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其实就是干2件事
2023/3/30 21:04:09 EMBA

     作者:张丽俊

     来源: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

     之前,看到过一个观点: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释放。

     很有意思。

     但我认为,管理就是两件事:既是控制,也是释放。

     为什么这么说?今天一起来聊聊。

    

    控制体系,保证业务目标的达成

     所谓“控制”,即控制事。

     为了能完成目标,做成事,就要用体系、用制度去框定,做到可控,而不是把它交给运气。

     那么具体控制什么?罗伯特·西蒙斯在《控制》一书中提到,要控制这4个体系。

     1.指标控制体系。

     当你面对着一个战略,或者一个目标,如果没有控制,很难拿到结果。

     如何控制?

     就是要将目标进行层层拆解,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小目标,最后完成整体目标。

     既要从上往下拆。

     一拆到底,从集团到子公司,到部门,到团队,到个人,把公司目标拆到个人目标,才能驱动员工,才有执行力。同时,还要注意协同,找到其它部门帮助你实现本部门目标。

     又要横向维度,做好每月、每周、每日的计划。

     你一定要知道,你每个季度,每个月,每周,每天要做什么?在关键时间节点,你的关键动作是什么,要达成怎样的效果?

     通过指标控制体系,来找准完成目标的节奏。

     2.交互控制体系。

     有时候,你的目标非常清楚,路径也特别完美,不一定能实现目标。

     因为环境是变化的,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的情况,这些都在你的计划之外。

     比如,你打算今年上半年,完成5000万的销售目标。

     但第一个季度,才完成1000万,远远落后。如果还是按照老方法,一定是完不成的。这时候,怎么办?

     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但是这个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要和原来的目标有所关联。

     如果你前一个季度,是完成5000万的目标,到了下一个季度,又换成了增长100万粉丝的目标。这样其实也就意味着你没有目标。

     所以是定的战略或者目标不变,但是路径一直在变。

     很多企业在年中的时候,都会进行战略调整,这也是交互控制体系。

     3.边界控制体系。

     对一个组织来说,一定要有边界。

     马云以前管理阿里巴巴时,经常告诫管理者,要多问自己3个问题:

     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放弃什么?

     这三个问题,本质上也是要求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认知,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如果不受控制,这件事也做一做,那一件事也做一做,但每一件都浅尝辄止,很可能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却都浪费了。

     边界控制体系,也是红线制度,告诉大家,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允许做的。

     这样大家才能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的做事。

     4.信仰控制体系。

     所谓信仰,其实是文化。

     这里的意思是,要打造企业文化。

     作为老板,如果你想要发展,就要问自己:你究竟想做成什么样的公司?

     你有信仰,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得力干将加入。才能驱动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而作为管理者,则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在团队内打造好的文化,让大家能够自驱,能够力出一孔。

     文化体系很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业务的推动力,也是组织的粘合剂,更是公司遇到困难时的救命稻草。

     管理不能大于经营,做好控制体系,本质上是为了保障业务目标的完成。

    

    释放人,激发和赋能

     除了控制事,更重要的,是释放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你的战略再好,策略再清晰,但人不想干、不能干,事情也完不成。

     那么该如何释放人的能力和潜力呢?

     1.用人所长

     首先就是要用人所长,一个人很有能力,但他没有发挥出来,他是没有成就感的。

     所以就要求管理者,能够识别出来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并且将这些特质和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出好的效果。人才盘点,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他们能利用长处,拿到绩效,更容易在工作中得到乐趣。

     2.为员工提供支持

     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后,还要为员工提供支持。

     怎么支持?

     一方面,帮助员工明确哪些个人目标和任务是最关键的,然后为他们提供资源,帮助他们完成绩效。

     另一方面,充分授权。

     如果他能对结果负责,能自主地完成结果,那么就要充分授权。

     有些管理者不敢大胆用人,即便是授权,也是遮遮掩掩。

     这其实是把人才缩小了用,发挥不了他们的价值,是对人才的浪费。

     大胆授权,把权力下放,让他在职责范围内,调动资源去大展手脚。

     3.注入使命感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一个双因素理论:

     要想带出一个好的团队,不能仅仅靠保健因素,一定要依赖激励因素,使员工对工作产生正面的情感。

     保健因素,就是工资福利待遇,而激励因素则是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意义。

     因此,除了把钱给到位外,一定要让他们认清楚工作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用户、客户反馈,来告诉他的工作给别人提供了什么帮助,解决了他们什么样的困难。当他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就能产生成就感,形成正向的反馈。

     4.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氛围。

     ①成长感。

     什么是成长感?就是在团队中,他是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的。

     具体表现为:

     在团队中,他干得好,是能够被识别出来的。

     除了得到回报,在工作的过程中,能经常得到反馈,知道自己是干得好,还是干得不好,从而有改进的方向,最终变得越来越优秀。

     也有清晰的晋升标准,让他能看到自己的前途,能看到自己的未来。

     ②安全感。

     安全感也很重要,在承担责任的时候,在大胆尝试的时候,很可能会犯一些错误。

     这时候,管理者作何反应?

     很多团队不能允许犯错误,一旦犯错,领导就会发脾气,甚至甩锅给下属。

     渐渐地,遇到困难,大家都会往后退,有机会,也不会主动。也不敢提创造性的建议。

     英国行为学家L·W·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定律:总盯着员工的错误,是一个领导者最大的错误。

     ③团队感。

     什么是团队感呢?就是大家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坏团队一团和气,好团队总是争吵不休。

     如果团队中,大家都是在说“好好好”,那么就不会有进步。

     而是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将问题都暴露出来,争吵,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最终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总结一下,管理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手控制好事,将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手释放人,激发人的潜力。最终通过团队拿结果,并且通过结果培养人。

     来源: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关注我,与100万管理者一起学组织和管理。张丽俊,创业酵母创始人,酵母咨询创始人,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前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发展专家,《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

    

     商务合作:15201337588(微信)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MBA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