4、给思考者的100条线索5、困住你的不是现状,而是观念

     6、老莫日记

     诚邀赞赏,以鼓励本文作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认知演化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