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课 乙肝两对半应该怎么看3
2019/3/7 19:35:28 杏林小草

     今天帮大家整理和深化昨天学到的知识。

     在VIP群、知贝包厢、精讲班课堂群和真知拙见的同学一定要点开高清图来看:

    

     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演变

     这张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更深入的信息:

     1. HBV DNA那一行,组合1、2、3部分我做了单元格合并。

     这样处理的原因是组合1 → 2 → 3的演变过程中,HBV DNA不一定能跟血清学指标“完全合拍”。

     组合1最常见于感染的极早期,那时候虽然病毒在快速繁殖,但是架不住基数小,HBV DNA通常不会很高。不过,这个阶段就出现高水平HBV DNA的病例也不稀奇。

     组合1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不太容易研究感染极早期HBV DNA高低跟病情发展的关系。

     在免疫系统雄起的过程中,(不考虑波折的话)有些感染者是e抗原消失在前,另外一些感染者则是HBV DNA率先不见。

     上节课讲授的主线,以及这节课画的表格看起来都是e抗原先消失,然后HBV DNA逐步下降。不过,认真学习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上节课提到过组合2一般搭配高水平的HBV DNA,如果看到HBV DNA不高,说明可能“有变”。

     那段内容讲的其实就是HBV DNA先于e抗原消失的情况。

     2. 组合4、组合5通常是从组合3变过去的,到底走哪条路径还没有办法预测,监测远比预测重要。

     另外,临床上也时常遇到不走套路的病例,这也是需要监测的原因。

     3. 组合5底下有一行小字,写着“功能性痊愈”,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成“性功能痊愈”的都是老乘客?

     乙肝病毒喜欢把自己的核酸强行插入宿主细胞的DNA当中,这个合体的过程叫整合?

     凭借这一点,乙肝病毒得以长期潜伏。即使感染者顺利进入组合5,体内仍然残留微量病毒。

     如果免疫功能正常,潜伏的微量病毒一冒头就被消灭,没有兴风作浪的可能,所以我们在命名时还保留了“痊愈”这个词。

     如果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这些潜伏的坏蛋就会出来搞破坏,严重时可以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死。

     现在已经有很好的药物避免这种悲剧,前提是医生保持警惕,在“痊愈”前面加上“功能性”这个定语就是想提醒医生注意。

     这就是“功能性痊愈”的由来,有些学者也写“临床治愈”或者“临床痊愈”。

     有些学者也写“临床治愈”或者“临床痊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杏林小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