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课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2
2019/11/4 18:47:18 杏林小草

     今天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二段,这部分介绍了定义。医学讲的“定义”,其实就是名词解释。

     第一个名词是铁缺乏症,有时候也会直接简称“缺铁”。咱们看一下课文给的定义:

     全身铁含量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状态。

     有时也定义为<5岁儿童血清铁蛋白<12μg/L;≥5岁儿童血清铁蛋白<15μg/L。

     最大的亮点是“全身铁含量不足”跟“血清铁蛋白低”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

     这样说还是有底气的——血清铁蛋白跟全身铁含量之间存在一个规律:假如不存在干扰的话,血清铁蛋白可以准确地反映人体的铁储备。

     准确到什么程度呢?准确到可以直接换算,所以,不考虑干扰的话,血清铁蛋白跟缺铁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

     血清铁蛋白降低 → 肯定缺铁。

     血清铁蛋白正常 → 不多不少刚刚好。

     血清铁蛋白升高 → 不单没有缺铁,甚至铁过载!

     既然可以直接换算,为什么又说“差不多”呢?

     因为直接换算有个前提条件——没有干扰。一旦出现干扰,血清铁蛋白跟缺铁的关系就变成了:

     血清铁蛋白降低 → 肯定缺铁。

     血清铁蛋白正常 → 可能缺铁,可能正常。

     血清铁蛋白升高 → 可能缺铁,可能正常,还有可能铁过载。

     即使人体极度缺铁,干扰因素也有可能导致血清铁蛋白升高,甚至爆表。

     不巧的是,血清铁蛋白的干扰因素非常普遍,像普通感冒这样的日常小病也能造成干扰。于是,血清铁蛋白化验的真实表现就成了“薛定谔的缺铁”——也许缺铁,也许不缺铁。

     所以,化验血清铁蛋白是诊断缺铁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存在很多限制,实际价值有限。

     铁蛋白基因突变也能造成血清铁蛋白与真实铁含量脱钩的现象,比如遗传性高铁蛋白血症-白内障综合征、良性高铁蛋白血症等。这些疾病都非常罕见,一般不用考虑。

     血清铁蛋白低到多少才叫“降低”,课文里也给了一些数字,大家不用专门去记这些数字,因为它们仅供参考。

     首先,血清铁蛋白诊断缺铁的准确切点还没有找到(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清晰的分界线),不同指南给的标准稍有出入。

     其次,最近也认识到缺铁损害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就是要敏感一点。

     缺铁标准的界定可以参考第162课。

     那节课还介绍了缺铁敏感性个体差异的具体例子(不宁腿综合征)。

     最后,为了消除某些慢性病的干扰,我们也会调整血清铁蛋白降低的评判标准,这方面的话题我们已经讲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复习怎样克服血清铁蛋白化验的短板这节课。

     其它更复杂的原因我就不展开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判断血清铁蛋白降低不能教条,不要死守某个具体数字。

     第二个名词是贫血,这个词的意思经历过一番变化。最早,“贫血”就是字面的意思:

     贫 = 少

     血 = 血液

     贫血 = 血液总量减少

     贫血的英文是anemia,“a(n)-”这个词头表示无、没有,“-emia”表示血液发生改变而引发的疾病,所以,英文anemia最早也是血液总量减少造成的疾病。

     人类最早是在战争当中认识贫血的。打仗必然伴随外伤,外伤流血之后伤员出现皮肤苍白、心率加快、乏力等等症状,然后把这些病征统称为“贫血”。

     随着科学的进步,后来知道皮肤苍白、心率加快、乏力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血红蛋白不足。也就是说,贫血真正贫的是血红蛋白,因此,血红蛋白总量减少就成了贫血的精确定义。

     精确定义逻辑严密,但是不实用,因为测量活体的血红蛋白总量非常麻烦。后来通过实验发现“血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替代指标。

     如果说精确定义是100分的话,用血红蛋白浓度来判断贫血差不多可以打90分。从此,“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就成了贫血的实际定义:

     血红蛋白浓度比同龄、同性别健康人群的平均值低≥2SD。WHO使用以下切点值:

     6月龄~<5岁:110g/L

     5岁~<12岁:115g/L

     12岁~<15岁:120g/L

     非妊娠女性:120g/L

     妊娠女性:110g/L

     ≥15岁的男性:130g/L

     请大家注意:课文写的血红蛋白浓度标准特指平原地区,如果生活在海拔≥1000米的地方就要校正,抵消高海拔的影响。

     最简单的校正算法:化验单上的原始数值 - 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可以查表:

    

    校正因子表

     举个例子:张小朋友今年6岁,住在香格里拉,化验单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为130g/L,他有没有贫血呢?

