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课 血色病的启示1
2019/6/19 19:26:25 杏林小草

     遗传性血色病很少见,为什么我们要投入精力研究它呢?

     因为它像一扇窗户,能让我们窥探铁代谢的老底?

     比如,遗传性血色病的发病机制相当于猛踩油门——让消化道上皮细胞敞开大门使劲儿吸收铁。

     奇怪的是,明明消化道开足了马力,患者怎么到30岁以后才可能发病:

    

     遗传性血色病的自然史

     想想看,猛踩油门30年还能不翻车,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生长发育对铁的需求量是多么旺盛!卯足劲猛吸收也没剩多少余粮?

     生长发育对铁的强烈消耗,运用到现实生活就是:

     1. 第99课讲过的儿童试验性补铁很安全,就算“吃错”(试验结束发现不是缺铁),多吃的铁剂也很难造成毒害。

     2. 第121课讲过给宝宝喂铁剂需要谨慎,但是不必“强迫症”(一滴也不能多、一滴也不能少)。

     进入成年期,生长发育明显放缓,但是患者也要几年时间才出现组织损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食物供应铁的能力非常有限,就算消化道油门踩到底全力吸收,累积到毒害剂量还需要漫长时间。

     这个发现促成了食品铁强化——人为添加一些含铁物质弥补天然食材的不足。@筱箬同学在第133课分享过笔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围观一下。

     我觉得值得一看的亮点是酱油也不放过?

     遗传性血色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意思是男、女携带致病基因的机会相等。

     然而,翻车(发病)的多数是男性,男性不仅翻车频率高、时间也更早,翻车翻得更厉害(病情更重)。

     这应该跟成年女性对铁的消耗高于男性有关。我们在第130课计算过月经、妊娠和哺乳的影响。

     妊娠的影响最明显——怀孕期间需要增加母体红细胞产量,而铁是生产红细胞的重要原料;另外,妈妈还要向胎儿转移铁元素。

     像孕妇这样需要“巨量”铁的群体,饮食强化已经没办法满足,这时候就要果断吃药(预防性服用铁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复习第131课,对比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提供的剂量建议。

     遗传性血色病怎么治疗呢?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修复基因,不过,基因治疗还不成熟。

     现实的方法是放血,整个操作跟献血一样,区别在于患者的血液直接销毁,并不入血库。

     我们在第120课学过,进入人体的铁大部分转变成血红蛋白,放血就意味着:

     1. 损失一部分血红蛋白,相当于排泄一部分铁;

     2. 刺激血红蛋白生产,又消耗了一部分铁。

     放血既增加排泄,也消耗库存,真是一箭双雕!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赶在器官衰竭期之前开始放血治疗,不仅能把铁含量降回正常水平,还能逆转器官损伤(至少部分逆转),最终,患者的寿命跟健康人几乎一样。

     按照我们在第138课学过的方法论知识,“放血意味着一箭双雕”其实是“研究下面”的结论,“患者的寿命跟健康人几乎一样”讲的是“研究上面”的结论。

     回答“有没有疗效”这种问题,通过“研究上面”得出的结论更可信,因此,各大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就是放血:

    

     遗传性血色病首选放血治疗

     思考题:放血治疗非常有效,但是终归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患者隔一段时间就要放一次血,感觉白白浪费好可惜。遗传性血色病患者能不能献血代替放血实现双赢呢?

     招生启事:报名参加精讲班,为全家健康保驾护航。感兴趣的同学请点击这里了解报名方法。

     公众号回复:】就能看到相关资料以及本文的后续更新。

     加入小蜜群:深入交流、讨论,免受大检查、大处方祸害,回复【Q】了解详情。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杏林小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