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看看国医大师颜正华如何治疗胃病!
2022/6/12 19:45:59 张仲林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 bjzyydxgyt )
导读
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胃病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病,尤其是胃痛,时常听身边朋友说“胃痛”“胃好难受”……当胃病来袭,想想平常那些没有规律的生活,时常因为各种原因不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这,难道不是在给自己的胃“找茬”吗?胃病怎么治疗?国医大师颜正华有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载有9种“心痛”,其实际是对“心胃痛”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精辟分类,其中亦包括胃痛。唐王焘《外台秘要·心痛方》云:“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而心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其亦指胃痛而言。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单列“胃脘痛”一门,详细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和常用方药。明清以降,王肯堂、顾靖远等名医对胃痛一病的论治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颜正华教授辨治胃脘痛一病师古而不泥,灵活有章。
【学术思想】
颜正华教授认为,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乃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行,即“不通则痛”。
(一)辨证要点
辨证时关键须把握“气、血、寒、热、虚、实”六点,并结合患者发病之缓急,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1.辨气血
根据胃脘痛的性质,辨别病位在气分还是在血分。一般来讲,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病在气分以胀痛、窜痛、时作时止、情绪变化影响明显为特点;病在血分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甚,纳后加重,舌质紫暗。
2.辨虚实
新病者多体实,症见疼痛拒按,食后痛甚,腹胀便秘,属邪实正不虚;久病者,痛喜温喜按,饥饿时痛甚,多为正气已伤的虚证。
3.辨寒热
如满痛拒按、纳呆、喜温暖为寒客胃府;若疼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为虚寒;若伴烦渴,喜冷恶热,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弦数,多为胃中实火,或郁火犯胃的热证。
颜正华教授同时认为,胃脘痛之虚实、寒热、缓急虽变化多端,却总以虚实为纲,治疗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缓急。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
(二)论治要点
具体辨证论治常从肝气犯胃、胃络瘀阻、寒邪伤胃、饮食失节、湿热阻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方面着手。
1.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为主症,易受情绪变化影响;治以疏肝理气。颜正华教授喜用香苏饮、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热者加金铃子散;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便秘者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酌加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窜痛胀闷甚者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火者,酌加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2.胃络瘀阻
症见痛有定处、日久、食后加重、夜甚、舌质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治以活血通络,化瘀行气。颜正华教授喜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痛甚者加乌药、香附、延胡索;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大便色黑,用大黄粉或三七粉冲服;呕血者加白及、蒲黄炭。
3.寒邪伤胃
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颜正华教授喜用良附丸加减,重用高良姜,或加干姜、吴茱萸暖胃散寒;夹食积者加神曲、鸡内金;寒邪日久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夹气滞者选用青陈皮、枳壳。
4.饮食失节
症见嗳腐、呕吐、纳呆、打呃、大便不畅、口中黏腻、苔厚垢、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颜正华教授喜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胀甚加大腹皮、厚朴等;积而化热者加黄连、连翘;兼运化失职加白术、茯苓;便秘加大黄、槟榔等。
5.湿热阻胃
症见胃脘痞满、口中黏腻、苔黄厚腻、大便溏或秘结、肛门灼热、脉弦滑;治以化湿清热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湿重者加半夏、干姜;热甚者重用黄芩、黄连;痞满甚加厚朴、大腹皮、泽泻。
6.脾胃虚寒
症见胃痛日久、以隐痛为主,喜暖喜按、口泛清水、纳差、疲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温阳益气健中。颜正华教授喜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寒甚加良附丸;吞酸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平时调理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7.胃阴亏虚
症见胃痛隐隐、口燥(渴)咽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少、呃逆、纳后不适感加重,脉细数;治以养阴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益胃汤、一贯煎加减。津伤重者加芦根、石斛;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痛甚加芍药甘草汤;纳差甚加陈皮、谷芽、麦芽等。
【医案举隅】
马某,女,35岁。初诊时间:2006年6月24日。
主诉:胃胀痛1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1年前,突发胃胀,偶痛。近1个月来,疼痛加剧,情志不舒时痛甚,伴呃逆,嗳气,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纳食较少。平素失眠、多梦、易醒,并有疲乏,头晕,头痛感。月经周期提前,月经时腰酸,白带较多。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肝气郁结,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2g,枳壳10g,旋覆花(包)12g,煅瓦楞子(先煎)30g,赤白芍各15g,川芎10g,炒枣仁30g,生龙牡各(打碎,先煎)30g,合欢皮15g,黄连4g,吴茱萸2g,青陈皮各6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时间:2006年7月1日。
药后胃胀痛、呃逆、烧心、泛酸、腰酸等症均有所减轻,白带减少,睡眠好转,但仍梦多,咳大量白痰。月经将至。原方基础上增燥湿、化痰、调经之品。
处方:柴胡10g,香附10g,枳壳10g,旋覆花(包)12g,煅瓦楞子(先煎)30g,赤芍15g,炒枣仁30g,生龙牡(打碎,先煎)各30g,合欢皮15g,青陈皮各6g,佛手6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绿萼梅6g,清半夏10g,茯苓3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时间:2006年7月8日。
药后诸症好转,饮冷后易呃逆。素有鼻炎,前日发作,现鼻塞、喷嚏、流清涕、咽痛。月经逾旬未至。守上方,并加疏风调经之品。
处方:苏梗6g,苏叶6g,香附10g,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30g,柴胡10g,赤芍12g,枳壳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炒枣仁30g,合欢皮15g,佛手6g,益母草30g,茺蔚子15g。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时间:2006年7月15日。
服上药两剂后行经,带经5日。胃肠症状平复,睡眠不佳。上方为主加生龙牡、夜交藤等安神之品,继服7剂。经随访,上药7剂后诸症均释,半年胃痛未见复发。
按语:
本案证属肝气郁结,胃失和降。颜正华教授以疏肝理气之法组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应用,可谓方证相应,其效必现。方中柴胡、香附、郁金、枳壳、青陈皮、佛手为疏肝理气常用药;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赤白芍清肝柔肝,相辅为用,增强疏肝止痛之功;旋覆花乃和胃降逆之佳品,针对呃逆、嗳气而施用;黄连、吴茱萸清肝火,泻胃热以治肝胃不和之烧心泛酸;煅瓦楞子乃制酸止痛之常用药,用治泛酸;生龙牡、炒枣仁、合欢皮重镇养心,解郁安神,以疗失眠等症。二诊时,症状大减,烧心感已释,故暂减黄连、吴茱萸;但咳痰较多,故加半夏燥湿化痰。考虑月经将至,故加入益母草、茺蔚子等调经之品。三诊、四诊仍以疏肝理气为主要治则化裁,随症加减,服药近30剂,诸症平复。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卷:颜正华》
原文标题:【养生有道】看看国医大师颜正华如何治疗胃病!
内容来源:张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2017-07-01 19:07 发表于北京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张仲林微信公众号( ID:e41121 ) 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张仲林微信公众号( ID:e41121 ) 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公众号名称:张仲林
微信公众号:e41121
管理员微信:e53013
本期编辑:寒香医路
往期摧荐
1.【书法同题】八大名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墨宝
2.【楹联同题】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3.【诗文同题】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4.【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5.【媒体报道】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6.【诊疗信息】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7.三世中医代代红——记裕德堂张开宏先生
8.《黄帝内经》之“饮食有节”探微
9.39位作者致贺张仲林医生六十一岁生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张仲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