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舒服的沟通方式
2022/11/14 21:58:13 EMBA

     作者:竹西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和别人聊天时,你感觉对方兴致寥寥,注意力很快就被转移;

     或者在说话时,你不小心踩到了对方的雷区,让别人对你印象骤减;

     又或者,你觉得自己已经把话讲的很清楚了,但是别人总是误会你的本意。

     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因为沟通不畅,感到困扰的时刻。

     更有甚者,会因为表达方式不当,错过重要的人脉,或者失去要好的朋友。

     有位作家曾说:

     “沟通力是现代人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社会中,最宝贵的一种软实力。”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既让别人听起来舒服,也让自己不尴尬呢?

     不妨一起来看~

    

     我们融入群体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不知道聊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掌握分寸,总担心自己找错话题,让聊天陷入僵局。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好好说话》这本书里建议,可以转变表述的方式,把“打听”变成“倾听”。

     举个例子,你想问问家里刚毕业的小表弟感情状况如何,通常的问法是:“你有女朋友吗?”

     这种“直白型”的问法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表弟愿意和你分享,自然皆大欢喜;

     但如果这个话题引起了表弟的反感,他以后也会疏远你。

     更好的问法是什么呢?书里给出了答案:

     “表弟,一年没见都长这么帅啦!

     放心,我才不会问你有没有女朋友呢,除非你想聊聊,跟大家炫耀一下。”

     这个问法,先说“我是不会问你的”,给双方创造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语境。

     如果表弟愿意分享,自然会顺着你的话题聊下去;

     但如果表弟不愿分享,他只需要不正面回答你,就可以绕过话题,双方都不会感到难堪。

     这样的问法可以适用于很多场合。

     比如,你看到朋友最近情绪低落,又不确定他愿不愿和你分享心事,你就可以问:

     “你最近好像心情不太好,我不会问你发生了什么,但如果你想找人聊天,我随时愿意当听众。”

     人很有意思,你越是逼问,他就越不愿意说;相反,你越是若无其事,对方反而会越愿意敞开心扉。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

     如果对方从你这里感受到的,是想要八卦隐私的欲望,那ta大概率不会对你卸下心防;

     但如果对方从你这里感受到的,是细致入微的关心,ta才会信任你,愿意和你继续聊下去。

     日常聚会中,如果不知道有些话题该不该问,就可以用这种迂回提问的方式。

     把八卦隐私的“打听”,变成尊重对方感受的“倾听”;

     把生硬的“一问一答”,变成让对方掌握主动权的“分享”。

     如此一来,自己不尴尬,别人不拘谨,沟通的氛围,才会更加融洽。

    

     心理学家威尔斯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向下比较”,来提升幸福感的。

     也就是说,人们容易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产生亲切和同情;反而对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感到疏离和妒忌。

     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悲惨法则”,它启示人们:

     想要受到大家的欢迎,可以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缺点。

     前段时间,南开大学的胡金牛教授,冲上了热搜第二。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个人介绍,堪称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胡教授毕业后曾参与过多项学术研究,可他却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只是“是当时找不到工作”;

     胡教授在很多顶级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可他却戏称,其中一些期刊是“水刊”;

     甚至,胡教授还“自曝”自己有项课程,经常因为选课人少而停课。

     名校教师的“反差萌”加上“自黑”,让网友纷纷留言:

     “想选胡教授的课!”

     你看,真正的聪明人,从不会在意“自毁形象”。

     他们知道,坦诚沟通,才能增进人与人的了解;适度自嘲,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就像《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的:

     我们的失败和不完美,是我们人类少有的共性之一。

     只有在明显的脆弱和缺陷中,我们才能够意识到真诚关系的美好。

     与人交往时,懂得放低身段,不端着,不摆谱,才能使自己多一些烟火气和落地感,让人倍感亲切。

    

     著名经纪人杨天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次,公司有艺人接到了一个晚会的邀请,但是由于档期冲突,只能选择拒绝。

     于是,负责沟通的同事对晚会负责人说:

     “谢谢邀请,但是目前我们的时间可能不太行。”

     没想到,晚会负责人把同事的婉拒,理解成了还有周旋的余地,于是她第一时间就把艺人的名字,上报了上去。

     由于晚会的级别很高,且无法推辞,团队只能安排人去,且为此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在事后的反思中,杨天真说道: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衍生出意味完全相反的解读,而误解也因此发生了。

     这场乌龙非常准确地说明了沟通中的一个原则:

     态度可以委婉,但内容必须直接。

     婉拒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

     ‘非常抱歉,因为档期的问题,我们无法参加这次晚会的录制。非常感谢您的邀请,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如此一来,既表达了以后合作的可能性和延展沟通的弹性,也在内容上,不给对方留出误解的空间。”

     深以为然。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明明已经和对方表达了意愿,但对方的反应,却和我们的预期大相庭径。

     这或许并非对方有意刁难,而是我们语焉不详,给了对方误解的余地。

     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能够明确态度的事,不要含糊其辞,以免对方从另一种角度解读;

     能够落实到细节的事,也不要概括表达,以免对方理解出现偏差。

     如此,才能不浪费双方的时间精力,实现高效沟通。

    

     相信你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如果有不相熟的人请求你帮忙,并且这个忙需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和心力,我们大概率不会去帮。

     即使对方承诺,帮忙后必有谢礼,我们也会因为担心被套路,而选择婉拒。

     除非,对方在请求你帮忙时,还明确告诉你,事后会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答谢,我们才会在权衡过后,施以援手。

     这并不是自私,而是成年人的通透和清醒: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珍贵的,如果有人牺牲了本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间,去帮助你,你也应当付出对等的诚意,作为交换。

     想起作家张萌讲过的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养了一只狗,有一天,她不小心把狗狗弄丢了。

     女孩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狗狗,她看到附近有一群人在闲聊,就跑过去问大家,能不能帮自己找一下爱犬,如果找到,必有重谢。

     可听了女孩的话,大家都没有帮助她的意思,反而催促她赶紧去找,时间长了就找不到了。

     女孩觉得这样不行,她想了想,又对大家说:

     “如果有谁能把狗狗找回来,我愿意给他1000元表示感谢,请大家帮帮忙好吗?谢谢你们。”

     听到这话,众人都纷纷行动起来,很快,女孩就找到了走丢的狗狗。

     显然,在这个故事中,明确的酬谢,是达成合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就像张萌说的:

     “要想把事情办得更体面,就得运用价值思维,把单向的索取,变成双向的受益。”

     想要达成合作,就得先表示诚意;想要获得帮助,就得先谈好报酬。

     把自己用来交换的筹码说清楚,是对对方劳动的尊重,也是一个人最高明的情商。

     而当有了一定的酬劳,别人也才能更加有积极性,完成你交代的事情。

    

     崔永元曾说过:

     “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众声喧哗,有些话可能是灵药,也可能是子弹。”

     好的沟通,可以迅速促成一件事,达成双方的共赢;

     坏的沟通,则会让人曲解你的本意,甚至伤害彼此的感情。

     诚然,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沟通已经成为了人与人相处,必不可少的技能。

     善于通过沟通,增进关系,达成共识,是一个人情商与思考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掌握以上4种沟通技巧,与别人高效沟通、和谐交流,开启属于自己的幸运之门。

     点亮“在看”,与君共勉!

     作者:竹西,爱读书,爱生活。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商务合作:15201337588(微信)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MBA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