     香格里拉的海拔是3200米,查表得知校正因子是22,这么说来,假如张小朋友住在平原,那么他的血红蛋白浓度应该是130 - 22 = 108g/L。

     显然,他已经达到贫血的诊断标准(6岁是115g/L)。

     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异地咨询已经是普遍现象。如果你居住在高海拔地区,咨询外地医生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告诉ta居住地的海拔。

     第三个名词是缺铁性贫血,我们来看课文:

     6月龄~<5岁:血清铁蛋白<12μg/L并且血红蛋白浓度<110g/L

     5岁~<12岁:血清铁蛋白<15μg/L并且血红蛋白浓度<115g/L

     这段课文实际上在说“缺铁性贫血就是缺铁跟贫血的合体”?

     把缺铁性贫血看成缺铁 + 贫血并不难理解,可为什么课文还跟着一句注解:

     仍有一些专家认为启动评估和诊断IDA需要使用略高一点的切点值。

     因为最近有研究发现血红蛋白浓度还没有跌到贫血诊断切点,患儿已经发生缺铁。

     这项研究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进行,招募本地志愿者。多伦多平均海拔在200~300米,这就消除了海拔的影响。

     招募的是1岁~3岁健康儿童,避免了其它贫血病因的影响,也减少了铁蛋白受到干扰的可能。

     实验测定的指标除了血红蛋白浓度和铁蛋白之外,还做了C反应蛋白。凡是C反应蛋白升高的标本,数据就不纳入统计。

     为什么抛弃C反应蛋白高的数据呢?因为感染和炎症干扰铁蛋白化验,而感染和炎症时C反应蛋白常常升高,所以,C反应蛋白高的标本,铁蛋白的数据并不能反映铁代谢的真实情况,不应该纳入统计。

     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浓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招募的志愿者年龄在1岁~3岁,按照前面讲的定义,贫血的诊断切点是血红蛋白浓度110g/L。我们在统计图上找到血红蛋白浓度110g/L的位置(橙色的点),它对应的铁蛋白平均值不到5μg/L,已经达到缺铁的诊断标准。

     这个结果其实还在预期之内——认真预习的同学应该看过课文后半段的诊断方法,精华摘录:

     实验室检查发现贫血的儿童均应怀疑IDA。

     临床表现典型...血常规检查就够了。

     核心思想就是只要病史典型,发现贫血就诊断缺铁性贫血十拿九稳。

     我们再来看蓝色的点,它对应的铁蛋白是12μg/L,这是1~3岁儿童缺铁的诊断切点。根据研究数据,当铁蛋白达到缺铁诊断切点的时候,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是118g/L。

     这说明血红蛋白浓度接近贫血诊断切点时,虽然还没有发生贫血,但是患儿已经有缺铁了,这时候出手干预是合理的。

     这是实验的新发现,也是课文加注“略高于切点值”的原因。

     可能有同学会问,干嘛不直接修改诊断标准呢?这么绕来绕去的!

     因为修改诊断标准还需要累积更多数据,现阶段还只能把这个新发现作为注脚进行介绍。

     虽然只是个注脚,实际价值还挺高的——有些时候化验刚好“踩线”(刚刚达到诊断标准),过去可能会犹豫是不是误差、要不要复查。

     现在看来完全不需要纠结——别说血红蛋白浓度刚好踩线,就算还没踩线(血红蛋白浓度稍高于诊断切点),患儿也很可能存在缺铁,出手干预是合理的。

     招生启事:报名参加精讲班,为全家健康保驾护航。感兴趣的同学请点击这里了解报名方法。

     公众号回复:】就能看到相关资料以及本文的后续更新。

     加入小蜜群:深入交流、讨论,免受大检查、大处方祸害,回复【Q】了解详情。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杏林小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