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课 补铁增加感染风险吗?
2019/6/3 19:56:27 杏林小草

     这是个好问题!不少家长感到困惑,因为各种说法都有。

     有人说:危险!因为微生物生长需要铁,补铁就是给细菌送粮食。

     铁会不会促进细菌生长呢?咱们来看一篇2018年发表的细菌学论文,在这个研究里恰好有一组实验提供了数据:

    

     铁与细菌生长

     ↑我们清楚地看到:跟对照组相比,额外添加氯化铁之后细菌生长更快、更多。

     可是,氯化铁提供的铁离子是游离状态的,正常人体内的铁离子几乎全部处于囚禁状态。刚才的实验结论还能不能用呢?

     这就要看病原体有没有虎口夺食的本事儿了。2004年顶级杂志《Science》发表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一部分答案:

    

     细菌吸收血红素

     ↑你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溶血毒素,红细胞一碰到溶血毒素就破了。红细胞破裂之后释放出血红蛋白,离开细胞之后,血红蛋白就会变性、释放出血红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自带的“铁通道”能够处理血红素,直接吸收、利用血红素铁。

     2014年《Science》又发表一篇论文,介绍流感嗜血杆菌的招数。这家伙不玩爆破,它玩的是拐卖——伪造一个转铁蛋白受体,把转铁蛋白拐骗进来:

    

     诱骗转铁蛋白

     为了区分清楚,我们习惯上把这个骗子叫做TbpA(转铁蛋白结合蛋白A)。

     类似的实验报告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这么听起来,铁会助纣为虐、很危险啵…

     也不一定。铁也是人体的重要物资,我们也不是吃素的,哪有说抢就抢、说骗就骗的道理?

     比如,人体可以产生对抗溶血毒素的抗体,阻止它破坏红细胞。

     又比如,人类的转铁蛋白也在进化,减少被细菌TbpA欺骗的可能:

    

     转铁蛋白进化

     ↑图片中暗红色的点代表转铁蛋白内部的铁离子,绿莹莹的点表示转铁蛋白发生的改进。

     人体内有海量的生理过程需要铁,免疫反应也不例外:

    

     铁参与中性粒细胞杀菌过程

     ↑这张图片显示了中性粒细胞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图片上的MPO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它借助了铁的催化性能——氧分子入戏(发生化学反应)需要花点时间培养情绪(活化),铁就是它的催情剂催化剂。

     氧活化之后产生了很多自由基,帮助中性粒细胞消灭细菌。

     事实上,儿童铁剂干预的临床试验也表明补铁期间的感染风险并不大:

    

     WHO指南关于“日常小病”的说明

     ↑你看,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年发布的指南总结得相当清楚:补铁并不会增加儿童呼吸道感染风险;儿童腹泻性疾病确实有增加,但是幅度极小,发病率之差只有0.05次/人·年,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在感染性疾病当中,也许还存在风险的是疟疾:

    

     WHO指南关于疟疾风险的说明

     ↑为什么说“也许”呢?因为现有证据质量有限,还不足以证实铁剂不会增加感染疟疾的风险。不过,退一步讲,就算真的存在风险,现有的防疟措施足够抵消这种风险。

     对了,中国本土已经没有疟疾病例,偶尔出现的患者也是国外感染的。

     综合来看,中国儿童不用担心铁剂的感染风险。相反,耽误补铁造成的损害(比如神经发育障碍),这种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影响时间长、难以逆转。

     招生启事:报名参加精讲班,为全家健康保驾护航。感兴趣的同学请点击这里了解报名方法。

     公众号回复:】就能看到相关资料以及本文的后续更新。

     加入小蜜群:深入交流、讨论,免受大检查、大处方祸害,回复【Q】了解详情。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杏林小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